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艾布蘭主力戰車
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M1 艾布蘭 M1 Abrams | |
---|---|
M1A2 艾布蘭自動槍塔的TUSK改型 | |
概觀 | |
類型 | 主力戰車 |
代號 | M1、M1A1、M1A2、M1A3 |
服役 | 1980年 |
原產國 | 美國 |
設計 | 克萊斯勒汽車防務部門 |
生產 | 通用動力地面系統 |
產量 | 10000輛以上 |
單位造價 | M1A2:860萬美元 (2015物價) |
主要用戶 | 美國 澳大利亚 埃及 伊拉克 科威特 沙烏地阿拉伯 |
技术数据 | |
乘員 | M1A2:4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 M1A3:3人(車長、炮手、駕駛) |
長度 | 9.78米(26呎) |
宽度 | 3.64米(12呎) |
高度 | 2.43米(8呎) |
重量 | M1:55公噸 M1A1:57公噸 M1A2:65公噸 |
发动机 | M1、M1A1及M1A2:萊康明AGT1500燃氣渦輪發動機 M1A3:LV100-5燃氣渦輪發動機 |
功率 | 1500匹 |
功率重量比 | M1:27匹/噸 M1A1,M1A2:24匹/噸 |
懸掛系統 | M1A2:扭力桿 M1A3:液壓懸吊 |
速度 | M1:72公里/小時 M1A1,M1A2:66.8公里/小時 |
最大行程 | 426公里 |
裝甲及武器装备 | |
裝甲 | 查布漢裝甲(陶瓷、塑膠、鈦合金、衰變鈾) |
主要武器 | M1:105毫米52倍徑M68線膛炮(備彈55發) M1A1/A2:120毫米44倍徑M256A1滑膛炮(A1備彈41發)(A2備彈42發) M1A3:120毫米55倍徑XM291電熱化學炮 |
輔助武器 | 12.7毫米白朗寧M2重機槍 ×1(車長塔)(備彈900發) 7.62毫米M240通用機槍 ×2(裝填手、同軸)(備彈10400發) |
|
|
M1艾布蘭主戰坦克(英语:M1 Abrams)主戰坦克是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主戰坦克。美國在1970年代後期開發M1艾布蘭是要取代M60巴頓系列坦克,M1在1980年開始服役,其家族主要有M1、M1A1及M1A2。最新型號M1A3虽然在2011年曾出现拥有巨大炮塔,容纳自动装填140mm火炮的样车,却仅测试了部分計劃裝有的全新裝甲和電子設備,仍未决定最终采取哪些配置未能定型。[1]。M1坦克以前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第37裝甲團指揮官和駐越美軍司令官的克雷頓·艾布蘭陸軍上將命名。
目录
1 開發史
1.1 MBT-70計劃
1.2 XM1計劃
1.3 定型及量產
2 M1早期型
2.1 機動力
2.2 火力
2.3 防護力
2.3.1 裝甲
2.3.2 人員保護
2.4 M1IP
3 M1的乘員配置
4 M1A1
4.1 M1A1HA
5 M1A2
5.1 M1A2 SEPV3/M1A2X
6 強化套件
7 M1A3
8 戰史
8.1 1991年波斯灣戰爭
8.2 2003年伊拉克戰爭
8.3 2014年伊拉克內戰
9 主要版本的規格
10 各款車型及改進
10.1 強化套件
10.2 技術測試平台
10.3 衍生車型
10.4 其他相關產品
11 使用國
12 潛在使用國
13 參見
14 參考文獻
15 外部連結
開發史
MBT-70計劃
