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基隆市
Keelung City(郵政式拼音+英語)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Keelung City Montage.png
由上圖逆時針依序為:基隆市區、中正公園、基隆海岸、基隆風動季、基隆嶼、基隆港、中山高速公路起點






Flag of Keelung City.svg

Seal of Keelung.svg
市旗
市徽
概況
上級行政區劃

臺灣省
行政區類別


市長

林右昌
(基隆市市長列表)
簡稱
基、基隆、基市、雞籠、雨港
設立始年
1875年(設基隆廳廳治)
1901年(再設基隆廳廳治)
1924年(改制基隆街為州轄市)
1945年(改設省辖市)
區劃
7區
行政機關地址

中正區義一路1號
行政機關網站

www.klcg.gov.tw
總面積
132.7589[1]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18位)
總人口
370,461[1]人(2018年8月)
(台灣的第16位)
人口密度
2,790.48[1]人/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4位)
市象徵

  • 市花:紫薇、杜鵑

  • 市樹:楓香

  • 市鳥:黑鳶

  • 毗鄰省市

    新北市
    位置圖



    Taiwan ROC political division map Keelung City.svg

    東  海

       臺
      灣
     海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宜蘭縣








    基隆市
    汉语
    基隆市
    字面意思
    雞籠











    基隆市(臺灣話:Ke-lâng-chhī),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2],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註 1],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港都日语港湾都市。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目录





    • 1 歷史


    • 2 地理

      • 2.1 地形


      • 2.2 水文


      • 2.3 氣候



    • 3 行政區劃

      • 3.1 基隆生活圈


      • 3.2 人口



    • 4 政治

      • 4.1 歷任市長


      • 4.2 市政組織


      • 4.3 地方司法檢察機關


      • 4.4 重要選舉



    • 5 交通

      • 5.1 一般幹道



    • 6 社會數據

      • 6.1 勞動力狀況


      • 6.2 犯罪率


      • 6.3 酸雨



    • 7 旅遊

      • 7.1 景點遊覽


      • 7.2 景點分類


      • 7.3 基隆八景



    • 8 城市特色

      • 8.1 砲臺(要塞)


      • 8.2 十二生肖橋



    • 9 文化

      • 9.1 文學


      • 9.2 文化資產


      • 9.3 文化節慶


      • 9.4 大眾媒體

        • 9.4.1 電視


        • 9.4.2 廣播




    • 10 公共設施


    • 11 教育醫療

      • 11.1 各級學校


      • 11.2 醫療資源



    • 12 國際交流

      • 12.1 姐妹市

        • 12.1.1 亞洲、大洋洲


        • 12.1.2 美國


        • 12.1.3 美洲、非洲



      • 12.2 友好城市

        • 12.2.1 亞洲、大洋洲




    • 13 著名人物

      • 13.1 藝文界


      • 13.2 政治界


      • 13.3 其他



    • 14 註釋


    • 15 參考資料

      • 15.1 引用


      • 15.2 文獻



    • 16 外部鏈結




    歷史





    美國海軍將領馬修·培里經臺灣前往日本途中,所測繪的基隆鄰近地區煤礦脈分布圖



    基隆古稱「雞籠」,此名應來自原居住於此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2],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之後,鄭氏王朝在南臺灣打敗荷蘭人之後,也於1668年揮軍北上,將殘餘駐守在雞籠的荷蘭人驅離,至今在和平島還有荷蘭人臨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遺跡。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19世紀西方列強東來後,美國海軍調查到雞籠擁有豐富的煤礦層及優良港灣,建議其政府派軍佔領,在鴉片戰爭時也有英國軍艦前來叩關;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的1863年,雞籠終於隨著臺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1867年12月18日發生臺灣史上罕見的嚴重海嘯,數百人被沖走喪生。1875年,雞籠正式設治,並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為基隆。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臺灣戰事(俗稱西仔反)爆發,法國軍隊曾多次攻佔基隆以作為封鎖中國大陸的跳板。中法戰爭結束後,臺灣於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興名將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當時因淡水港逐漸淤塞,劉銘傳計畫將港灣形勢優越但交通不便的基隆作為臺灣北部的主要門戶,以基隆為臺灣鐵路起點、著手於基隆港興築港口設施,並積極整頓臺灣第一座官方煤礦,但其計劃因甲午戰爭爆發而未能完全實行。


    進入日治時代後,日本將基隆建設為臺灣與日本本土的轉運樞紐,並從1899年開始到1935年進行了四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註 2],基隆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埠,也是臺灣日治時代的第一大港。另一方面,由於周邊地區的礦業在日本的積極開發下逐漸發達,基隆也成為了臺灣礦產主要的輸出港口。港口貿易加上礦業的興盛,奠定基隆今日的都市基礎。1920年,臺北州基隆郡設立,並另劃市區部分設置基隆街(類似今日之「鎮」);1924年基隆街升格為臺北州的州轄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40年,基隆市計有9.5萬人,僅次於臺北市32.8萬、臺南市14萬、高雄市12.7萬,為臺灣第四大城,其中市內就有2.3萬為內地人(日本人)。日本人還實施「市區改正」,大幅重劃市區街廓,並積極整治市內河川。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成廢墟。




    基隆市街


    二戰結束,臺灣進入戰後時代,基隆為日本撤退及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的主要出入點。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為影響最劇的地方之一。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基隆湧進大量軍隊與眷屬,並負責接收逃難臺灣的大陸移民,之後美軍開始駐紮,基隆也進入新的都市成長期,市區開始向周邊丘陵地帶外延。基隆的礦工業經過復建後再度興盛,採煤業在1968年達到高峰;而基隆港因應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從1960年代開始進行了多次擴建,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1980年代以來,由於腹地過小、加上鄰近國家港口的競爭,基隆港的運輸量逐漸衰退,加上1970年代後礦業的沒落,連帶影響整個城市的競爭力[3];但另一方面,因為鄰近臺北,基隆市轉型成為臺北都會區主要的衛星城市之一,而位處北部海岸線的中心位置,也促使基隆市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進入1990年代後,為了使基隆市從原本純粹的港口都市轉型,基隆市政府陸續推動多項都市更新計畫,冀望再度將基隆打造成臺灣的門戶都市;除此之外,亦有將基隆市併入臺北的構想。


