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京都的清水寺本殿,建造於1633年




如同其他的日本文化一般,日本建築擁有十分久遠的歷史。最早大量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但隨後也漸漸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


日本早期的建築主要是以神社、佛教寺院、離宮為主,標誌都市繁榮的城堡亦開始在中世紀出現。明治時代以後,由於越來越多外國人在日本生活,不少建築轉以西式設計,有些就像現在的東京鐵塔一樣,成為了東京一個地標。日本建筑的特点在於对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关注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其在东西方建築風格之间的平衡[1]




目录





  • 1 史前時期(繩文、彌生時代建築)


  • 2 飛鳥時代 (592 - 709)


  • 3 奈良時代 (710 - 794)


  • 4 平安時代 (794 - 1185)


  • 5 鎌倉時代 (1185 - 1333)


  • 6 室町時代 (1336 - 1573)


  • 7 安土桃山時代 (1568 - 1603)


  • 8 江戶時代 (1603 - 1867)


  • 9 明治、大正時代和昭和早期 (1868 - 1945)


  • 10 現代建築 (1946 - )


  • 11 參見


  • 12 資料來源


  • 13 外部連結




史前時期(繩文、彌生時代建築)


日本並沒有任何史前建築的實體遺跡存在,而《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古老文獻幾乎沒有與建築有關的記載。考古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結果顯示,當時的房子有著樹葉或泥土製成的屋頂。在高溫和潮溼的地方所建造的房子使用木質地板。由中國傳來的稻米耕作讓居住社群的規模增加,而統治者家族住宅、稻米倉庫等大型的建築也在青森縣三内丸山遺跡(2世紀前)或佐賀縣吉野里遺跡(3世紀前)被發現。


3世紀後,中央統治階層開始出現,因此大阪和奈良地區建造了許多貴族階層的古墳。在這些古墳之中,最有名的是仁德天皇的大仙陵古墳(又稱大仙古墳、大山古墳)。這座古墳長寬約為486公尺和305公尺,高達35公尺,是全世界最大的陵墓之一。



飛鳥時代 (592 - 709)


自6世紀開始,佛教在傳入日本時同時帶入了中國隋唐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大量興建佛寺和宮殿[2]


位於奈良縣的法隆寺是日本目前既存的最早期建築,被認為是飛鳥時代建築的核心代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法隆寺建造於7世紀,作為聖德太子的私人用寺廟,一共包含了41棟的獨立建築;其中最重要的是「金堂」以及「五重塔」,座落於被迴廊包圍的開放空間正中央。具有漢傳佛教色彩的金堂是一座兩層樓高的樑柱結構建築,屋頂為入母屋造(歇山頂)形式。



奈良時代 (710 - 794)


奈良的東大寺則是8世紀的寺廟代表建築。作為各令制國(日本古代的行政區劃)所有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東大寺是日本漢傳佛教早期歷史中最具大規模的宗教建築。位於金堂中的盧舍那大佛約高達16.2公尺(53英尺),這尊佛像代表的佛教精神,就如同東大寺代表日本所有佛教寺院的中心,以及對於佛教傳播的貢獻。但僅有少部份的原始佛像被保存下來,目前的金堂和大佛像是在平安時代所重建的。



平安時代 (794 - 1185)



鎌倉時代 (1185 - 1333)



室町時代 (1336 - 1573)



安土桃山時代 (1568 - 1603)


自16世紀起,府邸和城樓取代佛寺成為主要建築活動,城堡在江戶時代已演變為地方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各大城市的富有人家也開始興建不同規模與風格的府邸[2]


在這個時代出現了兩種新的建築形式,城郭和書院。作為權力象徵的天守,也反應出當時軍國主義的發達。城郭是一種防禦性的建築,是為了在動亂的時代能保護封建君主以及他的軍隊士兵;而書院則是具備接待大廳和私人讀書空間的功能,也反應出封建社會中君主和諸侯之間的關係。姬路城又被稱為「白鷺城」,有著精美雕刻的屋頂、華麗的屏風壁畫,以及圍繞主天守的三座副城,是桃山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京都二條城的「大広間」則是書院的典型範例,代表性的特色包括床之間(壁龕)、書院窗戶(可看見精緻的花園)等,德川君主和諸侯所使用的區域也分隔的十分清楚。