M1戰車的開發計劃源於1960年代,美國陸軍為更換M60巴頓坦克,而與西德合作開發MBT-70主力戰車。MBT-70的設計採用新理念及多項新技術,為抵禦反坦克導彈常用的成形彈藥攻擊,MBT-70採用間隙裝甲,使用可大幅提升越野性能的液壓懸掛系統,同時為改善傳統坦克駕駛員因為單獨坐於車體內,不能與炮塔內的車長及炮手直接溝通的缺點,MBT-70採用了將駕駛員由車體移到炮塔內的破天荒設計,透過特殊機械設計令駕駛員可抵消炮塔旋轉保持面向前方。MBT-70的火炮及引擎則有美國和西德不同版本,美國採用可發射反坦克導彈的152毫米的XM150E5低膛壓兩用火炮,西德計劃採用120毫米滑膛炮,炮塔後方裝上20毫米機炮。美國版的動力系統計劃採用加速快的燃氣渦輪機,而不是西德版使用的柴油引擎,兩國都計劃在MBT-70使用新穎的液壓傳動系統,令改變速度及轉向都有比傳統齒輪傳動有更平順。雙方曾製造多個車體及炮塔進行驗證,而首輛供正式測試的原型車於1968年完成及展開測試。雖然MBT-70使用的技術在當時是相當先進,但許多新開發的技術並不成熟,而且美德兩國對MBT-70的規格存在不少歧見,開發金額大幅上漲至原訂的五倍,西德因此於1969年退出計劃,並以自行開發名為豹二型的新坦克取代,美國國防部雖然曾繼續單獨維持MBT-70計劃,但考慮到技術不成熟的MBT-70仍要投入難以估計的開發資金,於是在1970年決定將計劃取消。國防部之後一度考慮修改MBT-70的原設計,將原本西德負責設計的組件換掉,以XM803為名開發MBT-70的低成本版本,但美國國會在1971年審查國防部的新坦克計劃,對XM803計劃的績效提出質疑,該計劃亦因此而被取消。
XM1計劃
雖然MBT-70以取消告終,但執行該計劃期間開發的新技術和新組件,仍為美德兩國研發新一代坦克帶來技術儲備。美國國防部於1973年提出名為XM815的新一代坦克開發計劃,克萊斯勒汽車防衛部門與通用動力地面系統部門分別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國防部經比較後決定由克萊斯勒汽車得標,同時將計劃編號更改為XM1。首輛XM1的原型車於1976年製造完成後送交陸軍測試,由於西德亦有意向美軍推銷其新開發的豹二型坦克,於是曾將一輛豹二型的原型車運到美國接受評估。美國陸軍測試後認為兩車型的火力及機動力相近,但防護力方面則以XM1較佳,所以繼續開發XM1作為美軍新一代坦克。克萊斯勒汽車在1977年及1978年間陸續製造了11輛編號為PV-1至PV-11的先導車輛(Pilot Vehicle )供美軍深入測試。
定型及量產
由於XM1研發期間曾爆發贖罪日戰爭,阿拉伯國家接收許多蘇聯援助的新型個人攜帶式反戰車武器,如火箭推進榴彈及反戰車飛彈,令以色列裝甲部隊蒙受嚴重損失。為應付蘇聯新式坦克及新型反坦克武器的威脅,XM1採用許多新技術和裝備,包括使用複合裝甲提升防護力,採用先進的射控系統增加射擊命中率,並配備有新開發的熱影像夜視儀大幅強化夜戰能力,令美軍在歐陸作戰時可抵消蘇聯裝甲部隊的數量優勢。XM1於1978年設計定型,國防部於是將這款新型坦克的型號定為M1,為紀念在二次大戰有顯赫戰功的克雷頓·艾布蘭上將,美軍決定將M1坦克以其名字命名,同年XM1首度對外公開。美國國防部於1979年初決定生產110輛先導量產型的M1坦克供作戰部隊試用,首批M1坦克於1980年進入美國陸軍服役。由於通用動力地面系統於1982年2月向克萊斯勒汽車收購其原本負責開發及生產M1坦克的防衛部門,所以M1系列的生產及後續開發,都轉交原本是競爭對手的通用動力地面系統負責。
M1早期型
自二次大戰結束後推出的M46巴頓坦克起,到韓戰時期的M47巴頓坦克及M48巴頓坦克,以至於1960年的M60巴頓坦克,作為當時美軍主力的巴頓坦克,雖然嘗試平衡各方面的性能,但每個版本都只是作局部修改,各方面性能都不突出,外觀高大笨重但火力平平,機動力不如同期的蘇聯T-62、西德豹一型及法國AMX30,火力及防護力也比不上英國酋長式,美國於1960年代開發的MBT-70嘗試應用新理念及各種新技術尋求突破,例如將駕駛員移入炮塔內的設計,但其理念及技術上的不成熟,加上研發費用不斷上漲導致計劃告吹。M1的開發計劃吸取先前MBT-70的經驗,恢復採用傳統三人炮塔及駕駛員在車體前部的佈局,但全車是重新設計及採用最新技術,一反過往巴頓坦克的高大構型而採用外形低矮的設計,炮塔以多個傾斜平面構成,外觀帶有時代感,完全沒有巴頓坦克的影子。
