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本條目存在隱藏的内容,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损害讀者的閱覽体验。請協助改善條目,以符合维基百科的标准。(2015年9月12日) |
坐标:30°30′36″N 114°24′36″E / 30.51000°N 114.41000°E / 30.51000; 114.41000
华中科技大学 | |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
校训 |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
创建时间 | 1952年10月6日(筹建) 1953年10月15日(开学) |
学校类型 | 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部级高等学校 |
党委书记 | 邵新宇[1] |
校長 | 丁烈云 |
校址 | 主校区: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同济医学院: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
总面积 | 7170亩(4.78平方千米) |
代表色 | 华中大蓝 华中大红 |
昵称 | 华中大,华科,华工、华中科大、HUST |
隶属 | 985工程 211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武汉七校联盟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21世界学术联盟 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
邮政编码 | 430074(主校区) 430030(同济医学院) |
网站 | 华中科技大学(简体中文) |
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英语: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缩写:HUST)坐落于中国武汉喻家山麓,东湖之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其历史追溯于1950年代中国大陆院系调整中在武汉设立的原华中工学院、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今上海同济大学前身)、1950年代在江西庐山设立的原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三校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是首批列入中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涵盖理、工、医、文、法、经、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被国际著名学术杂志《Nature》评为中国十大科研机构之一[3],是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的两所中国大学之一[4],被外国友人和国家领导人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a],也被新浪网称为中南六省第一校[8]。
目录
1 历史沿革
1.1 华中理工大学[9][10][11]
1.2 同济医科大学[9]
1.3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9]
1.4 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9]
1.5 华中科技大学
2 校园环境
2.1 华中科技大学逸夫教学楼
3 师资力量
4 学术实力
4.1 国家级重点学科
4.1.1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
4.1.2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9个(非覆盖)
4.1.3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5 科研机构
5.1 国家研究中心一个
5.2 国家大科学中心一个
5.3 国家重点实验室五个
5.4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
5.5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5.6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6 院系设置
7 历任校长
8 文化传统
9 部分知名校友
10 姊妹校
11 参看
12 附属医院
13 校办企业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外部链接
17 参见
历史沿革
华中理工大学[9][10][11]
-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原拟任命为中南动力学院院长的湖南大学副校长易鼎新突然逝世,一时又无适当人选担任院长职务,最后中南教育部遂决定将华中机械学院与中南动力学院合并,机电互补,命名为华中工学院。
- 1953年10月15日,由老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和南昌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华南工学院(1952年由中山大学分出)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力部分合并组成华中工学院,共设机械制造、内燃机与汽车、电力、动力4个系8个本科专业,教师314人,当年招收新生1214人,使得在校学生达到2639人,物理学家查谦任院长,彭天琦任党委书记。设有武昌本部、长沙分部、南昌分部和桂林分部。同日在武昌本部举行了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10月24日,长沙分部举行开学典礼。
- 1954年,分部开始搬迁到武昌总部的工作,8月中旬搬迁完毕。
- 1955年6月,国务院的正式任命查谦为华中工学院院长,彭天琦、刘干才、朱九思为副院长。同年本科学制改为5年制。
- 1958年-1960年,学校新建16个专业。
-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 1961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
- 60年代初,全校教师已有1/3左右具有科研工作能力,全校80%以上教研室进行过科研,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大多承担了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 1966年,拥有6个系, 20个本科专业, 教师1097人, 职工1664人, 在校学生6087人, 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
- 1966年-1970年间,该校仍有两个重要研究课题组没有下马,人员没有下乡搞“斗批改”,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 1971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武汉机械学院并入该校。
- 1975年,增加到36个专业,教师1655人,职工2500人,在校学生3600余人,当年科研经费205.94万元。
- 1971年-1976年底,该校进行研究的项目达到393项,其中完成并用于生产的146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105项,有25项填补了国家的空白。
- 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华中工学院相对较好的保护了一批理工类专家学者,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开始招收4年制本科生。
-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获得科学研究先进单位称号,并有30个项目获奖,
- 1979年8月10日,朱九思被任命为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
- 1980年,华中工学院创办中国语言研究所,建立英语系。
- 1981年,在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博士授予点中,华中工学院有27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9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有12位教授担任博士导师。
- 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新增10个硕士专业点、4个博士专业点、4名博士导师。
- 1984年7月13日,成立研究生院。12月26日,李德焕任学校党委书记,黄树槐任院长,朱九思任名誉院长。
- 1985年,该校共拥有24个系48个本科专业,有21个学科和专业拥有博士授予权,33位博士生导师,52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科研机构设有建筑设计研究院,19个研究所,4个研究中心,9个研究室。
- 1981年-1985年底,学校共完成科研课题294项,有100多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发明奖10项,国家“六五”攻关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防科技成果奖12项,国家部委级科技成果奖50项。
- 1988年1月,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 199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行学分制。
- 1999年该校获得国际制造业界大学领先奖,成为继清华大学后中国高校再获此殊荣。[12]
- 2000年5月,华中理工大学中文名称改为华中科技大学,英文名称不变。
同济医科大学[9]
- 1907年10月1日,德文医学堂在上海成立。
-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 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
-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 1922年,学校迁往吴淞镇。
- 1924年5月20日,更名为同济医工大学。
- 192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同济医工大学,并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 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 1937年-1940年间,由于战争爆发,师生撤离吴淞,于1940年10月到达四川省宜宾县和南溪县。
- 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
- 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和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合并后新成立的学校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唐哲任院长。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整来汉与学院公共卫生学馆师生合并,建立了卫生系。