    2010年五都改制後[4],基隆市被升格為直轄市的新北市包圍,而成為臺灣省唯一的外飛地城市[註 3]



    地理




    從獅球嶺俯瞰基隆市中心及港區。左方三根煙囪為協和發電廠,市區環繞之水域為基隆港,中央之高架道路為中山高基隆端,中央偏右側之高樓為華冠大樓,遠處外海島嶼則為基隆嶼。


    基隆北臨東海,是座多山多水的都市,除了基隆港周圍和基隆河兩側有狹窄的平原之外,其他地方均為丘陵地,並緊鄰海岸線,丘陵之間又有不少河流貫穿其中,造就基隆市擁擠的都市景觀,以及隨處可見的橋樑及隧道設施。



    地形




    從紅淡山俯瞰基隆市區和港區


    基隆市的地勢多丘陵而少平地,東側及西側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脈環繞。市內人口適居的平地主要聚集於基隆港沿岸、海岸線及基隆河河谷一帶,其餘地區大多為山坡地所密佈;全市山地雖然普遍不高,但大多為陡坡,對城市的發展與擴張造成很大的阻礙。丘陵地遍布的影響,導致基隆市的住宅區大多位於丘陵地上。從市中心到周圍的山坡地到處佈滿各式建築,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見到處聳立新式的公寓大廈群。


    位於市區南側的獅球嶺,為基隆對島內城鎮聯繫的必經之路,而以獅球嶺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構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獅球嶺以北為市區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華地帶;以南則為基隆河河谷,碇內、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昔日臺灣東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著水利之便而成為重要的交通路線,河岸的各個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為基隆市對外聯絡的主要通道,縱貫公路、中山高速公路、萬瑞快速公路、縱貫鐵路及宜蘭線鐵路皆沿著基隆河岸興建。



    水文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為兩大系統,以獅球嶺為分水嶺,主要分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內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貫穿市區,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與獅球嶺、佛祖嶺並稱為「兩嶺四港門」,為基隆市區重要的地形象徵;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並將兩條河道合併成一條運河,稱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塗灘地,也在日治時代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







    • 基隆港水系

      • 旭川(基隆運河)


      • 南榮河(石硬港)


      • 西定河(蚵殼港)


      • 田寮河(田寮港)

      • 牛稠港溪(牛稠港)

      • 沙灣溪



    • 基隆河水系
      • 基隆河

      • 深澳坑溪

      • 大水窟溪

      • 暖暖溪

      • 大武崙溪

      • 石厝坑溪

      • 瑪陵坑溪

      • 友蚋溪

      • 拔西猴溪




    • 水源地及湖泊

      • 西勢水庫(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水庫)

      • 新山水庫

      • 八堵攔河堰

      • 情人湖



    氣候


























    基隆市
    氣候圖表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336

     

    18

    14


     

     

    399

     

    18

    14


     

     

    332

     

    20

    15


     

     

    241

     

    24

    19


     

     

    296

     

    27

    22


     

     

    287

     

    30

    25


     

     

    150

     

    33

    26


     

     

    213

     

    32

    26


     

     

    361

     

    30

    24


     

     

    413

     

    26

    22


     

     

    395

     

    23

    19


     

     

    332

     

    20

    16


    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基隆於冬季受東北季風經過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濕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風要越過山嶺才能到達之因,雖位居台灣之最北端,但相當炎熱。


    基隆的氣候多雨陰溼,「雨港」之名因此而來。進入冬季時,基隆正好處於東北季風從中國大陸北方南下至台灣的迎風面地帶,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擾季風進入內陸,導致基隆在每年12月進入冬季後,便壟罩在陰溼多雨的氣候當中,但下的雨多為綿綿細雨;特別於冬季和春季交際之時,基隆港區及市中心時常發生大霧,嚴重時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務運作被迫完全停擺,但也有不少人將這種天氣賦予「霧鎖雨港」的美稱。


    不過,隨著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進入1990年代後,基隆的年降雨量有開始遞減的跡象,其中有幾年還出現過嚴重乾旱。






































































































    基隆(1971年至2000年)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18.0
    (64.4)
    18.2
    (64.8)
    20.3
    (68.5)
    24.1
    (75.4)
    27.1
    (80.8)
    30.4
    (86.7)
    32.6
    (90.7)
    31.9
    (89.4)
    29.5
    (85.1)
    26.1
    (79)
    22.7
    (72.9)
    19.7
    (67.5)
    25.1
    (77.2)
    平均低温​℃(℉)
    13.7
    (56.7)
    13.7
    (56.7)
    15.3
    (59.5)
    18.7
    (65.7)
    21.7
    (71.1)
    24.5
    (76.1)
    26.0
    (78.8)
    25.9
    (78.6)
    24.4
    (75.9)
    22.1
    (71.8)
    18.9
    (66)
    15.6
    (60.1)
    20.0
    (68)
    平均降雨量​㎜(英⁠寸)
    335.8
    (13.22)
    399.0
    (15.709)
    332.3
    (13.083)
    240.9
    (9.484)
    296.1
    (11.657)
    286.7
    (11.287)
    150.4
    (5.921)
    212.8
    (8.378)
    360.8
    (14.205)
    413.4
    (16.276)
    394.7
    (15.539)
    332.1
    (13.075)
    3,755
    (147.835)
    平均降雨日数​(≥ 0.1 mm)
    21.0
    19.6
    21.1
    17.2
    18.8
    14.2
    9.2
    11.5
    15.0
    17.7
    19.9
    20.1
    205.3
    平均相对湿度​(%)
    81.2
    82.5
    83.6
    81.6
    81.7
    79.6
    75.1
    76.7
    78.6
    79.2
    79.0
    78.5
    79.8
    每月平均日照时数
    54.5
    48.0
    65.6
    83.4
    90.3
    125.4
    203.0
    192.5
    149.1
    94.3
    58.7
    52.6
    1,217.4
    来源:中央氣象局