M1的車長位於炮塔右方,炮手席在車長前方的炮塔內,裝填手位於炮塔左方,駕駛員坐在車體前方。車長艙塔設有可全周觀察的潛望鏡,裝填手艙蓋亦有一個觀察潛望鏡,駕駛員艙蓋有三個潛望鏡,中央的潛望鏡可加裝星光夜視儀。
配備105毫米52倍徑M68A1線膛炮的M1坦克於1979年起量產,於1980年在美國陸軍服役,M1的生產線於1984年起生產加厚炮塔正面裝甲的M1IP,1985年配備120毫米口徑M256A1滑膛炮的M1A1獲美軍正式採用後,美軍將原有M1IP的訂單改為M1A1,因此配備105毫米火炮的M1於同年量產結束,由改良型的M1A1取代。
機動力
M1坦克的動力系統與同時期的坦克相比,其中一大特色是使用燃氣渦輪引擎作為動力來源,這是繼蘇聯的T-80坦克後,另一款採用燃氣輪機作為主動力源的坦克。萊康明AGT1500燃氣渦輪引擎位於車體後部,引擎的進氣口在車體後部的上方,吸入的空氣由過濾器過濾後才流入渦輪機,渦輪機的排氣先由冷卻器降溫後再從車體尾部排出。
AGT1500燃氣渦輪引擎可輸出1500匹馬力,可使用多種燃料,相較於當代坦克常用的柴油引擎,燃氣渦輪機的加速性較佳,即使在低溫下亦較容易啓動,適合持續高速行駛,而且震動小及較寧靜。由於燃氣輪機的部件較柴油引擎少,檢修複雜度較低。同時期能夠輸出同樣功率的柴油引擎,如西德豹二型的MB873柴油引擎,都是水冷式設計,需要附設水箱及佈置水冷管道,而且必須維持足夠冷卻液防止引擎過熱,M1的AGT1500燃氣渦輪引擎是通過輸入的空氣為引擎冷卻,省去液冷設備及相關的連接管道,這亦是燃氣渦輪引擎結構較簡單的原因。这也造成冷却空气和燃料空气合流,均需通过高速旋转的涡轮压气机,使得空气过滤器的负担倍增,相对而言柴油引擎的冷却风机却不需要细密的空气过滤片。
燃氣渦輪引擎的另一缺點是耗油量大,低功率输出運轉時效率較低,進氣量及排氣量都較大,對沙塵的適應力較差及排氣溫度高。燃氣渦輪引擎持續高速運轉時效率較佳,而且可在短時間內全速運轉,但燃氣渦輪機在低輸出下仍要維持壓縮機轉速以避免燃燒室熄火,調低引擎輸出亦不能大幅減少燃料消耗,所以燃氣渦輪引擎的燃料消耗量大於柴油引擎,M1的油箱容量達到1900公升,比西德豹二型的1100公升多800公升,但M1的行駛距離比豹二型的550公里短,只有約485公里。当慢速间隙推进时,这一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在1991年进攻至科威特城的4天中,需要每4-6小时补充一次燃料,以保证油箱存油过半,增大了後勤負擔。
燃氣渦輪機的本身體積雖然較同出力的柴油引擎較輕較小,但因為燃氣渦輪引擎對進氣品質的要求較高,而且排氣量大及排氣溫度高,所以過濾器及冷卻器的體積都較同出力的活塞引擎為大,因此這套動力系統仍是很佔空間,相比起常用的柴油引擎有大量生產商可供應組件,燃氣渦輪引擎卻只有很少廠家愿意采用和製造(苏联T-80坦克之所以采用燃气轮机是因为在西伯利亚地区当引擎温度低于零下20度后,柴油引擎冷启动将大为困难),所以燃氣渦輪引擎的造價較傳統柴油引擎昂貴。
雖然這款新引擎有耗油量大、價格昂貴及可靠性仍有待改善的缺點,但當時北約部隊與華約部隊在歐洲正處於對侍,在歐陸可能爆發大規模坦克戰的背景下,美軍認為裝甲部隊必須具備快速推進的能力,而燃氣渦輪機具有低温环境起動迅速及加速反應快的特點,能滿足美軍對機動性的要求,所以美軍決定採用。由於美軍對新型坦克有急切需求,所以M1並未有完成全部耐久性測試便於1980年裝備部隊,但就令美軍在裝備M1初期便受到動力系統可靠性不足的困擾,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AGT1500引擎的渦輪葉片強度不足,容易因吸入的空氣存有如砂礫等異物而出現嚴重磨蝕,導致引擎經常需要拆出更換受損的渦輪葉片,令美軍前線單位對M1坦克在實戰時的效能存疑,但M1坦克作為美軍當時最重要的新型地面裝備,在持續投入資源進行技術改進及建立完善的維護體制後,M1於1980年代中期已通過包括持續沙漠行駛在內的耐久性測試,確認M1的動力系統可在惡劣環境下持續穩定地運作。而1991年在科威特沙漠的实战中,北约装甲部队中的M1、挑战者、豹2等主战坦克均遇到空气过滤器超负荷工作;挑战者和豹2尚可经频繁更换和紧急定购加厚的燃料空气过滤器应对,M1却因涡轮压气机进气量远大于前二者不得不硬撑,大量出现压气机前级叶片被沙尘打成锯齿状。