- 1985年7月,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在学生中试行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的新制度。
- 2000年6月,合并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后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2006年9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同济医学院机关和部分单位归口合并到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和单位及有关干部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设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及其干部任职的通知》等文件后,华中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兼任委员会主任。同济医学院从此虚体化,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整合同济医学院告一段落。[13]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9]
- 1953年学校迁入武昌,校址设在武昌马鞍山,校名改为武昌建筑工程学校。同年,广州珠江水利学校土木本科师生并入该校。
- 1958年5月,学校升格为大专,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年年底更名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
- 1960年,易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 1961年,中南给排水设计院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师生并入该院。
- 1964年10月,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 1971年10月,与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之后又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 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隶属建设部领导
- 1983年8月,新校址在武汉东湖之滨、马鞍山麓动工。
- 1999年,在校本专科学生近5000人,硕士研究生70人,成人教育学生3200余人。教职员工1000余人。
- 2000年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学校中文名称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
- 2000年2月28日,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华中理工大学;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学校中文名称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英文名称不变。原华中理工大学为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原同济医科大学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为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原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为东湖校区[14]。
- 2003年10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建校五十周年纪念大典,并同时庆祝原同济医科大学建校96周年,原武汉城市学院建院51周年。
- 到目前为止,通过购并周边土地和大规模的建设规整,学校主校区已经同东校区成功融为一体,目前学校拥有主校区与同济校区两个校区。但目前主校区东部仍存在土地产权问题,还发生过东九楼附近土地的所有者在喻园大道的东九楼段修建墙壁、将东九楼前的草地围起来养鸭子、用“曙光渔场”的标识破坏东九楼外的路面等事件。
- 2011年10月10日,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互派交换学生和互相承认学分学历等。[15][16]
- 2012年10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建校六十周年(从华工筹委会开始计算)纪念大典[17]。
- 2016年華中科技大學機械教授張海鷗,研發出的「智慧微鑄鍛銑複合製造技術」與法國空中巴士公司舉行技術合作簽約儀式,2002年起張海鷗開始主攻金屬3D列印,終將金屬鑄造、鍛壓技術合二為一成功製造出世界首批3D列印鍛件,別於「鑄鍛銑分離」傳統製造方式。華中科技大學現有設備,已列印出飛機用鈦合金、海洋深潛器、核電用鋼等8種金屬材料,[18]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可列印出大型高可靠性能金屬鍛件的增材製造技術裝備。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
- 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多谱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 国家安全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之一)
-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自动化学院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 软件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经济学院
- 管理学院
- 人文学院
-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社会学院
- 法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基础医学院
- 药学院
-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法医学系
- 护理学系
- 计划生育研究所
- 第一临床学院
- 第二临床学院
- 第三临床学院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教育科学研究院
-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 体育部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 工程科学学院
- 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
- 航空航天学院
查谦(1953年-1975年)(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朱九思(1975年-1984年)
黄树槐(1984年-1993年,期间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杨叔子(1993年-1997年)
周济(1997年-2000年,期间华中理工大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
樊明武(2001年-2005年)
李培根(2005年-2014年3月31日)
丁烈云(2014年3月31日-)
朱九思 杰出教育家
罗俊 中山大学校长,原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蒋昌忠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原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段献忠 湖南大学校长,原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邹寿斌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郑晓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原兰州大学副校长
张清杰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周祖德 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许晓鸣 原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杨宝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
王乘 兰州大学校长,原河海大学校长
刘吉臻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丁烈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原东北大学校长,原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陈小龙 同济大学副校长
喻世友 中山大学副校长
杨 勇 厦门大学副校长
王世敏 湖北大学副校长
顾豪爽 湖北大学副校长
冯友梅 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
黄从新 武汉大学原副校长
曹一家 湖南大学副校长
胡敏强 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
瞿金平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陈建新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宗凯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杨志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陈小筑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刘伟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凡 湖北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湖北大学党委书记
王智平 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邓晓华 南昌大学副校长
周哲玮 原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陈新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
刘塨 华侨大学副校长
罗锡文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
程时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中梁 中国科学院院士
熊有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