    行政區劃




    基隆市行政區劃圖


    1875年,清政府因應基隆的地位日漸重要,遂設置台北分府通判,為基隆正式設官統治之始。1888年改設基隆廳,下轄金包里堡、基隆堡、三貂堡、石碇堡等4個堡(類似今日的「鄉」),又有「金雞貂石」之稱。


    進入日治時期後,基隆曾先後屬於臺北縣基隆支廳、臺北縣基隆辨務署、基隆廳、以及臺北廳基隆支廳管轄。1920年的日治時期最後一次行政區重劃時,改為設置臺北州基隆郡,郡役所(郡公所)位於今日的信二路立體停車場;而港區及市區部分於1924年與高雄同時升格為市脫離基隆郡管轄,直轄於臺北州。


    1945年(民國34年),基隆市改制為省轄市,隸屬於台灣省,基隆郡改為臺北縣基隆區[註 4],區署設於瑞芳(原本基隆郡計劃改制設置省三縣,但未執行)。但基隆區在1950年全台縣市大重劃時被撤銷,所轄7個鄉鎮全部改為台北縣直轄。1999年,台灣省虛級化實施,基隆市與其他4個臺灣省省轄市改為直接由中央政府監理。


    光復台灣初期,基隆市只轄有以港區為中心的5個行政區;原以編號順序命名(第一至五區),後改以行政區所在幹道命名,即現今各區使用之名稱。1947年,臺北縣基隆區七堵鄉改劃歸基隆市管轄成為七堵區,1949年再從七堵區部分地區劃出設置暖暖區。1988年,基隆市政府調整除中正、信義兩區以外的行政區邊界,區數目維持不變。


    經過2010年的五都升格,基隆市現在是台灣省的一個外飛地,為唯一不和其他台灣省屬縣市相連接的二級行政區。


    基隆市共劃為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中山區安樂區七堵區暖暖區等7區,向下再細分為157里、3,320鄰(2017年10月止)。另外,和平島(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基隆嶼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等七個外島也屬基隆市管轄,行政劃分上皆劃歸中正區。



    基隆生活圈



    在清朝打敗明鄭政權之後,一直到日治時代設郡,從富貴角到三貂角間的各市街聚落由於與台北盆地地形分隔的關係,而基隆附近的各地,逐漸連為一氣,形成一個以基隆市區為中心的小型都會區,一般稱這個區域為大基隆地區(或稱基隆北海岸),相當於日治時期之基隆郡(下轄金山庄、萬里庄、七堵庄、瑞芳街、貢寮庄、平溪庄、雙溪庄)加上基隆市。大基隆地區包含基隆市和新北市東北角的六個區(金山、萬里、瑞芳、貢寮、平溪、雙溪),人口約有50萬左右,在內政部的全台14個地方生活圈規劃中自成一區,例如這些市轄區皆為台灣基隆地方法院之轄區。



    人口









































    歷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60 234,442—    
    1966 287,156+22.5%
    1970 324,040+12.8%
    1975 341,383+5.4%
    1980 344,867+1.0%
    1985 351,524+1.9%
    1990 352,919+0.4%
    1995 368,771+4.5%
    2000 388,425+5.3%
    2005 390,633+0.6%
    2010 384,134−1.7%
    2015 372,105−3.1%
    來源: 縣市人口按性別及五齡組. 內政部戶政司. 
    內政部統計月報-縣市現住人口. 內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 以下資料為2018年8月資料








































































    區名面積
    (km²)
    下轄里數下轄鄰數人口數人口
    消長
    人口密度
    (人/km²)
    郵遞區號
    中正區10.21182651751,777-575,070202
    七堵區56.26592041253,848-61957206
    暖暖區22.82831328038,658+271,693205
    仁愛區4.23352953644,128-6610,424200
    中山區10.52382452047,589-394,522203
    安樂區18.02502564782,302-924,566204
    信義區10.67062042052,310+1054,902201
    基隆市132.75891573,332370,612-1832,792
    •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本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負值以紅字表示,正值以藍字表示,沒有增長以綠字表示

    • 各區人口密度以4捨5入至小數點前1位計之


    政治




    歷任市長




    市政組織





    基隆市政府大樓


    基隆市政府是中華民國基隆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基隆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各部會(主要為內政部)。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基隆市政府並置市務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及副市長之下,設有14個內部單位、6個所屬一級機關(19個下屬機關)、7個區公所、21個所屬二級機關、57所各級學校、3所幼兒園。


    基隆市議會是基隆市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基隆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市議員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共有30位市議員,第一選區(中正區)4席市議員、第二選區(信義區)4席市議員、第三選區(仁愛區)4席市議員、第四選區(中山區)4席市議員、第五選區(安樂區)7席市議員、第六選區(暖暖區)3席市議員、第七選區(七堵區)4席市議員、第八選區(原住民)1席市議員,議長、副議長由30位市議員互選產生。



    地方司法檢察機關


    基隆市全境位於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及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的管轄區。



    重要選舉


    市長選舉

    從市長開始民選之後,除第4及第五屆選舉之外,基隆市即長期由國民黨執政,至1990年代臺灣民主開放後仍無改變。此現象直至1997年,才由曾任民進黨籍立委的李進勇打破。現任市長為民進黨的林右昌,2014年九合一選舉勝出。