引擎配用由艾里遜開發的X-1100-3B液壓傳動系統,有四個前進檔及兩個倒後檔。液壓傳動系統比傳統純機械齒輪運作的傳動系統在變速及轉向方面都較為平滑,還可在轉向時提供無段變速,使履帶車輛在彎曲路段更易以不同半徑進行轉向,駕駛員使用一個倒T字形的方向盤駕駛坦克,令駕駛M1坦克的感受有如開一般汽車。M1的車體每側有七個路輪,採用較小直徑的路輪可降低車身高度,誘導輪在前方,驅動輪在後方,並裝有兩對頂支輪。M1早期型使用T156型履帶,履帶的表面裝有橡膠塊,除可提供較佳的附著力外,行駛時亦較為寧靜。M1使用技術成熟的扭力桿懸掛系統,維護較為簡單,車體的兩側裝有側裙裝甲保護。
戰鬥重量55公噸的M1早期型,最高時速可達72公里,越野時速為48公里,由靜止加速至時速32公里只需7秒。M1的AGT1500引擎可使用汽油、柴油及煤油作為燃料,容易適應不同部署環境,例如在1980及1990年代於西歐部署的美軍裝甲部隊,為配合北約部隊的主流而使用柴油作為燃料,但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因為美國陸軍大量使用直升機參戰,所以M1也使用飛機常用的煤油作為燃料,減低後勤負擔。
火力
雖然M1在開發時已計劃裝用120毫米口徑炮,但蘇聯在1970年代後期開始在東歐大量部署T-72及T-80坦克,對仍然以M60A1坦克為標準配備的美軍駐德地面部隊構成重大威脅,由於美軍不能等待萊茵金屬的120毫米44倍徑滑膛炮改良完成後才開始部署M1,所以M1早期型及裝甲改良型的M1IP,都是使用上一代M60巴頓坦克,源自英國L7線膛炮的105毫米52倍徑M68A1線膛炮,但車內留有充裕的空間供升級使用120毫米口徑炮。M68A1的炮身裝有隔熱套管及設有排煙器,並在炮口處設有測量炮管彎曲的校正裝置提升射擊精確度。配備105毫米口徑線膛炮的M1坦克備彈共55發,雖然105毫米口徑線膛炮發射穿甲彈的炮口初速不及最新的120毫米口徑滑膛炮,對付蘇聯加掛反應裝甲的T-72及T-80坦克的能力嫌有不足,但優點是技術成熟及可用的彈種較多。
M1的主瞄準鏡設有獨立的穩定系統,火炮具有自我穩定能力,可作行進間射擊。M1的射控系統由休斯公司主導開發,在炮塔右側的主瞄準鏡配有熱成像夜視儀,令M1坦克無需依賴外來光源,在全黑的環境下作戰。射控系統由彈道計算機、鐳射測距儀、環境探測器及炮管測量器等裝置組成。鐳射測距儀可迅速計算目標的距離,在炮塔後方的環境探測器會收集環境溫度、風向及大氣壓力等數據,炮手只需將目標保持在顯示屏的中心線,射控系統的彈道電腦便會不斷收集目標距離的數據,算出目標的運動速度,並加入風向、風速、大氣壓力、環境溫度及炮管彎曲度等數據,作為射擊的修正信息,又根據所選用的彈種,計算預定的彈著點,同時不斷調節火炮的俯仰角,及計算開火時炮塔的旋轉角,一旦炮手按下開火按鈕,射控系統就會發送指令對火炮的俯仰角及炮塔的旋轉角度作最後修正及控制火炮開火。這套射控系統能夠令火炮穩定地跟蹤及瞄準目標,確保M1坦克在行駛時都可攻擊正在移動的目標,射擊命中率更是數一數二。M1的射控系統具有車長越權開火的功能,當車長發現更具威脅性的目標出現時,可以超越炮手的權限越權瞄準目標開火,加快對高威脅性目標的反應速度。
M1的次武裝是在炮盾與主炮聯動的7.62毫米M240通用機槍作為同軸機槍。在炮塔上方,車長塔配備一支可在車內操作的12.7毫米M2重機槍,而裝填手艙蓋則設有一支7.62毫米M240通用機槍。M1坦克備有900發12.7毫米子彈,10,400發7.62毫米子彈。在炮塔兩側各有一個六聯裝66毫米口徑的煙霧彈發射器,除可以發射煙霧彈外,也可使用人員殺傷用的榴彈。
防護力
裝甲
