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闻家骅

闻一多02.jpg
闻一多


友三、友山
出生
闻家骅
1899年11月24日
 大清湖北省黄州府浠水县
(今黄冈市浠水县)

逝世
1946年7月15日(1946-07-15)(46歲)
 中華民國雲南省昆明市
筆名
闻一多
職業
诗人、教授
國籍
中華民國
民族
汉族
教育程度
大学
母校
清华大学
創作時期
1920年-1946年
體裁
诗歌
主題
反帝爱国主义与唯美主义
文學運動
新月派
代表作
《红烛》
《死水》
兒女
长子立鹤、次子立鵰、三子立鹏,四子立鸿早夭。长女立瑛和三女立燕早夭,成人的唯有次女闻铭。
親屬
闻家驷(弟)
受影響於
鲁迅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中国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因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目录





  • 1 生平


  • 2 著作书目


  • 3 文學主張


  • 4 詩風


  • 5 评价


  • 6 参考文献


  • 7 外部链接


  • 8 參見




生平


  • 1910年闻一多与堂兄们来到武昌求学,就读于两湖总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校。中华民国建立后,闻一多短期就读于武昌民国公校和实修学校。

  • 1912年以湖北籍第二名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一年级,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清华学校毕业,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 1925年7月4日发表《七子之歌》,写出中国被列强掳掠的七片土地的声音。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蓄起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1943年后,目睹了国民政府的一些腐败现象,遂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 1943年,时在中共南方局任宣传部长的华岗,被派到昆明,担任共产党南方局与“云南王”龙云之间的联络人。不久,华岗与闻一多正式见面并成为朋友。 1945年10月,华岗返回重庆前,对闻一多说,现在形势变了,要注意保存革命力量,不要采取极端措施。闻一多记住了这些叮嘱,在一二一惨案之前,并不赞成学生罢课,因为他认为这会过于暴露自己,不符合华岗说的保存力量的指示。[1]


遇刺不久前的闻一多


  •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投身民主运动,反对蔣中正的独裁统治。
  •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國民黨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聞一多之子闻立鹤亦身受重傷。聞一多被暗殺後,举世震惊,當時在庐山的蔣中正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下令唐縱徹查,暗殺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2]。昆明警察局長龔少俠也因此被撤職。事實上是雲南警備總司令霍揆彰安排了兩名死囚充當凶手被槍決,真兇早已逍遙法外[3]。台灣學者陳永發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4]陳永發表示,整個暗殺事件前後浮現出特務嚴重的問題,蔣中正已無法精準的掌控整個特務情報系統[5]
  •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雷海宗、潘光旦、吴晗、浦江清、许维啭、余冠英协助完成。[6]


著作书目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作者:聞一多






威海为《七子之歌》作的雕塑


  •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文學主張


聞一多主張新詩的格律詩要講求音樂美,重視音尺整齊,韻律諧協;要講求繪畫美,務使句雕字琢,嚴謹精煉;要講求建築美,追求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詩風


聞一多新詩具強烈民族意識,流露出濃厚的愛國感情,從超現實而充滿浪漫氣息的生活中,轉到滿腔熱血,全部奉獻給他所忠於的事業。新月派作家中,只有聞一多才顯出強烈而迫切的愛國精神和正義感。


聞一多早期詩歌多屬自由體,後期詩歌形式整齊。他較早提出新詩的格律問題。他的新詩具音樂美,講究音尺、平仄和押韻,重視音尺的節奏和旋律的美,押韻方式豐富多采;具繪畫美,形象豐富,色彩穠麗;具建築美,重視節的對稱和句的均齊,主張詩節勻稱和詩句整齊。


聞一多新詩善於創造比喻,想象力豐富,善用擬人法,強調暗示,意在言外,善於使用典故,增強了詩的繁富,語言精鍊,精於鍊字,善於自鑄新詞,並在實踐中作可貴嘗試。他依西洋格律而創作,但跟徐志摩不同的,是他的詩歌氣勢雄渾豪邁,善用北方口語。



评价




位于闻一多故乡浠水县的闻一多纪念馆。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认为:“闻一多,1946年被枪杀了。他的《死水》和《红烛》很好,非常好。他的《死水》我认为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是闻一多在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韵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诗歌。他的诗有一种建筑的美,他是个诗歌建筑家,他的诗歌都有一个美丽的形式,非常好。他有一些短诗诗意很像唐朝时代的绝句。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他的诗歌都是用民间语言写出来的,像《飞毛腿》,完全是用北京的拉车夫的语言写的——“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够别扭,管保是拉了半天车半天歇着”,这首诗非常好。”[7]



参考文献




  1. ^ 闻一多把共产党看得神秘:从华岗开始有所认识 -- 《大众日报》. 


  2. ^ 程一鸣. 李公朴、闻一多暗杀案内幕. 特工秘闻: 军统活动纪实.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 181–184. 


  3. ^ 谢泳:《闻一多之死》


  4. ^ 《联合报》2009年11月25日


  5. ^ 《传记文学》雜誌,2010年8月


  6. ^ 朱自清与《闻一多全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9). 


  7. ^ 《沈从文如果活着就肯定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搜狐网. [2007年10月10日16] (中文(简体)‎).  请检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外部链接




  • 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

  • 梁漱溟:回忆参加调查国民党暗杀李闻案


參見




  • 现代诗人:现代诗歌

  • 《七子之歌》、《最后一次讲演》

  • 李公朴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用户:Ww71338ww/绘画

自由群

卑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