    立法委員選舉

    經2016年基隆市立法委員選舉後,由民主進步黨籍蔡適應當選基隆市第9屆立法委員。



    交通





    中山高速公路基隆端


    基隆市擁有台灣第二大港──基隆港,北台灣第一大港,又位於台灣北部海岸線的中心點,故成為海陸交通的輻輳。中山高速公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等國道(高速公路)皆以基隆為起點,並有多條省道通往全台各地。基隆同時是台灣鐵路的重要據點,縱貫鐵路的北端位於基隆,台鐵東部幹線的北端也是從市區近郊的八堵開始。




    基隆車站後方,虎仔山上的「KEELUNG」英文字母地標看板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種類的交通工具並不發達,故基隆港開行許多前往東部及離島的交通船航線,但現在大部分的普通運輸航線已經停駛,取而代之的是近10年來觀光航線的蓬勃發展。除了水運之外,基隆的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均十分發達,1990年代後,基隆市各界更積極爭取台北捷運路線延伸基隆,基隆市政府亦有在市區建設輕軌運輸系統的計畫。



    一般幹道


    基隆市區的主要街道以八德之「忠」、「孝」、「仁」、「愛」、「信」、「義」為路名之首,並依序加以數字命名。


    旭川河以西、臺鐵縱貫鐵路以東的區域,東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南北向的道路有孝一路、孝二路、孝三路、孝四路。旭川河以東、田寮河以南的區域,東西向的道路有仁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仁四路、仁五路。南北向的道路有愛一路、愛二路、愛三路、愛四路、愛五路、愛六路、愛七路、劉銘傳路[5]、愛九路。田寮河以北的區域,東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南北向的道路有義一路、義二路、義三路、義四路、義五路、義六路,義七路、中興路、義九路。


    特殊編排路名中遇到八路街以其他路名替代(相傳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前身之一,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大敗後,實際統治領土限縮至臺澎金馬以及周邊島嶼,因此路名遇到八則免去)。


    至於八德之「和」、「平」用於和平島之街道路名,有和一路、和二路、和三路[註 5]、平一路[註 6]、平二路[註 7]、平三路[註 8]、台灣造船廠區內南北向短徑[註 9]


    「百」、「福」則搭配數字,用於百福社區之街道命名,例如:百一街、百二街、福一街、福二街。



    社會數據



    勞動力狀況


    到2013年12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2萬5千人,勞動力有18萬3千人,就業者有17萬5千人,失業者8千人,非勞動力14萬2千人;勞動力參與率56.2%;失業率4.3%。(勞委會勞動統計月報 勞動力狀況-按地區分)



    犯罪率


    • 毒品:[6]
    基隆市在2016年第一季毒品犯罪率72.66人/每十萬人,為全臺灣第一,第二高為嘉義市(50.18人/每十萬人).
    • 住宅竊盜:[6]
    基隆市在2016年第一季住宅竊盜犯罪率5.63人/每十萬人,為全臺灣第五,第一高為南投縣(7.61人/每十萬人).
    • 強制性交:[6]
    基隆市在2016年第一季強制性交犯罪率0.8人/每十萬人,為全臺灣第六,第一高為澎湖縣(1.96人/每十萬人).


    酸雨


    基隆市在2016年3月酸雨pH值為4.3,為全台最酸。自民國1999年起,基隆年平均雨水酸鹼度值都在pH值5之下,冬季雨多時酸雨情形特別嚴重[7],2015年12月15日台灣受到秋冬以來第一波的大陸霾害,基隆當天的雨水酸鹼值更只有2.9。[8]



    旅遊



    景點遊覽


    基隆在日治時代興起時,日本當局也同時發展觀光事業,當時的重要景點有基隆港、市區的高砂公園(今已不存)、以及大沙灣海水浴場(當時稱為「孤拔濱」,今已不存)等。


    基隆文化中心的現址原為小山丘,日治時代於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與今日的市政府建築相鄰;進入民國時代之後,又在同位置上擴建為「中正堂」。1980年代前後,市政府為了建造現在的文化中心建築,才將這座小山丘夷平。日治之前,這一帶稱「鱟穴仔埔」,有相當數量的「鱟」在此生活,據說天氣變化時,鱟群會離水爬到陸面。現在基隆內港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為礁岩密佈,最大的兩座,各取名為「鱟公」及「鱟母」以為相配。日本人築港時將這些礁岩全部炸除,而有了現在廣闊的港灣。


    在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有遊艇提供遊覽基隆港的服務,在此還可以搭遊艇出外海至基隆嶼一遊,從外海遠望整個北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漁港有海釣船服務,約傍晚時分出海,次日清晨六點回航,可以垂釣一整晚或欣賞海上之夜景。


    為數眾多的砲台群,是基隆另一個特殊的景觀。基隆港周邊的砲台數目居全台之冠,修築的時代從清治時期到日治時期皆有,環布在港區周邊的丘陵上,依照清治及日治時代的防衛策略而有不同的佈局。現在這些砲台經過整修,皆已開放讓公眾參觀。



    景點分類



    基隆八景


    基隆的山海風景相當可觀,尤其於日治時期,“旭岡觀日”(即今日的旭丘山)更名列當時台灣八景之一。除旭岡之外,當時地方最具聲望的邑紳許梓桑曾選出了「基隆八景」作為代表,歷代以來,基隆八景有所更迭。臚列如下:


    清治基隆八景






    • 奎山聚雨 (基隆山)

    • 毬嶺匝雲 (獅球嶺)

    • 魴頂瀑布

    • 鱟魚凝煙 (鱟公嶼、鱟母嶼,現已不存)



    • 仙洞聽濤 (仙洞巖)

    • 社寮曉日 (和平島)

    • 海門澄清 (八尺門)

    • 杙峰聳翠 (基隆嶼)


    日治基隆八景






    • 雞山驟雨 (基隆山)

    • 獅嶺匝雲 (獅球嶺)

    • 魴頂瀑布

    • 鱟魚凝煙 (鱟公嶼、鱟母嶼,現已不存)



    • 仙洞聽濤 (仙洞巖)

    • 社寮曉日 (和平島)

    • 海門澄清 (八尺門)

    • 杙峰聳翠 (基隆嶼)