美國設計M1坦克的裝甲時曾經參考位於英国乔巴姆镇,由英国国防部下属车辆工程局开发的「乔巴姆裝甲」。這是一款以陶瓷為夾層的複合裝甲,對高爆破甲彈及動能穿甲彈的防護表現均優於傳統鋼制均質裝甲及間隙裝甲。過往的坦克炮塔為達到理想的傾斜避彈構型,所以多以容易處理曲面構型的鋼鐵鑄造工法生產。複合裝甲是由多種物料製造的夾層組成,如採用曲面構型不但加工難度較大,亦不利於複合裝甲的安裝及維護。蘇聯設計的坦克自二次大戰的T-34起一直強調傾斜避彈構型,雖然蘇聯的T-64、T-72及T-80都繼續保持傾斜及低矮的避彈構型,但在安裝複合裝甲時勢必面對曲面加工的困難。西德豹二型的炮塔完全由垂直平面所組成,雖然可令複合裝甲的加工和安裝較為簡易,卻失去透過傾斜構型提高防護力的優勢。M1的炮塔採用由多個平面組成的傾斜構型,既可保持一定的傾斜避彈構型,又易於安裝複合裝甲。
由於複合裝甲對高爆破甲彈(HEAT)的防護有優異的表現,而對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的效果也比鑄造裝甲及間隙裝甲為佳,所以採用複合裝甲的M1坦克,在防護力方面明顯較使用鑄造裝甲的M60巴頓坦克有大幅提升。M1的整體高度亦較上一代的M60巴頓坦克低矮,可利用較低矮的正面輪廓降低被發現和被擊中的機率。由于炮塔是非約束結構,體積與重量大,炮塔采取尾艙以平衡防護重量。初期量産的M1使用氧化鋁及陶瓷作為夾層的複合裝甲,對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的等效防護達到350毫米,對高爆破甲彈(HEAT)的等效防護力達700毫米,能在正常交戰距離抵禦T-62坦克的115毫米滑膛炮發射的脫殼穿甲彈攻擊。
人員保護
M1的設計注重人員存活率,炮塔採用隔艙設計及設有防爆門,提高車輛被擊中後人員的存活率。當時蘇聯的T-62、T-64、T-72及T-80坦克,炮塔內的人員坐在彈艙的上方,車輛被擊中及裝甲被貫穿後,一旦彈藥被引爆,整個炮塔就會被掀起,甚至飛離車體,引致人員傷亡慘重。M1的戰鬥室與彈艙有分隔構造,炮塔前部成员艙的正面和侧面可以贫铀装甲加强,大部分炮彈位於炮塔後方装甲较薄的彈艙;彈艙與戰鬥室之間設有防爆門,所有炮彈都裝在獨立的容器內,防爆門平時在關閉狀態,當人員取用炮彈時使用膝部壓向防爆門的開關制,防爆門才會打開。炮塔的彈艙有特別構造,在彈艙上方蓋上洩壓板,容許彈藥被引爆時,炸開彈艙上方的洩壓板,使大部分爆炸壓力經由彈艙上方釋放,配合彈艙和戰鬥室之間的防爆門,可減低彈藥爆炸時波及車內人員的程度。M1配備有海龍滅火系統,當探測到弹药舱内炮弹发射药燃烧时的溫度驟升時即會釋放滅火劑,压制发射药燃烧以避免相邻弹药连锁反应,提升人員的存活率。因炮塔远大于蘇聯的坦克,较易被击中,且弹仓装甲有限,2000年以后伊拉克、沙特的M1即有多次被击中弹舱殉爆,灭火系统也无能为力,人员伤亡未公布。
M1備有核生化防護系統,初期型的M1使用中央過濾系統,人員各自佩戴供氧面罩呼吸經過濾的空氣。M1備有空調系統,即使在炎熱的沙漠,還是面對冰天雪地的寒冷氣候,都可為人員提供舒適的操作環境,而且車廂內的空間較為充裕,令M1在不同天候下都可維持人員的戰鬥效率。
M1IP
雖然M1坦克的裝甲防護較前代使用鑄造炮塔的M60A1坦克大幅提升,但對比蘇聯在同期開始部署的新型坦克,美軍評估後認為早期型M1的裝甲防護力並沒有優勢,考慮到蘇聯的T-64、T-72及T-80都配備125毫米口徑滑膛炮,又大量使用反應裝甲強化防護力,蘇聯裝甲部隊還有數量優勢,所以美軍於1984年推出改進裝甲防護的M1IP。M1IP的炮塔正面裝甲比初期型M1加厚80毫米,炮塔的外觀較早期型的M1略長,所以M1IP又稱為長炮塔M1。除加厚裝甲外,開發中的M1A1部分技術亦應用在M1IP。
M1的乘員配置
M1艾布蘭主戰坦克的早期型、M1A1及M1A2,都有4名車組乘員,駕駛員在車體前方,位於炮塔內則有車長、炮手及裝填手。
- 駕駛員在車體前方中央
- 裝填手在炮塔的左後方
- 炮手在炮塔的右前方
- 車長在炮塔的右後方
M1A1
