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 (中華民國)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青海省

 中華民國的省







1929年-1949年



青海位置



首府

西寧縣1928-1945
西寧市1945-1949

歷史

 - 成立

1929年
 - 廢除

1949年

面積
667,236 km²

人口
 - 估計
1,308,000 
     人口密度
2 /km² 

現隸屬於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青海省,是中華民國華西地區三省之一。




目录





  • 1 省名由來


  • 2 管轄範圍


  • 3 人口


  • 4 歷史沿革


  • 5 行政區劃

    • 5.1 縣、市、設治局


    • 5.2 行政督察區



  • 6 政府體制

    • 6.1 省會


    • 6.2 省行政機構


    • 6.3 歷任青海省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 7 参考文献

    • 7.1 引用


    • 7.2 来源



  • 8 参见




省名由來


以其境內有青海湖而得名。



管轄範圍


中華民國青海省管轄範圍,與現今大陸地區的青海省大致相當,東部界線有所變化,包括今甘肅省瑪曲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面積為667236平方公里。


周圍鄰省分別為,東界及東北界甘肅省,西北界新疆省,西南界西藏地方,南界西康省,東南界四川省。



人口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查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







































青海人口
調查年代戶數人口男性女性每戶平均人口性別比例
1912年
79,000
368,000
202,000
165,000
4.66
122.40
1928年

619,000




1936年至1937年
230,000
1,196,000
617,000
579,000
5.21
106.67
1947年
201,000
1,308,000
659,000
649,000
6.52
101.53

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人數,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資料,原青海省籍在台人數為719人,佔外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0.03%,排行倒數第二(第一是興安省)。



歷史沿革


辛亥革命後,在青海的清朝地方官自動離職。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廢青海辦事大臣,改設青海辦事長官。9月,袁世凱任命原西寧府知府廉興為青海辦事長宫,任命馬麒為西寧鎮總兵。民國二年(1913年),廉、馬二人共同主持祭海會盟,宣布清帝退位、民國成立的消息,勸蒙藏頭人聯名致電北洋政府,表示擁護共和。自此青海全境正式歸附中華民國。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廢西寧府,保留西寧道,西寧縣是道府所在地。馬麒到職後,積極擴軍,組建寧海軍。民國四年(1915年),廉興被查辦,馬麒任甘邊寧海鎮守使兼蒙番宣慰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因此,青海地方結束了前清數百年來政令不一的局面,同時為馬氏家族統治青海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民國十四年(1925年),馮玉祥國民軍入甘。次年,任馬麒為青海護軍使,馬麒所部軍隊接受國民軍改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西寧道,設西寧行政區長官。民國十七年(1928年),馬麒接受國民政府改編。9月17日,南京國民政府令以青海地方建立青海省[1],暫以甘肅省西寧縣為省治。10月20日,又令將甘肅省舊西寧道屬縣西寧、樂都、大通、巴燕戎(化隆)、循化、貴德、湟源等7縣劃入:「甘肅省舊西寧道屬各縣與青海形勢毗連,應即劃入青海省,並定西寧為青海省治[2]。」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20日,省政府在西寧成立,孫連仲為首任省主席。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青海省政府咨請明令撤銷青海省土司各職。經國務會議議決,國民政府於8月22日令准。


孫連仲任期不到一年,此後依次由馬麒、馬麟、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或代主席。馬步芳主政青海後,集黨政軍權於一身。表面上服從國民政府,但在其控制的地盤內享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可說處於半割據狀態。其寧海軍由初建時的1300餘人,到第一次国共内战時擴增至15萬人,除多次鎮壓藏、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叛亂,還曾派兵在青南和河西圍剿堵截紅軍。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馬步芳的寧海軍在隴東戰役、固關戰役、蘭州戰役中,被彭德懷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消滅。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5日,解放軍進入西寧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結束了馬氏家族在青海省40多年的統治,中華民國青海省政府也隨之消亡。



行政區劃



縣、市、設治局


青海省初期僅有西寧、樂都、大通、巴燕戎(化隆)、循化、貴德、湟源等7縣級行政區,其後設立多個設治局,部分設治局後來升格為縣。部分設治局未經內政部批准,設立後不久便被取消。此時期先後設立的設治局有河曲、和順、和興、白玉、星川、香德、海東、哈姜、西樂、祁連、興海、通新、南屏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省政府又擬設江源、河源、柴達木3設治局,但未能實施。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解放軍進入青海以前,中華民國在青海省共有1市19縣2設治局,境內另有蒙旗29旗。






















































































































































































































































































































































