    城市特色



    砲臺(要塞)



    基隆的砲臺數量與密度為全臺灣之冠,不僅彰顯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更塑造出基隆特有的城市(人文)文化景觀。


    目前於基隆沿岸(發現的)現有知名的砲臺有:






























































    砲臺名稱砲臺別稱砲臺
    所在地
    砲臺等級
    簡介說明
    大武崙砲臺大武崙堡壘基隆市
    安樂區

    基金一路208巷(情人湖公園步道上方)


    國定古蹟為基隆要塞十大砲臺之一
    靠海邊但主要防內陸的砲台
    白米甕砲臺荷蘭城砲臺、光華砲臺、
    白米甕堡壘
    基隆市
    中山區光華路37號
    市定古蹟為基隆港區五大砲臺中最小的一座
    獅球嶺砲臺基隆市仁愛區獅球路48巷平安宮上方市定古蹟作為基隆港區內少數清朝砲台,
    文獻最混亂一座砲台
    二沙灣砲臺二沙灣礮臺基隆市
    中正區基隆市壽山路
    國定古蹟有中國式的城門,門楣題有「海門天險」四字
    頂石閣砲臺旭丘砲臺、頂石角砲臺基隆市
    中正區正濱國中門口旁
    市定古蹟頂石閣砲臺為少數保存清朝洋式砲臺,
    類似淡水滬尾砲台風格。
    堪稱是基隆最神秘的砲臺之一
    槓子寮砲臺槓子寮堡壘基隆市
    信義區槓子寮路
    國定三級古蹟砲臺使用二十八糎砲,
    有360度的砲軌,可以自由選擇發射的角度
    社寮東砲臺社寮電燈所基隆市
    中正區和一路二巷
    市定古蹟一處較鮮少人知的砲臺遺址,
    有僅存日本探照燈和發電機遺址。
    為基隆要塞十大砲臺之一
    木山砲臺內木山砲臺、
    基隆防禦木山堡壘
    基隆市
    軍事管制區
    市定古蹟
    二戰後續由國軍派兵駐守至今
    四腳亭砲臺深澳坑砲臺、深澳坑堡壘瑞芳區四腳亭埔路(非本市)市定古蹟日治時期屬於防衛基隆港的基隆要塞十大堡壘之一
    八尺門砲臺基隆市
    中正區武昌街104巷
    尚未定為古蹟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
    和白米甕砲台使用同型砲,
    太平洋戰爭時期添加兩門高射砲
    牛稠嶺砲臺基隆市
    中正區八斗高中後山
    尚未定為古蹟牛稠嶺砲臺與槓子寮砲臺、社寮東砲臺、
    八斗子砲臺互為綺角

    目前於基隆沿岸(發現的)鮮為知名的砲臺有:



























































    砲臺名稱砲臺
    所在地

    簡介說明
    澳底砲臺貢寮區位於貢寮區砲臺山,未正式開放
    八斗子砲臺基隆市中正區環保復育公園內八斗子砲臺是射程最遠的砲臺,大約有200度以上
    綠丘砲臺基隆市中正區正信路225巷底備有四門砲
    八堵砲臺基隆市安樂區長壽公園步道位於三角洲嶺山(八堵北方山頭),名稱為「Bertin」的堡壘。
    配有80mm山砲兩門,一個中隊。可以直接控制基隆河及八堵地區
    南方砲臺基隆市仁愛區金寶塔附近又稱暖暖街山砲臺,位於南榮公墓最高點。
    配置80mm山砲兩門,可以監控基隆河谷以及暖暖地區。
    中央砲臺基隆市中山區通仁街84巷位於摩天嶺山山頂、備有80mm山砲
    仙洞砲臺基隆市軍事管制區位於火號山山頂、仙洞砲臺備12斤旋條山門砲二門
    仙洞鼻砲臺基隆市中山區西18號碼頭位於仙洞最前端
    暖暖砲臺基隆市暖暖區金山寺後山由清軍建立、與法軍的南方砲臺剛好隔基隆河谷對峙
    金瓜石砲臺瑞芳區祈堂路位於金瓜石與水湳洞,為日軍所建。約1940年左右(太平洋戰爭時代)興建的。
    主要是日軍為了抵擋美軍所建的砲臺
    獅球嶺東砲臺基隆市仁愛區獅球嶺砲台往三坑方向山區位於獅球嶺山。亦名「鷹巢砲臺」,建有堡壘一座,配有Lahitolle式80mm野砲二門。
    實際上有四個砲座,註有一個營的兵力
    獅球嶺西砲臺基隆市安樂區崇德路底獅球嶺步道上位於獅球嶺西側砲臺山上,備有12斤前裝加農砲
    社寮島西砲臺基隆市軍事管制區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建立。配備有三門9公分加農砲。
    目前屬於軍事基地目前為軍事營區,不對外開放
    紅淡山砲臺基隆市紅淡山1884年清軍建立,控制石硬港的河谷地,後來被法軍摧毀。
    法軍稱為Fort Bambou(竹堡),亦即為紅淡山堡壘
    桌山砲臺基隆市信義區月眉山主峰旁法軍接受後建立堡壘,並配置兩門80mm的山砲與兩個中隊。
    同時並取名桌山砲臺(Fort La Table)
    岸鱗墩砲臺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底岸鱗墩砲臺位於萬人堆中,故稱之為岸鱗墩砲臺,該砲臺是中法戰爭前緊急修建的砲臺
    五坑山砲臺基隆市信義區深澳坑路141巷總督嶺步道上
    粗坑頭砲臺瑞芳區上天福安宮旁粗坑頭山上

    ※註:關於基隆沿岸砲臺的資訊,可參考基隆砲台總整理
    [9]