在1980年服役的M1坦克雖然配有先進的射控系統,擁有優異的射擊命中率,但其105毫米口徑的M68線膛炮在火力上被認為不足以應付不斷推出改良型的蘇聯坦克,如蘇聯在1970年代末期推出的T-72A及T-80B便加厚炮塔前裝甲,蘇聯亦致力於開發反應裝甲加強防護力,如1985年出現的T-80BV便加裝大量反應裝甲,而最新出現的T-80U不但有新設計的炮塔,更採用新型反應裝甲,對成形破甲彈及動能穿甲彈的防護力都有明顯增強。
由於裝用105毫米口徑線膛炮的M1在火力上已落後於蘇聯及西歐剛服役或開發中的新一代坦克,所以美軍在M1早期型投入量產後隨即提出開發改良版的M1,並要求裝上120毫米口徑炮提升火力。首輛裝有120毫米口徑滑膛炮的M1於1984製造完成,並以M1E1為編號展開測試,測試項目除調試火控系統外,亦測試在車輛負重增加下,而引擎輸出馬力不變的情況下對機動力的影響。由於120毫米炮開火時產生的後坐力遠比原先的105毫米炮巨大,因此懸掛系統能否有效承受120毫米炮發射時產生的後坐力,同樣是重要的檢測項目。M1E1於1985年通過測試後獲美軍正式採用,型號定為M1A1,M1的生產線於同年以M1A1取代原先生產的M1IP。
M1A1配備一門44倍徑120毫米口徑的M256A1滑膛炮,取代早期型M1使用的52倍徑105毫米口徑線膛炮,這款火炮是衍生自西德萊茵金屬(Rheinmetall)的44倍徑 120毫米Rh-120滑膛炮,該炮本身是西德豹二型坦克的標準配備,美國取得授權生產後,由位於紐約州的沃特夫利特兵工廠改良為M256A1滑膛炮。M256A1滑膛炮雖然衍生自西德萊茵金屬的Rh-120滑膛炮,但炮架經過改進,炮閂由橫向式改為垂直式,又降低全炮的重量及減少占用的空間。反後坐裝置也得到改進,帶有液壓駐退機和同心式復進機。M256A1滑膛炮使用電力激發開火,由於120毫米口徑的彈藥直徑較大,所以備彈由M1早期型的55發減少至41發。美軍同時為M1A1開發使用貧鈾製造的M829系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運用貧鈾的高密度使炮彈可穿透更厚的裝甲。
由於彈藥重量增加,所以美軍曾經考慮使用自動裝彈機代替裝填手裝彈,但研发的几款平动或旋转自动装填机均令炮塔后部弹仓容弹量减少,结果要么继续增大炮塔,要么须象法制勒克莱尔、以色列梅卡瓦IV,采用自动装填机后另将一定比率的弹药存于车体。结果2011年出现的M1A3样车采用了自动装填机后,炮塔长度约为车体长度的70%,体积加大至接近自行火炮的夸张程度,若全面防护将近一步恶化机动能力,所以至今仍不了了之。考慮到組員由四人減少為三人,將會令每名組員承擔的简单車輛維護工作變得“繁重”,而且自動裝彈機的裝彈速度仍不如訓練良好的人員,自動裝彈機如發生故障又難於以人力裝彈,所以美軍決定在M1維持四名組員的設計。虽然经训练以人力搬运每枚20-25公斤的炮弹尚可应付,但在战场车体晃动加高了装弹的难度,且为安全起见弹仓内存弹的弹头指向后方发射药在前,装弹时需有单手托弹然后翻转炮弹的动作,所以即便是美军挑选体格强壮的人种充当装弹手,也仅能保持5-10枚的连续快速装弹,随后需要稍事休息以防托弹时将弹药掉落;相对而言自动装填机体积重量较大,却无疲劳和落弹风险,
除改用120毫米口徑炮提升火力外,M1A1也改進了車長及炮手的顯示器,又改良了複合裝甲的夾層,對抗穿甲彈攻擊的防護力增加至400毫米以上。M1A1量產型在炮塔頂部的左前方,設有一個有裝甲密封及以螺絲鎖緊的圓形備用開口,供日後安裝當時仍在開發的車長獨立熱像觀察儀(CITV),這個預備開口的設置可令將來在炮塔加裝觀測設備時無需在炮塔開洞,使車輛的改良及升級更為容易。M1A1採用車廂加壓式核生化防護系統,使車內人員艙室的空氣壓力高於外界,使外面受污染的空氣不能流入人員艙室,人員可以不佩戴供氧面罩即可呼吸經過濾後的空氣,可維持核生化環境下操作的舒適性。
M1A1的重量增加至57噸,引擎的輸出功率沒有改變,路速降至時速67公里,行車距離亦縮減至約為465公里,但傳動系統及懸掛系統有所改良,越野時速仍保持48公里。
M1A1HA