罗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晓静 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伯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长
樊明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垣 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广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勇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叶声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岑可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宝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
姚绍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孔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建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锡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剑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华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盛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钮新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陈刚-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周济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蒋向前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程一兵
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 武忠弼
欧洲自然与社会科学院院士 余翔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周济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 程时杰、朱建刚、吴青华、杨庆、汪立宏、章君山、吴大鹏、刘胜、Zhou Wang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仲冬平、王中林、方忠、王楠林、陈刚、任志锋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蒋向前、刘儿兀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士(ASME Fellow) 孙剑桥、陈 刚、刘 胜、Kai H. Luo、Pei Zhong、王昌凌
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士(RSA Fellow) 蒋向前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Fellow) 骆清铭、周治平、瞿佳男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 王中林、贺熹、仲冬平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 汪立宏 、骆清铭 、瞿佳男
美国统计学会会士(ASA Fellow) Yanqing Sun
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通讯会士(AIAA Associate Fellow)鲁红兵
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IAA Corresponding Member) 吴伟仁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院士(SAE Fellow) 胡浩然
美国金属学会会士 (ASM Fellow),美国焊接学会会士 (AWS Fellow),加拿大焊接学会会士 (CWA Fellow)厉雷钧
周济 十七、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前教育部部长
钱信忠 原中顾委委员,卫生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主任
李传卿 十六届中纪委委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
谢伏瞻 河南省委书记,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原国家统计局局长
娄勤俭 陕西省委书记,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
陈小娅 原科技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原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教育部总督学
李军 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监事长,原交通银行行长,斯坦福大学博士
刘石泉 十六、十七、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第四研究院院长,“中国巡航导弹之父”
徐晓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胡和立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江金权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何界生 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
李定凡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
刘顺达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
邓波清 中国驻尼日利亚特命全权大使
张培刚 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创始人
巴曙松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林少宫 著名计量经济学家
张军扩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燕生 杰出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陈小洪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
李佐军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向松祚 杰出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顾问、研究委员会成员
徐滇庆 杰出经济学家,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教授,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民营银行之父”
刘黎明 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及运营管理学讲座教授
宋敏 杰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金融系教授,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方振民 杰出经济学家,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亨利·马柯维奇
艾春荣 杰出经济学家 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Florida) 经济系教授
石寿永 杰出经济学家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经济系教授 Canada Research Chair
田国强 杰出经济学家 德克萨斯A&M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经济系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谭国富 杰出经济学家 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经济系教授
张忠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沃顿商学院 (The Wharton School) Murrel J. Ades 教授
李海峥 杰出经济学家,佐治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
李少凡 伯克利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
叶荫宇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电机工程系终身教授
陈刚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系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4]
刘建华 威斯康星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终身教授
邹伟平 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DeNancrede冠名教授,肿瘤免疫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
汪宁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终身教授
高光荣 特拉华大学教授,大陆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第一人
孙剑桥 加州大学美熹德分校教授,ASME Fellow
冯蔚 北卡罗莱纳大学威明顿分校数学系主任
朱建刚 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正教授
贺熹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医学院神经学系系教授
胡丙长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傅晓岚 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教授,牛津大学技术和管理发展中心主任
汪立宏 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教授,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协会主席,IEEE fellow
仲冬平 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APS Fellow
唐军建 著名建筑设计公司HDR政府工程总建筑设计师,美国首位获得“奥本勋章”的华裔建筑工程师