青海省
行政督察區代碼縣等級縣市駐地(2012年9月前)北洋時期沿革
省直轄地區
22001不適用西寧市(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析西寧縣城區置。
22002一等湟中縣魯沙爾甘肅省西寧道
(駐地)
清代為西寧府附郭西寧縣。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後因與西寧市同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改名。
22003二等互助縣威遠堡(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8月析西寧縣威遠堡地方置。
22004二等大通縣白塔城甘肅省西寧道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
22005三等亹源縣北大通(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析大通縣大坂山以北紅山堡及西寧縣朱古仙等處置。因地近浩亹河上源,故名。
22006二等樂都縣碾伯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碾伯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改名,以晉代樂都縣為名。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
22007二等民和縣上川口(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4月析樂都縣及循化縣置。
22008三等循化縣積石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循化廳,民國二年(1913年)4月改制縣。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
22009三等共和縣曲溝大莊
恰卜恰
(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析西寧縣上下郭密及湟源縣恰卜恰一帶地方置。
22010四等同仁縣隆務寺(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析循化縣西部所屬之保安置。
22011三等貴德縣曲喀沙甲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貴德廳,民國二年(1913年)4月改制縣。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
22012三等化隆縣巴燕戎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巴燕戎格廳,民國二年(1913年)4月改制縣,改名巴戎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改名巴燕縣。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再改名,因縣境在西魏時為化隆縣,故名。
22013三等湟源縣丹噶爾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丹噶爾廳,民國二年(1913年)4月改制縣,易今名。因地處湟水之源,故名。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屬移青海省。
22016四等都蘭縣都蘭寺
希裡溝
青海地方民國六年(1917年)設立都蘭理事公署。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制縣。
22018四等同德縣拉加寺(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析貴德縣魯倉、汪什科及白佛轄地及同仁縣屬黃河沿岸拉加寺、什則寺一帶地方置。由同仁、貴德各取一字為名。
22019四等海晏縣三角城(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析湟源縣之南達如玉旗爾力克具勒等地置海晏設治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制縣。
22020三等興海縣大河壩(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析共和縣置興海設治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制縣。
22021不適用祁連設治局八寶(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析亹源縣置。因祁連山得名。
未定不適用星川設治局達的海
哈姜
(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以下果洛班瑪、鄂陵湖東等地置。
第一區
22014三等玉樹縣結石青海地方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以玉樹理事員轄地置。
22015四等稱多縣周均(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析玉樹縣稱多土司地置。
22017四等囊謙縣色魯馬(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2月以玉樹縣囊謙族果洛游牧場及覺拉寺等地方置,以部族名命名。

青海左翼盟
22101不適用霍碩特西前旗青海地方俗稱青海王旗。
22102不適用霍碩特北左翼旗青海地方俗稱柯爾洛貝子旗。
22103不適用霍碩特西後旗青海地方俗稱柯柯的貝勒旗。
22104不適用霍碩特北前旗青海地方俗稱布哈公旗。
22105不適用霍碩特南右翼後旗青海地方俗稱托莫公旗。
22106不適用霍碩特南左翼後旗青海地方俗稱阿喀公旗。
22107不適用
霍碩特北左翼末旗[3]
青海地方俗稱鹽札薩克旗。
22108不適用霍碩特南左翼中旗青海地方
22109不適用霍碩特西右翼中旗青海地方俗稱臺吉愛爾札薩克旗。
22110不適用霍碩特南左翼末旗青海地方俗稱群科札薩克旗。
22111不適用
霍碩特北右翼末旗[4]
青海地方俗稱柯爾洛果札薩克旗。
22112不適用土爾扈特西旗青海地方俗稱托爾和札薩克旗。
22113不適用土爾扈特南後旗青海地方俗稱角昂札薩克旗。