考慮到T-72及T-80都配備有125毫米口徑的2A46滑膛炮,而蘇聯除了提高新式鎢合金穿甲彈彈芯的長徑比外,亦正在開發以貧鈾作為彈芯材料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美軍評估後認為M1的裝甲防護力不足以應付蘇聯新式坦克配合其新型彈藥的威脅,因此美軍在1980年代中期積極開發以貧鈾作為複合裝甲夾層的貧鈾裝甲,並於1986年起展開測試。貧鈾是核工業從鈾分離出鈾235後剩餘的物料,其密度高于鎢硬度低于鎢,但貧鈾裝甲的生產及加工技術被美國列為機密,英国和苏联都有自行开发的贫铀装甲。
在波斯灣戰爭前夕,美軍為部分參戰的M1A1坦克進行改裝,其複合裝甲以新開發的貧鈾及陶瓷物料作為夾層,而使用貧鈾複合裝甲的M1A1被稱為M1A1HA,HA是表示重裝甲(Heavy Armor)。由於貧鈾的密度较高,可提升裝甲對抗動能炮彈的防護力。「貧鈾裝甲升级套件包」覆盖炮塔正面和前侧面,以及驾驶员前面,配備有貧鈾裝甲的M1A1HA,这些区域防護力方面提升爲第三代坦克的領先水平。由於改裝貧鈾裝甲後重量增加至58公噸,M1A1HA改用加大橡膠塊面積的T158型履帶。
雖然貧鈾彈藥穿透力出色,貧鈾裝甲防護力较强,但貧鈾被認為有放射性。在1991年波斯灣戰爭後,部分參戰官兵罹患「海灣戰爭綜合症」(巴爾幹症候群),而貧鈾彈被懷疑是導致發病的物質,但美國政府認為兩者沒有關係。
M1A2
M1A1剛服役不久,美軍為應付1990年代可能出現的蘇聯新一代坦克,又於1986年起測試更先進的M1A2,這是M1系列繼M1A1後另一個主要改良版本。M1A2配備有車長獨立熱像觀察儀(Commander Independent Thermal Vision, CITV)與車間資訊系統(Inter-Vehicular Information System, IVIS),還有其他高科技電子設備。M1A2最大的外觀特徵是炮塔上方增設有可旋轉的車長獨立熱成像觀察儀,這個旋轉觀察儀可以獨立於主要供炮手使用的主瞄準鏡運作,而且具有熱成像夜視能力,車長無需與炮手共用主瞄準鏡搜索目標,不但可大幅提升M1A2搜索目標的能力,應對高威脅性目標的出現亦有更快的反應速度。
隨提升搜索目標的能力外,在波斯灣戰爭中衛星定位系統展現出在陌生環境下作戰的重要性,M1A2將全球定位系統列為標準配備。使用第一代貧鈾裝甲的M1A1HA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出優秀的防護效能,M1A2配備經改良的新一代貧鈾裝甲進一步提升防護力。另一個改良是將輔助動力系統作為標準配備,輔助動力系統主要由充電器及蓄電池組成,可在不發動主引擎的情況下使用電池提供的電力維持坦克運作,不但可在冷車起動初期加快各系統的運作,不啟動引擎亦可降低車輛散發的熱輻射,可應用於在隱匿下對敵方開火伏擊。原本M1A1的輔助動力系統並非標準配備,只是在車尾後方追加一個盒狀裝置,其突出於車體後方的輔助動力系統不但容易受損,而且效能較低,M1A2則將輔助動力系統整合到車內及增強效能。
M1A2於1992年起在美國陸軍服役,由於美蘇冷戰在此時已經結束,西歐爆發大規模坦克戰的可能性降低,歐美各國對新型坦克的需求量亦因此下降,美軍於是將大批現役坦克轉為庫存備用。為應付國防預算縮減,美軍沒有大量購買全新製造的M1A2,改為在現役的M1或M1A1進行定期大修的時候,選擇部分車輛提升為M1A2和M1A2 SEP的規格。由於使用封存車輛升級的費用比購買新車低廉,而且美軍有數千輛M1及M1A1的庫存,因此亦有部分外國買家選擇購買美軍封存的M1A1二手車,經翻新升級後使用。
M1A2 SEPV3/M1A2X
為提升M1A2在複雜環境下的作戰能力,美軍因此於1999年開發(System Enhanced Package,SEP)「系統改進包」,加裝大量電腦設備,包括加裝數位化戰場系統[4],這套系統達到FBCB2的規格,不但使各輛M1A2可分享戰場資訊,亦可將各輛M1A2所收集的資訊發送到指揮單位,指揮單位可通過系統更準確掌握戰場態勢,因應戰場形勢的變化適時調配各作戰及支援單位,增強協同作戰能力,從而提升作戰效率,包件還包括為新增的電腦設備加強冷卻的空調系統。