吴青华 利物浦大学工学院院长,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杨庆 国际著名计算机学家,罗德岛大学教授,IEEE Fellow
章君山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计算机与能源学院教授,IEEE Fellow
吴大鹏 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Zhou Wang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 Kai H. Luo 南安普顿大学可持续能源和环境研究院教授,ASME Fellow
- Pei Zhong 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教授,ASME Fellow
- Yanqing Sun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数学与统计系教授,ASA Fellow
- 厉雷钧 阿尔伯塔大学化工及材料工程系教授,ASM Fellow, AWS Fellow,CWA Fellow
王昌凌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计算机会工程系教授,ASME Fellow
胡浩然 著名汽车工程学家,美国伊顿公司全球首席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SAE Fellow(汽车界最高荣誉)
刘胜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主任,ASME Fellow,IEEE Fellow
王楠林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APS Fellow
方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获得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颁发的ICTP奖,APS Fellow
瞿佳男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OSA Fellow
陈北方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
鲁红兵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通讯会士
徐涛 [4][永久失效連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
袁家虎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
吴伟仁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于登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
吴晓光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航母工程副总设计师
孔力 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局长
李东 知名经济学者,德州农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堪萨斯州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蔡巍 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斯坦福大学机械系副教授,2005年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奖者,2013年ASME休斯青年研究者奖唯一获得者
刘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博士,2010年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
向惠云 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终身正教授,荣获美国伤害与暴力研究学会突出贡献奖
曹林 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评论员、评论部副部长
郭剑波 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一男 杰出企业家 百度首席技术官,现中国移动12580运营公司CEO
汪潮涌 杰出企业家 信中利投资集团公司(ChinaEquity Group Inc.)董事长与CEO
王锴 杰出企业家
郑宝用 杰出企业家 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朱江晓 杰出企业家
胡厚琨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销售与服务体系总裁
万平国 中网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张向宁 中国万网创始人 董事长 CEO
陈淑宁 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NYSE: VIT) 创始人 董事长兼CEO
向松祚 华友世纪通讯有限公司 (NASDAQ: HRAY) 创始人,董事长
花欣 迈普集团董事长
龚虹嘉 著名科技企业家,2013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第17位
张鸿毓 千里马集团董事长
严援朝 IT著名人士 曾任新浪网总工程师兼CTO
姚欣 上海聚力传媒有限公司 CEO, PPLive(现PPTV)编写者
张小龙 腾讯公司副总裁, 微信创始人
杨永智 百纳信息CEO,海豚浏览器创始人
孙建平 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
周云杰 海尔电器董事长
陈邦栋 上海思源电气创始人,历任董事长、总经理
郎华 特雷克斯中国区总裁,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
袁仲荣 广州丰田汽车董事长
裘法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孟超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旻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道培 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宏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伯强 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金问淇 著名妇产科专家
贝时璋 中国细胞学、胚胎学创始人之一 生物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赋京 著名病理学家
谷镜汧 著名病理学家
沈其震 著名医学生理学家 中科院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第一任院校长
吕富华 著名药理学家 医学教育家
陶桓乐 著名呼吸内科专家
谢敏晋 著名微生物学家 生物制品学家
武忠弼 著名病理学家 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 世人称之为同济活化石
邵丙扬 著名内科学家
过晋源 著名内科学家
桂希恩 著名传染病专家 贝利·马丁奖章获得者
张应天 首届 中国医师奖 获得者
钱信忠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
殷大奎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
何界生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
钱煦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等6院士
李娜 2011年法网女单冠军、2014年澳网女单冠军,亚洲第一个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最高世界排名第3位
高凌 2000年悉尼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肄业)
杨威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冠军、男子体操团体冠军(肄业)
李婷 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冠军
赵芸蕾 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冠军、混双冠军
李行亮 天娱传媒签约歌手,2010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全国6强。2012年参加中国好声音,加入刘欢组,与袁娅维演唱过渔光曲。
王喆 星光国际传媒集团董事长,华中大非正式版校歌《记忆中》、神七主题曲《飞》等的演唱者。
臺灣-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国立清华大学
香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美國-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乔治城大学[35]
英國-伯明翰大学、利物浦大学
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
韩国-庆尚大学、岭南大学
德國-慕尼黑工业大学
法国-巴黎十一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列表
- 985工程
- 211工程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梨园医院
- 华中科技大学光谷同济医院
- 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
-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
-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同济现代医药有限公司
- 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武汉拓锐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和武汉纳米药业有限公司两家下属公司
- 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
^ 一直以来,外国友人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华中科大类似评价。如,美国科学院院士坎特罗维茨(Arthur R. Kantrowitz):“华中工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在这里,我看到了新中国的未来”。[5]澳门特首何厚铧:“据我了解,华中科技大学在大陆高校排名第五,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办学实力很强,学术地位很高”。[6]200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有关材料上批示:华中科大是新中国凭借自己力量建起来的重点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7]
^ 邵新宇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2017-12-27 [2017-12-27].