    十二生肖橋


    原本豎立在田寮河上的十座橋,為配合田寮河景觀及親水計畫,在橋樑建設上,將設計符合沿岸特色的橋樑造型,並在交通上能規劃出適當的人車分道系統,以建立順暢的交通動線。


    基隆市政府陸續為田寮河上的橋梁整修,為了幫新建橋樑取名。之後,基隆市政府決定以十二生肖橋定案,並為十二生肖搭配雕像與新造型。


    為了讓12生肖橋名更生動,基隆市民尉遲真平先生以「喜銀(迎)吉祥旺福,美玉(育)金寶財富」之對聯,幫12生肖橋命名。


    十二生肖橋 相關資訊對照表
















































































    序號生肖今日名稱日治名稱原橋名稱
    命名意義
    01
    (Rat)
    財鼠橋東明橋財源廣進通四海
    02
    (Ox)
    旺牛橋(新建)六畜興旺勤四季
    03
    (Tiger)
    福虎橋幸橋尚勇橋伏虎納福日日安
    04
    (Rabbit)
    玉兔橋(新建)玉潔冰清人間少
    05
    (Dragon)
    祥龍橋天神橋崇仁橋降龍成祥年年春
    06
    (Snake)
    銀蛇橋天滿橋尚智橋迎春歡慶事事贏
    07
    (Horse)
    寶馬橋達德橋寶馬奔騰定成功
    08
    (Goat)
    吉羊橋壽橋平等橋吉祥如意好運到
    09
    (Monkey)
    美猴橋達道橋齊天盛名護蒼生
    10
    (Rooster)
    金雞橋日新橋自由橋
    (清朝)義重橋
    金雞報曉天籟巧
    11
    (Dog)
    富狗橋博愛橋富狗興家處處好
    12
    (Pig)
    喜豬橋中正橋喜事珠連戶戶曉

    ※註:上述『十二生肖橋』的相關資訊內容,引用來源:十二生肖橋
    [10]



    文化



    文學




    基隆文化中心


    • 文學史及其相關論述

    基隆文學史及其相關著作,目前還沒有一部專書出版。不過基隆市的「海洋文學獎」、基隆地區歷來的古典詩歌、民間文學、俗語,以及戰後的文學發展,已經有幾位博碩士生進行研究,並且有所成就。碩博士論文有張宏誠〈台灣解嚴後縣市文學獎研究(1987~2010)〉、冷芸樺〈戰後基隆文學發展之研究〉、吳淑娟〈台灣基隆地區古典詩歌研究〉、陳維文〈基隆地區民間文學與礦工生活〉、游淑珺〈基隆地區俗語研究〉;至於期刊文章有陳青松〈漫談基隆地區傳統文學發展史〉。



    • 作家、文學評論者
      • 被基隆市文化局列入作家名錄的人:王拓、王一中、王清春、安克強、宋思樵、周植夫、洪連成、陳其寅、陳德潛、陳青松、陶一經、小魚、陳萬軍、高德沛、高曉玫、吳明輝、簡美玲、張星寰、可樂王、傅金庚、羅慶雲、陳家帶、羅青、東年。

      • 被「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列入的作家,有:王正國(台灣作家)、王學敏、玄小佛(本名:何隆生)、宇文正(本名:鄭瑜雯)、安克強、朱振藩、江上秋(本名:陳春華)、周金波、林育涵(本名:林育丞)、林佩芬、高大鵬、連水淼、陳家帶、陳萬軍、陳碧月、陳稼莉、陳輝龍、董雲霞、滿濟法師、劉依萍、劉洪順、盧非易、蘇友貞、蘇白宇、續美玲。


    • 文學活動:基隆市文化局主辦的基隆市海洋文學獎,每年舉辦一次。

    • 基金會及文學團體:推廣、贊助文學活動的基金會,目前已知有:「基隆市文化基金會」、「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文學團體方面,則有「基隆市詩學研究會」[11]、「雞籠文史協進會」、「原鄉文化協進會」、「暖暖代誌雜誌社」。


    文化資產


    更详尽的列表见基隆市文化資產列表。

    截至2012年2月11日,基隆市文化局已經調查研究並且出版成果的有形文化資產有:


    • 古蹟、歷史建築、聚落:
      • 基隆市港區的歷史建築

      • 基隆市傳統建築

      • 基隆市港區的歷史紀念碑


    • 文化景觀:
      • 基隆市暖暖區的荖寮坑產業

      • 基隆暖暖地域的歷史、文化


      • 崁仔頂文化

      • 基隆的礦業

      • 基隆的漁業


    截至2012年2月11日,基隆市文化局已經調查研究並且出版成果的無形文化資產有:


    • 民俗及有關文物:

      • 基隆廟口文化

    • 古物:
      • 基隆的古文書

      • 基隆的文學類資源



    文化節慶


    • 基隆炮獅
    每年農曆一月元宵節舉行,由基隆市西定路聚樂社辦理,在元宵節當日下午由西定路出發,舉行四大廟拜廟遶境表演,依序遶經基隆護國城隍廟、慶安宮、奠濟宮、覺修宮等廟,最後於基隆市文化中心前所預先搭好的炮台表演舞獅。
    • 龍舟嘉年華
    每年農曆五月端午節舉辦,為台灣少數的海上龍舟競渡,原先於正濱漁港舉辦,後改至碧砂漁港舉行,並委由安樂高中、中山高中輪流承辦。
    • 外木山海上長泳
    每年國曆六月舉行,於基隆外木山風景區舉行,由暖暖高中承辦。
    • 雞籠中元祭


    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雞籠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目前已名列為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中元祭起源於清治時漳泉移民間的長期械鬥,當時地方人士提議「以鬥陣頭代替鬥人頭」,並選在中元節紀念這些客死他鄉的孤魂。從1855年(清咸豐五年)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開鬼門、迎斗燈、迎水燈、放水燈、關鬼門...等諸多崇敬亡靈的儀式。每年國曆八月初,「慶讚中元」的旗幟飄滿市區,開啟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農曆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燈遊行達到整個祭典的高潮,更讓民間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充滿了另一種和諧的氣氛。
    • 鎖管季
    每年國曆八月小管盛產期舉行。


