康熙臺北湖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清康熙臺北湖是台灣台北地區曾在康熙期間出現的湖泊假說。[1]




目录





  • 1 來源

    • 1.1 地震影響



  • 2 爭議


  • 3 參見


  • 4 註釋


  • 5 參考資料




來源


康熙台北湖,此名稱由臺灣地質學家林朝棨提出,根據清朝官員郁永河1697年(清康熙36年)在其著作《裨海紀遊》的內容「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


林朝棨提到臺北盆地的地形發達史時,謂: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發生大地震,「盆地之一部份陷落,海水又侵入盆地中,成為『康熙臺北湖』」,「該湖的面積約一五○平方公里,淹沒了盆地的西北大部;僅東南部及南部之近山部份露出水面」,其後「陸地又逐漸上昇,海水又逐漸退出盆地,遂呈今日之現狀」



地震影響


1694康熙大地震讓台北盆地多處土地瞬間液化,產生了深達三至四公尺,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的「台北大湖」。其範圍包含現今基隆河下游及其北側河道、社子島、關渡平原的一部份。郁永河所著《裨海記遊》描繪該湖景色為「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從淡水港進入,看到前方有兩座山相夾的地方,稱為「甘答門」(關渡),水道非常狹窄,進入了甘答門後,水面突然寬廣,像一個大的湖泊一樣,看不到邊界。)


後因潮汐影響,沈積物增多、降雨量減少和人為的拓墾,該湖才慢慢消失。不過,今社子島仍受大湖影響。



爭議


臺灣史學者翁佳音反對這個說法,並在《大臺北古地岸圖考釋》第二章基隆河流域1號至17號地圖關於Pourompon一詞的解讀中亦有提起並駁斥[2]


民間研究者唐羽(1989)指出郁永河所說的「大湖」,其實是「大澳」[3]。把「行十里許」讀成「海船亦可以在航行湖中,走十餘里」,值得商榷。該段記載,若前後文對照判斷,原意是他們的船進入關渡之後,再沿著基隆河「行十里許」,而到磺溪會流處的今社仔對岸一帶。所謂的「麻少翁等三社」,即指本圖所繪的麻少翁、大浪泵與唭里岸三社。換句話說,郁永河所描述的地震而引起一片土地突然之間陷入水中,應該是指社子島這一附近的地帶。


另有其他學者也認為文獻資料不足,因為清康熙38年至43年(1699年-1704年)間繪製的康熙臺灣輿圖並無此湖之存在、地質探勘資料缺乏湖泊之佐證,且不過數十年之內,假設之湖泊淹沒區已有漢人屯墾之證據,依此認為康熙臺北湖並不存在。


存疑:"台灣圖附澎湖群島" 被判斷為雍正元年-雍正12年間繪製(1723-1734),現代人稱之為《雍正台灣輿圖》,許多人認定為康熙台北湖存在的有力證據。





參見


  • 康熙台灣輿圖

  • 雍正台灣輿圖

  • 乾隆台灣輿圖


註釋




  1. ^ 【昨天的水患天災】康熙台北湖!


  2. ^ 原始文件-大台北古地圖-第二章


  3. ^ 台灣的歷史地震 -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考資料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謝英宗:《康熙臺北湖古地理環境之探討》,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 第二十七期 摘要


  • 三張清朝古地圖 一探消失的「台北湖」謎團(2015-05-21)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倭马亚王朝

Gabbro

托萊多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