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两个男孩的恶作剧,制作出一种惊讶式的幽默




幽默英语:Humour,或 Humor),意为滑稽、詼諧。此詞出于林語堂在《晨報》副刊上所撰文章,自英文“humour”一詞音譯而来,指使人感到好笑、高兴、滑稽的行为举动或语言,与“风趣”含义相近。幽默感则是运用或者理解幽默的能力。


任何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人都对幽默作出反应。我们认为,在碰到滑稽可笑的事情时感到愉悦,微笑或大笑的人具有幽默感。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可以感觉到幽默,因为缺乏幽默感的人可能认为这些事情是莫名其妙的、奇怪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尽管这几乎完全取决于人的个性,但幽默的程度和方式依赖于地理位置、文化、成熟程度、教育程度和当时的情况。比如,年幼的孩子的心智决定了他们可能喜爱动画片,如猫和老鼠。




目录





  • 1 語源學


  • 2 表現方式


  • 3 各類型幽默


  • 4 參考




語源學


与古希臘「χυμός」演變來的西方語言对应色詞彙(英語、法語等:humour,西班牙語、德語等:Humor......)的半音譯。


英語、法語中的humour一詞來自古希臘醫學,他們相信人類身體有四大類體液控制健康及情緒,稱之為「χυμός」(chymos),大意是指汁液,它們包括血、黃膽汁、痰及黑膽汁,抑鬱是體內「黑膽汁」過盛所致,而解決方法正是開懷大笑。英國人将Humour一词解释成有趣的意思,1924年林語堂按照英文翻譯成「幽默」一詞[1]


英語中的humour也可寫作humor,前者为英式英语,后者为美式英语。在西方世界中,Humour一詞並不一定都含有有趣的意思。法文中的humour(或寫為Humeur),是指心情,而不存有幽默之意。劍橋大學解剖學家約翰·赫非特(John Hadfield)認為,雖然人類已開始掌握憤怒、抑鬱的機制,但對發笑的認識仍十分有限。為甚麼我們看見政客在電視上打喷嚏會發笑,依然是個謎[2]



表現方式


幽默是一種心理應對機制,是大腦在衝突下產生的副產物,它幫助大腦處理複雜矛盾的訊息,并解決困惑的情感。人類透過辨識这种衝突才能理解幽默,而冲突最常見的表現方式就是笑[3]



各類型幽默


  • 相声:通过语言或者对话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 笑话: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使人们感到好笑。

  • 无厘头:利用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使人们有滑稽的感觉

  • 戏仿:通过模仿来使人们感到滑稽。

  • 恶搞:通过毫无道理的方式(例如在照片上画八字胡),来使观看者感到好笑。

  • 三十秒幽默:通过一种较为短暂的幽默形式,让阅读者在短时间内享受到快乐,体验到幽默。它的形式既可以是文字,图片还可以是影片。

  • 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对充满矛盾的荒谬的社会现实进行无奈、苦涩的冷嘲热讽。后也指这种无奈、苦涩的表现风格。是一种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 栋笃笑:是英文“Stand Up Comedy”的翻译。这个翻译很“广东话”,不少香港人都觉得译很传神。虽然这一词源自西方,但跟中国人的相声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只是在这个“求新”和“求创意”的年代,年青人较接受一些易明和生动的名词。

  • 冷幽默:带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成分,但又区别于黑色幽默。之所以称之为“冷幽默”,是因为不仅要幽默,还要“冷”。

  • 贱幽默:类似于冷幽默,但又不同于冷幽默。幽默意图并不明显,但过程中总会突出一方的强大,另外一方不畏强大不断挑战,给人以自找没趣之感,但其过程是智慧与趣味的巧妙结合。当事人双方或多方一同扮演挑战与被挑战者时,并没有刻意地要去到引人发笑的效果。因此,这是一种很并不刻意的幽默,最终的笑点都是由参与者及观众自己挖掘出来的。贱幽默是那种可以让人获取知识同时又记忆深刻的幽默。

  • 捷克式幽默:捷克作家赫拉巴尔作品的特点,在幽默中渗透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思考与担忧,使人在笑过之后感受到一种辛酸和压抑。

  • 白色幽默:白色幽默指令人恐惧而又感到好笑的话或句子。

  • 网络幽默:主要以搞笑的网络语为主的幽默方式,例如:腹黑,坑爹,BQ5,潜水等等。

  • 图片幽默:图片幽默就是以搞笑的、有趣的、能让人发笑的图片,可以是漫画、街头抓拍照片、PS恶搞作品,搞笑图片使人达到精神上放松的目的。

  • 超現實幽默


參考



  1. ^ 《跨越萬里長城的笑聲,:中西幽默比較》,Dan Waters,英國皇家亞洲協會香港分會期刊, Vol. 38(1998),第3頁


  2. ^ Bergson, Henri(1956), 'Laughter,' Comed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3. ^ Scott Weems(2014), 《笑的科學:解開人為什麼會笑、笑點為何不同,與幽默感背後的大腦謎團》(Ha!: The Science of When We Laugh and Why), ISBN 9789862622223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倭马亚王朝

Gabbro

托萊多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