此外,從室町時代開始出現的茶道在千利休集大成之後,這時也誕生了「茶室」建築。



江戶時代 (1603 - 1867)



明治、大正時代和昭和早期 (1868 - 1945)



現代建築 (1946 - )


就如同日本文化中其他的元素一樣,現代科技的發展為日本建築帶來了十分顯著的變化。在二戰後的重建需求是促進日本當代建築發展的重要關鍵,而這些重建後的城市與舊有的建築樣貌完全不同。現代的日本城市建築形式是20和21世紀建築態度的產物和貢獻者。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引入西方的建築技巧、材料和風格,建造與傳統風格有極大差別的鋼鐵和水泥建築[3]。當時的日本建筑受到西方影响,材料、功能、结构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后逐漸開始在此基礎上寻找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理念之间重叠的部分,互相替換[1]。就如同許多地方,大部分主流的建築和地標建築之間的外觀有很大的相異之處。二戰後的主流建築不再是傳統的木造形式(由於容易在地震或轟炸時著火),而是以鋼鐵作為建造材料[4]。具有高能見度的地標建築也有所改變。戰前的地標建築包括和光百貨公司、迎賓館、東京車站和日本銀行有著歐洲風格的外觀線條,戰後的建築則採用了「樸實的盒子」風格,但並非所有人都喜歡這樣的形式。


1950至1960年代奠定了日本建筑发展的基调,日本建築師開始在早期基礎上寻找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理念之间重叠的部分,互相替換[1],得出的成品既和西方建筑融为一体,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5]。由於地震、轟炸和之後的重建,加上同一時期日本經濟快速成長,許多城市建築(例如東京鐵塔)都是在20世紀中後期興建的,當時是日本建築粗野现代主义建築的最興盛時期,代表建築包括在1961年落成的東京文化會館[6]


然而,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具後現代風格的東京都廳舍完工,掀起了日本的摩天大樓風潮,其後東京國際論壇大樓、六本木新城、東京晴空塔等地標性建築逐一落成,標誌著日本建築已走出一条与西方建筑体系不同、充滿本土色彩的风格,正式踏入一個新時代[1][7]。1990年代後期重新開發的汐留地區,也是參觀大量後現代與歐洲風格建築的絕佳地點。



參見


古代日本建築範例包括:


  • 寺院

  • 神社


常見的建築特色包括:




  • 疊蓆(榻榻米)

  • 障子

  • 書院造

其他相關條目:


  • 日本住宅

  • 日本建築師列表

  • 京町家

  • 和室


資料來源




  1. ^ 1.01.11.21.3 践行广义建筑学责任的纸管魔术师. 东方早报. 2014-03-26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2. ^ 2.02.1 建築博物館:日本的建築. 中國科普博覽. [2014-03-21]. 


  3. ^ 博物館明治村. 犬山觀光諮詢處. [2013-12-09]. 


  4. ^ 日本地理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3-12-09]. 


  5. ^ 坂茂获奖既意外,又在情理中. 东方早报. 2014-03-26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6. ^ 前川国男的粗野主义- 室内设计师. idzoom 室内设计师.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8). 


  7. ^ 磯達雄. 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 楓樹林出版社. 2013. ISBN 9789866023774. 


  • 《日本建築史》(History of Japanese Architectures),後藤治 著,共立出版,2003年


  • Japan 本條目含有部份來自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國家研究資料。這些資料由美國聯邦政府於公共領域出版。


外部連結



  • JAANUS 日本建築與藝術網路使用者系統,一個關於日本建築和藝術史的專有名詞字典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倭马亚王朝

Gabbro

托萊多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