^ 历史沿革
^ [1]
^ [2]
^ 第一次来到喻家山.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7).
^ 李培根校长率团访澳门;为我院境外办学擂鼓助威.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 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战略规划.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中南六省第一校
^ 9.09.19.29.3 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1).
^ 武汉地方志. 武汉市情网.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6).
^ 朱九思:文革后中国第一所实行改革的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网站.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8).
^ 中国再获大学领先奖
^ 关于深化医科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2006年9月25日[永久失效連結]
^ 华中大东湖校区
^ 华中科大、武大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2-14.,武汉大学新闻网,2011年10月10日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互认学分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互认学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5-12.,新华网湖北频道,2011年10月12日
^ 华工六十周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2-20.
^ 陸3D列印破世界級難題 領跑全球
^ 19.019.1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 2006年全国高校后勤管理与改革工作交流发言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 学校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5-14].
^ 湖光书影(东九楼-马张堰). 华中科技大学校报电子版. 2010-03-15 [2012-03-08] (中文).
^ 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 碧波不再荡漾 “东九湖”填湖进行时?. 华中大在线. 2010-11-07 [201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3) (中文).
^ 2013中国两岸四地百强大学排行榜. 中国四地两岸大学排名. 2013-01-21 [2013-02-10].
^ 武书连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 凤凰网. 2013-01-21 [2013-02-10].
^ 武大版中国一流大学榜单出炉. 网易. 2012-02-22 [2013-02-10].
^ 山东高教版版中国一流大学榜单出炉. 网易. 2012-02-22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9).
^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HUST
^ 2012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 存档副本. [201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HUST
^ 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各学科排名汇总. 人民网. 2013-01-29 [2013-02-10].
^ [3]
^ Gang Chen Carl Richard Soderberg Professor of Power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ad. [2013-07-31].
^ COLLABORATIONS. [2012-02-11].
华中科技大学官网(简体中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白云黄鹤BBS
- 华中大在线
-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地图
- 华中科技大学海外校友网
两全其美BBS之同济医学版[永久失效連結]-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
-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七校联合办学
- 华中大站
- 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
- 中国大陆高等学校列表
- 湖北省教育厅
海军工程大学武汉(海军)正军级本
火箭军指挥学院武汉(火箭军)正军级本
国防信息学院武汉(总参谋部)副军级本
空军预警学院武汉(空军)副军级本
武汉大学(教育部)(985)(211)本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985)(211)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211)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部)(211)本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211)本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211)本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部)(211)本
中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本
武汉大学(985)(211)本
华中科技大学(985)(211)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11)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11)本
华中农业大学(211)本
华中师范大学(211)本
武汉理工大学(211)本
湖北大学(中西部)本
湖北工业大学(中西部)本
武汉科技大学(中西部)本
武汉工程大学(中西部)本
中南民族大学本
湖北中医药大学本
武汉纺织大学本
武汉轻工大学本
江汉大学本
湖北经济学院(中西部)本
湖北警官学院本
湖北美术学院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
武汉商学院本
武汉音乐学院本
武汉体育学院本
湖北商贸学院民本
武汉学院民本
武汉工商学院民本
武汉传媒学院民本
武汉东湖学院民本
武汉晴川学院民本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民本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民本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民本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民本
武昌工学院民本
武昌理工学院民本
武昌首义学院民本
汉口学院民本
文华学院民本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专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专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专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专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专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专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专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专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专
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专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专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专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专
武汉海事职业学院专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专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专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专
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专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专
长江职业学院专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民专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民专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民专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民专
武汉光谷职业学院民专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民专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民专
武昌职业学院民专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民本独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民本独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民本独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民本独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民本独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民本独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民本独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民本独