    大眾媒體



    電視


    • 吉隆有線


    • 大基隆有線(取得籌設許可,未正式營運)


    廣播










































































    頻率
    電台名稱
    88.9 百萬赫
    北部調頻廣播
    89.3 百萬赫
    全景廣播(快樂聯播網)
    89.7 百萬赫
    淡水河廣播電台
    90.1 百萬赫
    台北健康電台(GoldFM聯播網)
    90.5 百萬赫
    大樹下廣播電台
    90.9 百萬赫

    佳音廣播電台
    91.3 百萬赫
    Bravo FM(好家庭聯播網)
    91.7 百萬赫

    POP Radio
    92.1 百萬赫

    飛碟聯播網
    92.7 百萬赫
    亞洲電台(亞洲廣播網)
    93.1 百萬赫

    台北廣播電台
    93.7 百萬赫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
    94.3 百萬赫

    警廣治安交通網台北台
    94.7 百萬赫
    大漢電台(為「地下電台」)
    96.3 百萬赫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96.7 百萬赫

    環宇廣播電台
    97.3 百萬赫

    綠色和平電台
    97.7 百萬赫
    台灣聲音廣播電台
    98.1 百萬赫

    News98
    98.5 百萬赫
    寶島新聲廣播電台
    98.9 百萬赫
    人人電台(好事聯播網)
    99.7 百萬赫

    愛樂電台
    100.1 百萬赫

    教育廣播電台
    100.7 百萬赫

    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CRT)
    103.3 百萬赫

    中廣流行網(i like Radio)
    104.1 百萬赫

    正聲台北調頻台
    104.9 百萬赫

    警廣全國治安交通網
    105.9 百萬赫

    講客廣播電臺
    106.5 百萬赫

    漢聲廣播電台
    106.9 百萬赫
    桃園廣播
    107.7 百萬赫
    台北之音廣播電台(Hit FM聯播網)
    648 千赫
    中廣新聞網
    792 千赫

    基隆廣播電台
    819 千赫
    正聲台北調幅台
    1404 千赫

    益世廣播電台


    公共設施







    • 文化設施

      • 基隆文化中心(基隆市文化局)


      • 主普壇(位於中正公園,為雞籠中元祭主普場所)

      • 基隆史蹟館(舊市長官邸,位於中正公園)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地方特色文物館

      • 基隆中元祭祀文物館

      • 基隆海洋文化藝術館


    • 公園與公共綠地
      • 中正公園


      • 東岸廣場(和平廣場)

      • 海洋廣場

      • 東一碼頭公園

      • 八斗子海濱公園

      • 情人湖公園


      • 基隆河河濱綠帶

      • 暖暖運動公園





    • 圖書館
      • 基隆市文化局圖書館

      • 周氏圖書館

      • 基隆市各區區立圖書館


    • 體育設施
      • 基隆市立田徑場


      • 基隆市立體育館/基隆市立游泳池


      • 基隆市立羽球館(位於暖暖區)


      • 基隆市立棒球場(位於大武崙)


      • 基隆市立網球場(位於安樂社區)


    • 社福設施

      • 基隆市立仁愛之家(位於佛祖嶺)


      • 基隆市私立博愛仁愛之家(位於碇內)


      • 基隆市殯葬管理所(位於南榮路)




    • 公有零售市場
      • 基隆市七堵公有零售市場

      • 基隆市富貴公有零售市場

      • 基隆市仁愛公有零售市場

      • 基隆市信義公有零售市場

      • 基隆市博愛公有零售市場

      • 基隆市西定公有零售市場

      • 基隆市成功公有零售市場

      • 基隆市百福公有零售市場

      • 東光市場

      • 源遠市場

      • 祥豐市場

      • 調和市場

      • 三民市場

      • 武隆市場


    • 公有攤販集中場
      • 安和攤販集中場

      • 明德攤販集中場

      • 月眉攤販集中場

      • 中船攤販集中場




    教育醫療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濱海校區校門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各級學校


    主分類:基隆市學校

    基隆市現有大專院校3所,分別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等三校。公私立高級中學13所,分別有國立基隆高級中學、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基隆市私立二信高級中學、輔大聖心高級中學、基隆市立中山高級中學、基隆市立八斗高級中學、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等普通型高級中學八校,以及國立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國立基隆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光隆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培德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等技術型高級中學四校與國立基隆特殊教育學校共十三校。其他公立教育機構計有11所國民中學、42所國民小學、3所幼兒園。



    醫療資源



    •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 三軍總醫院附設基隆民眾診療服務處



    國際交流



    姐妹市








    亞洲、大洋洲



    •  澳大利亚新南威爾斯州 - 麥里克偉利(Marrickville, NSW)


    •  帛琉 - 熱切隆州(Ngaraard)


    •  日本沖繩縣 - 宮古島市(2007年6月締結)[12]


    •  日本廣島縣 - 吳市(2017年4月28日締結)




    美國



    • 猶他州 - 鹽湖城(Salt Lake City, UT)


    • 加利福尼亞州 - 柔似蜜(Rosemead, CA)

    • 加利福尼亞州 - 金寶市(Campbell, CA)


    • 華盛頓州 - 雅齊馬(Yakima, WA)

    • 華盛頓州 - 塔科馬(Tacoma, WA)


    • 德克薩斯州 - 考柏克利士(Corpus Christi, TX)


    • 伊利諾州 - 芝加哥南郊市長協會(SSMMA)




    美洲、非洲



    •  加拿大安大略省 - 雷灣(Thunder Bay, ON)


    •  哥斯达黎加彭塔雷納斯省 - 泮大連(Puntarenas)


    •  智利塔拉帕卡大區 - 伊基克(Iquique)


    •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 - 坎巴那市(Campana)


    •  南非東開普省 - 東倫敦市(East London)



    友好城市






    亞洲、大洋洲



    •  日本香川縣 - 高松市(2017年5月1日締結)


