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著
| ||||
---|---|---|---|---|
出生 | ~380年 印度 | |||
圓寂 | ~310年 | |||
宗派 | 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创始人 | |||
頭銜 | 二勝六莊嚴 | |||
師承 | 彌勒菩薩 | |||
徒弟與學生 | 其弟世亲 | |||
著作 | 《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攝大乘論》 |
佛教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禅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
宗派 部派 上座部 大乘 金剛乘 藏傳 漢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论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印度那爛陀寺時代 的佛教哲學 |
---|
地點 那爛陀寺 超戒寺 |
派別 中觀派 唯識派 |
人物 【二勝六莊嚴】─ 龙树、圣天、无著、 僧護、佛護、月稱、 月官、寂護、蓮華戒、 馬鳴、解脫軍、寂天、 師子賢、阿底峽 |
著作 【藏傳佛教五部大論】─ 《入中論》、《釋量論》、《俱舍論》、《現觀莊嚴論》、《戒律本論》 【其他】─ 《中觀根本論》、《瑜伽師地論》、《入菩薩行論》、《菩提道燈論》 |
无著([असङ्ग Asanga] 错误:lang-xx:文本有斜体标记(帮助)),著是执着的着。音譯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在化地部出家,為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1]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與其弟世亲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
生平
無著為婆羅門種姓,出身健馱邏國,自小受完整婆羅門經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響,於部派佛教中的化地部出家為僧[2],修行空觀,但一直無法領悟。後得到中印阿踰闍國彌勒的教導,悟入大乘空觀[3],成為龍樹菩薩之後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論師之一。
傳統說法中,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瑜伽師地論》並傳述後世。
.mw-parser-output blockquote.templatequote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blockquote.templatequote div.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blockquote.templatequote div.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大唐西域記》卷五:「無著菩薩,夜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
宇井伯壽認為,彌勒是中印度一名與彌勒菩薩同名的論師。
此外他的作品有《顯揚聖教論頌》、《順中論釋義》、《金剛般若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等。
日本興福寺無著立像
參考資料
^ Vasubandhu.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英语).
^ 《大唐西域記》卷五:「無著菩薩,健馱邏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從彌沙塞部(即化地部)出家修學,頃之迴信大乘。」
^ 《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
《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著,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佉,讹也。”
《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著,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