华中电业联合职工大学成
湖北省直属机关业余大学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成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成
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成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成湖北武汉公安管理干部学院成
鄂州职业大学专
鄂城钢铁厂职工大学成
黄冈师范学院本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鄂东职业技术学院专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民专
湖北师范大学本
湖北理工学院本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专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民本独
大冶钢厂职工大学成
荆楚理工学院本
荆门职业学院专
长江大学省部共建(中西部)本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专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专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民专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民本独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民本独
荆州教育学院成
湖北医药学院本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本
汉江师范学院本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民本独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民本独
丹江口工程管理局职工大学成
十堰教育学院成
湖北文理学院本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专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民本独
湖北省纺织职工大学成
湖北兵器工业职工大学成
湖北科技学院本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工程学院本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民本独
三峡大学省部共建本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专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专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专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民本独
湖北民族学院省部共建本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专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民本独
^ 教育部:高等学校名单. 教育部. 2017-05-31 [2018-02-06] (中文(简体)).- 参见:中国高等教育
- 中国内地高等学校列表
- 985工程
- 211工程
- 中央部属高校
北京 8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信部
北京理工大学工信部-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卫计委
天津 2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黑龙江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信部
吉林 1 吉林大学
辽宁 1 大连理工大学
上海 3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 同济大学
江苏 2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 1 浙江大学
安徽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
福建 1 厦门大学
山东 1 山东大学
湖北 2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 2 中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中央军委
广东 1 中山大学
重庆 1 重庆大学
四川 1四川大学
陕西 3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工信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 1 兰州大学- 参见:中国高等教育
- 中国大陆高等学校列表
-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 中央部属高校
- 省部共建大学
北京 8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信部
北京理工大学工信部-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
天津 2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辽宁 1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 1 吉林大学
黑龙江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信部
上海 4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江苏 2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 1 浙江大学
安徽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
福建 1 厦门大学
山东 2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北 2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 2 中南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央军委
广东 2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 2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 1 重庆大学
陕西2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工信部
甘肃 1 兰州大学
辽宁 1东北大学
河南1 郑州大学*
湖南 1湖南大学
云南1 云南大学*
陕西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疆1 新疆大学*
北京 22+4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音乐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委)
外交学院(外交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部)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总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 3+1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河北)
河北 1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 1 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 1内蒙古大学*
辽宁 2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部)
吉林 2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 3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信部)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上海 10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海军军医大学(海军)
江苏 13苏州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信部)
南京理工大学(工信部)- 中国矿业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浙江 2 中国美术学院*
宁波大学*
安徽 2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 1 福州大学*
江西 1 南昌大学*
山东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 1 河南大学*
湖北 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 1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3 暨南大学(中央统战部)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 1 海南大学*
广西 1 广西大学*
四川 6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重庆 1 西南大学
贵州 1 贵州大学*
西藏 1 西藏大学*
陕西 4 西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空军军医大学(空军)
青海 1 青海大学*
宁夏 1 宁夏大学*
新疆 1 石河子大学*(兵团)- 参见:中国高等教育
- 中国内地高等学校列表
- 985工程
- 211工程
-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 中央部属高校
- 省部共建大学
北京 8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信部
北京理工大学工信部-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
天津 2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辽宁 2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 1 吉林大学
