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保罗·萨巴捷 Paul Sabatier |
---|
Paul Sabatier
|
出生 |
November 5, 1854 卡尔卡松,法国
|
---|
逝世 |
1941年8月14日( 1941-08-14)(86歲) 图卢兹,法国
|
---|
国籍 |
法国
|
---|
母校 |
法兰西公学院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
---|
知名于 |
多相催化
|
---|
奖项 |
诺贝尔化学奖(1912) |
---|
科学生涯
|
研究領域 |
无机化学
|
---|
机构 |
法兰西公学院 波尔多大学 图卢兹大学
|
---|
博士導師 |
馬塞蘭·貝特洛
|
---|
保罗·萨巴捷(法语:Paul Sabatier,1854年11月5日-1941年8月14日),法国化学家[1],出生於法國卡尔卡松,逝于图卢兹。在1912年,他与维克多·格林尼亚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生平
1874年,薩巴捷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就讀,三年後,他以班排第一名的成績畢業。1880年,他獲得了自然科學博士學位。[2]他持續擔任科學教職,直到1905年他進入圖盧茲大學擔任科學學院的院長。
薩巴捷結婚並育有四名女兒,其中一名後來嫁給著名的義大利化學家埃米利奧·波米利奧[2]。
在圖盧茲的保羅薩巴捷大學,就如其名,是為了紀念薩巴捷而創立的。薩巴捷和湯姆斯·斯蒂爾吉斯共同編寫了「圖盧茲的科學學院的史冊」(法文:Annales de la Faculté des Sciences de Toulouse)。
研究
薩巴捷最早的博士論文主題是研究硫與金屬硫酸鹽的熱化學。到了圖盧茲後,他繼續物理與化學方面的研究,包含硫化物、氯化物、鉻酸鹽及銅的化合物,他也有研究氮的氧化物和亞硝基二磺酸以及其鹽的分配係數及吸收光譜,薩巴捷的研究對於工業上的氫化有很大的幫助。1897年,在美國化學家詹姆斯·F·博伊斯所建立的生物化學實驗上,他發現鎳可以作為把氫加到大多數碳的化合物上的催化劑。
薩巴捷最為著名的成就是薩巴捷反應、催化的薩巴捷原則以及1913年所出版的「有機化學的催化」(法文:ALa Catalyse en Chimie Organique)。1912年,他与同為法國化學家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2] 。
連結
參考資料
^ Rideal, E. K. Paul Sabatier. 1859-1941.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42, 4 (11): 63–26. doi:10.1098/rsbm.1942.0006.
^ 2.02.12.2 Paul Sabatier - Biography. The Nobel Foundation. [2013-12-07].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
| 1901年-1925年 |
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尔 | 1903年:阿伦尼乌斯 | 1904年:拉姆齐 | 1905年:拜尔 | 1906年:莫瓦桑 | 1907年:比希纳 | 1908年:卢瑟福 |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 1910年:瓦拉赫 | 1911年:居里 |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 1913年:维尔纳 | 1914年:理查兹 | 1915年:维尔施泰特 | 1918年:哈伯 | 1920年:能斯特 | 1921年:索迪 | 1922年:阿斯顿 | 1923年:普雷格尔 | 1925年:席格蒙迪
|
---|
| 1926年-1950年 |
1926年:斯韦德贝里 | 1927年:威兰 | 1928年:温道斯 |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 1930年:费歇尔 |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 1932年:朗缪尔 | 1934年:尤里 |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 1936年:德拜 | 1937年:霍沃思、卡勒 | 1938年:库恩 |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 1943年:德海韦西 | 1944年:哈恩 | 1945年:维尔塔宁 |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 1947年:魯賓遜 | 1948年:蒂塞利乌斯 | 1949年:吉奥克 |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
|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
---|
| 2001年- |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夏普莱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鈴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BNF: cb12560178r (data)
- FAST: 123457
- GND: 118793896
- ISNI: 0000 0001 2281 138X
- LCCN: n83828105
- Base Léonore: 19800035/169/21742
- NDL: 00550388
- NLA: 35845570
- NNL: 000458868
- SNAC: w63n26z3
- SUDOC: 034898115
- VIAF: 6658187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