青海右翼盟
22201不適用霍碩特前左翼首旗青海地方一稱霍碩特前左翼頭旗,俗稱默勒王旗。
22202不適用
霍碩特北右翼旗[5]
青海地方俗稱郡貝子旗。
22203不適用霍碩特前首旗青海地方一稱霍碩特前頭旗。
22204不適用霍碩特東上旗青海地方俗稱巴汗俄爾札薩克旗。
22205不適用霍碩特南右翼中旗青海地方
22206不適用霍碩特西右翼前旗青海地方俗稱默勒札薩克旗。
22207不適用霍碩特西右翼後旗青海地方俗稱巴隆札薩克旗。
22208不適用霍碩特南右翼末旗青海地方俗稱善力格札薩克旗。
22209不適用霍碩特西左翼後旗青海地方俗稱宗札薩克旗。
22210不適用綽爾特南右翼首旗青海地方一稱綽爾羅斯面右翼頭旗,俗稱爾什克貝勒旗。
22211不適用綽爾羅斯北中旗青海地方一稱水峽貝子旗,俗稱哈爾格貝子旗。
22212不適用輝特南旗青海地方俗稱端達哈公旗。
22213不適用喀爾喀南右翼旗青海地方俗稱喀爾喀札薩克旗。
22214不適用土爾扈特南中旗青海地方俗稱永安札薩克旗。
22215不適用土爾扈特南前旗青海地方
22216不適用察罕諾門汗旗青海地方俗稱白佛旗。
己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和興設治局阿什姜貢麻(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以中果洛地方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和順設治局昂久多巴(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938年4月以果洛地區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西樂設治局瑪沁(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以汪什代海、麥倉地區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通新設治局可魯德令哈(青海地方)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以可魯德令哈地方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香日德設治局香日德(青海地方)一作香德設治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析都蘭縣一部分置察汗烏蘇設治局,後易今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併入都蘭縣。
不適用不適用河曲設治局藏寺(青海地方)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置。民國三十年(1941年)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白玉設治局白玉寺(青海地方)一作白玉寺設治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析下果洛班瑪、雅礱江上游及黃河沿岸一帶置。因駐地白玉寺得名。民國三十年(1941年)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哈姜設治局哈姜(青海地方)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烏吉哈姜一帶置。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併入星川設治局。
不適用不適用南屏設治局魯倉(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析貴德縣魯倉、霸茫拉一帶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裁撤。


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劃為7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改劃為6區,在離省會西寧較遠的第五、六、七區設置行政督察專署。旋因第七區僅轄同德1縣,無設置專署的必要,被裁撤:


  • 第五區,專署駐都蘭縣,轄都蘭、共和2縣及興海、通新2設治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增領西樂設治局;5月增領海晏設治局;10月增領香德設治局;同年,海晏、興海改制縣。

  • 第六區,專署駐嚢謙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遷駐玉樹縣,轄嚢謙、玉樹、稱多3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增領和興、和順2設治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仍設第五、第六區行政督察專署:


  • 第五區,專署駐都蘭縣,轄都蘭、共和、興海、海晏4縣及通新、西樂、香德3設治局。

  • 第六區,專署駐玉樹縣,轄玉樹、嚢謙、稱多3縣及和興、和順2設治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改第五、第六區為第一、第二區,另置第三區:


  • 第一區,專署駐都蘭縣,轄都蘭、共和、興海、海晏4縣及通新、西樂、香德3設治局。

  • 第二區,專署駐玉樹縣,轄玉樹、嚢謙、稱多3縣。

  • 第三區,專署駐同德縣,轄同德縣及和興、和順2設治局。

抗戰勝利後,廢第一及第三區,改第二區為第一區,西寧市及湟中等16縣和祁連、星川2設治局直屬於省政府。行政院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備案:


  • 第一區,專署駐玉樹縣,轄玉樹、嚢謙、稱多3縣。


政府體制




省會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2月以前位於西寧縣,之後從西寧縣城析置西寧市,省會改於此處。



省行政機構



歷任青海省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青海省政府主席

  • 孫連仲(1928年9月17日 - 1931年1月)


  • 馬麒(1931年1月 - 1931年8月,馬麟代理省主席)


  • 馬麟(1933年 - 1936年10月27日,馬步芳代理省主席)


  • 馬步芳(1937年 - 1949年)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國民政府公報》第93號,民國十七年9月,第5頁。


  2. ^ 《國民政府公報》第2號,民國十七年10月27日,第9頁。又《國民政府公報》第80號,民國十八年1月31日,第8頁。


  3. ^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霍碩特北左末旗」。


  4. ^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霍碩特北右末旗」。


  5. ^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霍碩特北右(翼)旗」。



来源


書籍
  • 傅林祥、鄭寶恆 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

  • 中華民國國史館 著:《中華民國史·地理志》


参见



  • 青海省

  • 第一屆國民大會青海省代表

  • 第一屆立法委員青海省名單

  • 第一屆監察委員青海省名單


  • 丹增嘉措:即現任達賴喇嘛,1935年出生於青海。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倭马亚王朝

Gabbro

托萊多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