黑龙江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信部
上海 4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 同济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江苏 2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 1 浙江大学
安徽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
福建 1 厦门大学
山东 2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北 2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 3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央军委
广东 2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 1 重庆大学
四川 2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3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工信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 1 兰州大学- 参见:中国高等教育
- 中国内地高等学校列表
- 985工程
-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 中央部属高校
- 省部共建大学
北京24+2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信部)
北京理工大学(工信部)-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总局)-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3+1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河北)
山西1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 内蒙古大学*
辽宁4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部)
吉林3 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4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信部)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信部)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上海10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大学*
海军军医大学(海军)
江苏11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信部)
南京理工大学(工信部)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1 浙江大学
安徽3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 南昌大学*
山东2+1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1 郑州大学*
湖北7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4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央军委)
广东4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国侨办)-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 广西大学*
海南1 海南大学*
重庆2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5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贵州1 贵州大学*
云南1 云南大学*
西藏1 西藏大学*
陕西8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工信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空军军医大学(空军)
甘肃1 兰州大学
青海1 青海大学*
宁夏1 宁夏大学*
新疆2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兵团)-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吉林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浙江大学
- 厦门大学
- 山东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山大学
- 重庆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兰州大学
- 东北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湖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语言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东北师范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江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合肥工业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武汉理工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西南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西南民族大学
- 中南民族大学
- 西北民族大学
- 北方民族大学
- 大连民族大学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部高级警官学院成-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 铁道警察学院
边防局管正师级边防士官学校军
边防局属正师级公安邊防部隊高等專科學校军
国际关系学院归属有争议
江南社会学院成- 大连海事大学
- 外交学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普-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华北科技学院
- 上海海关学院
海关管理干部学院成-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职工大学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 中国民航大学
-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成- 防灾科技学院
-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中南海业余大学成- 华侨大学
- 暨南大学
中央党校继续教育学院成- 国防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国家法官学院成
国家检察官学院成
全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团中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全国妇联中华女子学院
中国记协中国记协职工新闻学院成- 参见:中国高等教育
- 中国内地高等学校列表
- 985工程
- 211工程
-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 中央部属高校
- 省部共建
- 北京大学
- 香港大學
- 中山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四川大学
- 厦门大学
- 山东大学
- 兰州大学
- 复旦大学
- 南开大学
- 清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南京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同济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南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天津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重庆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历史
- 政治
- 经济
- 城市
- 巫山
- 大巴山
- 武当山
- 荆山
- 神农架
- 长江三峡
- 幕阜山
- 大别山
- 长江
- 汉江
- 清江
- 丹江口水库
- 江汉平原
武汉大学 Ω
华中科技大学 Ω
武汉理工大学 Ω
中国地质大学 Ω
华中农业大学 Ω
华中师范大学 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Ω- 中南民族大学
- 楚文化
- 汉剧
- 湖北大鼓
- 黄梅戏
- 九头鸟
- 楚菜
- 汤包
- 热干面
- 武汉鸭脖
- 武昌魚
- 沔阳三蒸
- 東坡餅
- 肉糕
- 明显陵
- 古隆中
- 神农架旅游区
- 黄鹤楼
- 木兰山
- 东湖
- 长江三峡
- 三峡大坝
- 武当山风景区
- 湖北省博物馆
- 长阳清江画廊
- 巴东神农溪
- 恩施大峡谷
- 131地下工程
- 盘龙城
- 江夏
- 鄂州
- 四大名镇
- 三大茶市
- 天下四聚
- 武汉保卫战
- 汉口
- 武昌
- 汉阳
- 汉剧
- 楚剧
- 东湖
- 磨山
- 龟山
- 蛇山
- 龙泉山 (武汉)
- 木兰山
- 陈友谅墓
- 黄鹤楼
- 晴川阁
- 古琴台
- 武汉市博物馆
- 长春观
- 归元寺
- 热干面
- 豆皮
- 麵窩
- 烧梅
- 糊汤粉
- 糯米鸡
- 汤包
- 汤圆
- 欢喜坨
- 炒麵
- 炒花飯
- 周黑鸭
- 精武鸭脖
- 清蒸武昌鱼
- 排骨莲藕煨汤
- 炒洪山菜薹
- 蔡林记
- 四季美
- 五芳齋
- 老通城
- 户部巷
- 吉庆街
- 汉正街
- 昙华林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
- 海军工程大学
- 汉口银行
- 湖北银行
- 武汉农商银行
- 武汉众邦银行
-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铁路- 武汉站
- 武昌站
- 汉口站
武汉地铁- 武冈城际铁路
- 武石城际铁路
- 武孝城际铁路
- 武咸城际铁路
- 武汉有轨电车
- 武汉BRT
- 武汉公交
- 武汉公共自行车
武汉港- 武汉轮渡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华中工学院早期建筑群 | |