    •  日本熊本縣 - 八代市(2018年4月19日締結)


    著名人物







    藝文界


    • 馬水龍

    • 葉俊麟

    • 張正傑

    • 楊月娥

    • 林志炫

    • 林慧萍

    • 羅志祥

    • 陳美鳳

    • 許效舜

    • 許志豪

    • FUN4樂團 貍貓

    • 歐漢聲

    • 白冰冰

    • 龍千玉

    • 許不了

    • 林立雯

    • 蔡小潔

    • 唐禹哲

    • 吳映潔

    • 謝忻

    • 汪佩蓉

    • 周美玲

    • 林志傑

    • VK克

    • 吳怡霈

    • 德馨

    • 蔡小潔




    政治界



    • 江宜樺,台灣前行政院院長。


    • 李逸洋,台灣前內政部部長。


    • 盧秀燕,台灣立法委員。


    • 郭素春,台灣前立法委員。


    • 徐少萍,台灣前立法委員。


    • 羅淑蕾,台灣前立法委員。


    • 謝國樑,台灣前立法委員。

    • 陳重光


    • 林右昌,現任基隆市市長。


    • 林番王,前基隆市市長。


    • 張通榮,前基隆市市長。


    • 施俊吉,現任行政院副院長。


    其他



    • 謝震武,知名律師、節目主持人。


    • 盧秀芳,新聞界名主播,2005年中國傳媒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 周玉蔻,知名媒體人。


    • 李鳳山,氣功大師。


    • 張怒潮,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前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指揮官。


    • 張榮發,長榮集團創辦人。


    • 宋文琪,台北101董座,國策顧問,第一屆傑出工商婦女。


    • 王文靜,商周集團CEO,國際知名人士。


    •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 陳孟瑩,台灣少年法庭庭長。


    • 陳怡安,奧運跆拳道金牌得主。


    • 陳宇璿,奧運2016里約奧運中華臺北女子馬拉松選手。



    註釋



    1. ^ 此處是指地理意義上的都市,若為行政區劃的「市」,則以新北市位處臺灣最北端。


    2. ^ 原計五期,第五期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事吃緊而中止。


    3. ^ 據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編《中華民國分省地圖》,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已經有兩個省份擁有外飛地。第一是山東省,飛地是臨冠邱設治局,中間隔河北省清河縣、威縣;第二是遼寧省,飛地是旅順市,中間隔直轄市大連市。


    4. ^ 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將日本殖民時期的州改成縣,州轄市改為省轄市,郡改為區,街改為鎮,庄改為鄉。


    5. ^ 台灣造船廠區內,已消失。


    6. ^ 原平四路


    7. ^ 原平三路


    8. ^ 原平二路


    9. ^ 原平一路。元大商業銀行設有ATM。



    參考資料




    引用




    1. ^ 1.01.11.2 人口統計資料. 內政部戶政司. 2016-07-11. 


    2. ^ 2.02.1 呂理政. 《帝國相接之界: 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La frontera entre dos imperios). Universidad de Sevilla. 2006: 338 [2006]. ISBN 978-957-638-691-6 (西班牙语). (繁体中文):334.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1631年,中國商人帶了大量的絲來到雞籠,枯等一年,只能以低價賣給西班牙駐軍。傳教士……




    3. ^ 《靜寂工人》魏明毅:看見勞工不只是勞工,而是一個真正的人. 博客來OKAPI. [2017-02-26] (中文(台灣)‎). 


    4. ^ 臺南市縣合併改制 劉揆:歷史文化重鎮考量,中央社,2009年6月29日


    5. ^ 原愛八路


    6. ^ 6.06.16.2 用數據看台灣《縣市犯罪率》資料來源 : 內政部. 


    7. ^ 《中國空污波及基隆連續14年下酸雨》自由時報. 


    8. ^ 《寒流挾帶酸雨 這波酸度如同喝醋》蘋果日報2016年01月19日. 


    9. ^ 基隆砲台總整理


    10. ^ 守護田寮河的十二生肖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8-24.


    11. ^ 台灣文學館出版《2007 台灣文學年鑑》的「文學活動相關基金會」與「文學社團」名錄。


    12. ^ 大紀元時報 2007.06.29 - 基隆與日本宮古島正式締盟 (2007年8月20日造訪)



    文獻


    書籍

    • 那路灣公司. 《台灣豐富之旅—台北縣北濱‧基隆市12》. 臺灣: 戶外生活. 2000-12-06. ISBN 957-898-785-4 (中文). (繁体中文)


    • 曹銘宗; 施政廷(繪者). 《台灣小吃之美:基隆廟口》 (新版). 臺北市: 聯經出版社. 2008-06-23 [2008]. ISBN 978-957-083-294-5 (中文). (繁体中文)


    • 曹銘宗; 陳雅玲. 《臺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 基隆市: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997. ISBN 957-008-815-X (中文).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繁体中文)

    • 洪英聖. 《基隆市地名探索》. 情歸故鄉4 (臺北市: 時報文化). 2004-10-11 [2004]. ISBN 957-134-211-4 (中文). (繁体中文)


    • 基隆市文化中心. 袁台平; 林秀眉; 王振蕙; 廖瓊瑤; 林陳崇; 李淑寶; 王素琴; 謝德淵; 趙允良; 洪連成(編審); 余燧賓(總編輯), 编. 《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 基隆市文化中心. 1997-10-01 [1997]. ISBN 957-020-424-9. (歷史相片為主,文字為輔)


    • 洪連成. 《找尋老雞籠舊地名探源》. 基隆市政府. 1995-07-01 [1993]. ISBN 957-001-832-1. 


    外部鏈結








    • 基隆市政府

    • 基隆市議會

    • 基隆市文化局


    • 基隆旅遊網(基隆市政府建置)


    • 基隆旅遊網的Facebook專頁(基隆市政府建置)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倭马亚王朝

    Gabbro

    托萊多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