---|---|
所在 | 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校内 |
时代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等级 | 一级保护 |
公布 | 2013年12月26日 |
1952年12月3日,由中南地区的郑州高等工程学校 、武昌高等工程学校、 浜土木技校、长沙楚怡高等工程学校、长沙市政工程学校、湘乡高等工程学校等六所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组成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在江西庐山成立。
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9]
武汉科技职工大学是曾经存在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市属高校,又名 科学技术部管理学院,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湖北省计算中心,2000年并入华中理工大学,后华工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等合并组建新的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同济医学院化学生物楼 | |
---|---|
所在 | 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校区院内 |
时代 | 1952年 |
等级 | 一级保护 |
公布 | 2013年12月26日 |
华中科技大学
校园环境
华中科技大学逸夫教学楼 | |
---|---|
別名 | 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 |
概要 | |
地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武汉洪山区 |
坐标 | 30°30′56″N 114°25′16″E / 30.51556°N 114.42111°E / 30.51556; 114.42111 |
起造日 | 2003年11月20日 |
揭牌日 | 2004年9月1日 |
造价 | 1.22亿人民币 + 0.06亿港币 |
託建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所有者 | 华中科技大学 |
技术细节 | |
层数 | 5 |
建筑面积 | 45,000m²[19] |
学校校园占地7170亩,其中校园面积6597亩,附属协和、同济和梨园医院面积573亩,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20]
华中科技大学逸夫教学楼
又称东九楼,位于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东九楼在建成时是亚洲第一大教学楼,它由邵逸夫捐赠600万港币,学校配套1.22亿元人民币投资兴建,于2003年11月20日开工,2004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东九楼由五层建筑构成,有教室180间,能容纳18400人同时上课[19]。大楼由四栋楼体联合而成,分别为A、B、C、D栋,配备有常规教室、阶梯教室,均配有空调、多媒体设备。
东九楼前有一湖泊名为“马张堰”[21],因在东九楼之故常被称作“东九湖”,但其产权并不属于华中科技大学[22]。东九楼的南面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北面则为连接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和东校区的地下通道。
师资力量
学校共有教职工12457人,其中,大学校部教职工6527人,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梨园医院及卫校职工5561人;博士生导师948人;教授919人,副教授1232人;两院院士12人、双聘院士13人、长江学者7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30人。
学术实力
大学排名 | |
---|---|
全国排名 | |
上交版两岸四地大学排名[23] | 19 |
武书连[24] | 11 |
武大版[25] | 8 |
山东省高教版[26] | 9 |
THE [27] | 14 |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28] | 9 |
世界排名 | |
QS[29] | 481 |
ARWU[30] | 201-300 |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31] | 294 |
教育部学科评估[32] | |
机械工程 | 1 |
光学工程 | 1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1 |
电气工程 | 2 |
生物医学工程 | 3 |
新闻传播学 | 5 |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 5 |
公共管理 | 5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7 |
基础医学 | 7 |
建筑学 | 9 |
水利工程 | 9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9 |
临床医学 | 9 |
社会学 | 1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0 |
城乡规划学 | 10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1 |
教育学 | 12 |
物理学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2 |
中西医结合 | 12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3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4 |
风景园林学 | 15 |
理论经济学 | 16 |
生物学 | 16 |
口腔医学 | 16 |
药学 | 16 |
力学 | 17 |
土木工程 | 17 |
护理学 | 17 |
哲学 | 18 |
工商管理 | 22 |
化学 | 23 |
软件工程 | 23 |
应用经济学 | 24 |
统计学 | 26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6 |
数学 | 28 |
法学 | 29 |
生态学 | 30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1 |
中国语言文学 | 32 |
外国语言文学 | 37 |
中国史 | 53 |
学校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1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8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点256个,博士点18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2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一级重点学科7个,二级重点学科15个,重点(培育)学科7个;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7个。另外有一个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拥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馆藏量502万册。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9个(非覆盖)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光学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泌尿外)、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华中科技大学目前7个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数为25个,在非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的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学科)还有15个。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科研机构
国家研究中心一个
旨在通过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型科研平台,推动中国光电子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和产业发展。
国家大科学中心一个
华中科技大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是与美、法、德并列的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2013年8月,该中心成功实现了90.6特斯拉的峰值磁场,刷新中国脉冲磁场最高强度记录,成为世界上继美、德之后第三个突破90特斯拉大关的国家,使我国非破坏性磁场强度水平跃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33]。
国家重点实验室五个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院系设置
历任校长
文化传统
校训:明德 厚学 求是 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合乎该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建设无污染校园等精神。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相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训中“奋进进取”的意义。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校训涵盖了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内容,合乎办大学的理念,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与该校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适宜,多数人能明其意,而且能找出相应出处,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部分知名校友
姊妹校
共九十多所,以下为部份名单:
参看
附属医院
校办企业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