後續的SEP V2版加裝CROWS II無人槍塔,人員無需伸出車外便可操作機槍,車體外掛的裝甲也有提升。另外還包括換裝新一代熱成像系統、車長獨立熱成像儀、真彩平面顯示儀、數位化地形圖、熱控制系統,以及最新的數位化指揮、控制和通訊裝備,是美軍二十一世紀軍力計劃陸軍數位戰場的核心,是美軍現役最先進的數位化坦克[5]。
強化套件
城市生存套件(英文:Tank Urban Survival Kit;縮寫:TUSK)是一套供M1A1及M1A2在進行城市戰時,增強戰鬥力及生存能力的強化套件,可由前線單位為車輛加裝。由於城市戰時坦克需要抵受從四方八面射來的敵方火力,車體側面及後方的裝甲防護又遠不及炮塔及車體正面,容易被敵方以反坦克導彈及火箭炮從後伏擊重創,所以該套件特別對裝甲比較脆弱的部分加強防護,使車輛可抵禦單兵攜帶式反坦克武器所常用的成型裝藥彈頭攻擊,套件包括在側裙的外側加裝爆炸反應裝甲,在車體後部加上保護引擎的柵欄。在炮塔上方的車長艙塔,原有的12.7毫米口徑M2重機槍換裝為M153 CROWS II遙控武器站,裝填手使用的7.62毫米口徑M240通用機槍則加裝護盾及夜視瞄準儀,從而提升近戰的火力及成員操作武器的安全性。為改善協同步兵作戰的效率,車身後部加裝供步兵與車內人員通話的電話系統。
M1A3
此計劃是要發展M1系列繼M1A2後的重大改良型號,作為1980年代服役的戰車,許多部件不是停產就是早已落伍(44倍徑主炮和AGT1500引擎已停產),自2009年起開始研發,該改良計劃並不需建造新的車體,而是更換全新設計的炮塔,使未經大規模車體改動的M1系列都可升級到M1A3版本,計劃預期可將M1系列的服役期限延長至2050年。計劃後來因刪減預算而延後,其部分技术被用于现役车辆升級至SEP V3的改裝上,美軍改為將現役的M1A1逐漸升級至SEP規格暫時代替。沙烏地阿拉伯及科威特等外國用戶,以及計劃購入M1坦克的希臘及中華民國,由於计划采购車輛數量較少,所以較大機會進行升級,所以“重大改良”的成本分摊居高不下,沙特、土耳其最终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产品中,选择了德国豹2。M1A3至今尚未定型。
改進重點:
- 換裝伯奈特開發的XM291電熱化學炮,此炮的口徑為120毫米,長度55倍徑,比現有的M256A1滑膛炮增加射程、精度及穿透力,除可發射新型增程炮彈,也可發射以色列的LAHAT炮射飛彈。由於萊茵金屬已停產44倍徑舊主炮,海外用戶為後勤考量也可選擇Rh-120的55倍徑新主炮。
- 增加伯奈特開發的XM91自動裝彈機,炮塔彈艙可容納17枚120毫米炮彈,採用輸送帶方式進彈,而車體彈艙可儲存33枚120毫米炮彈,各彈艙之間裝有防爆隔牆。配合自動裝彈機,射速可達到每分鐘8至12發,乘員也減少為3人。
- 增加雷神公司開發的Quick Kill主動防護系統,原理類似軍艦的垂直發射系統,由氣體產生器先將彈藥彈出,彈藥的推進火箭再於空中點火,不但能減輕發射時所承受的應力,也可避免車輛受發射火焰所影響,該系統安裝在炮塔左右兩側,便能提供全周防護,也能攔截如標槍飛彈之類的攻頂武器攻擊,並不像舊式系統為達到覆蓋四周,而要在炮塔和車體大量安裝,但對來自車頂上方的攻擊仍然有攔截死角,也容易對坦克周圍的步兵造成傷害。由於美軍刪減預算,所以此裝備將會先行應用於外國用戶的升級。
- 將同軸機槍由原先的M240改為M2重機槍。
- 換裝由奇異與漢威共同開發的LV100-5燃氣渦輪發動機,此發動機原本應用於已取消的XM2001自走炮,LV100-5輸出馬力1540匹,相較於AGT1500具有體積重量更小、加速更快、更安靜、熱訊號低、更省油、更可靠及維修更便利,而且不冒黑煙,新引擎配備數位控制單元,可有效控制不同路速下的燃油消耗,提升運作效率。此外,引擎控制單元也與車載機能檢測系統與自測系統連結,除了平時回報引擎的資料和狀態,並作為車載機能檢測系統調整引擎輸出的回饋外,發生異常狀況時也能立刻回報,有利於後勤維護。
- 換裝液壓懸吊系統以提升越野能力,使用新型承載輪,換裝使用壽命更長、噪音更低,及更易維修的新型橡膠履帶。
- 翻新舊有的SEP系統以降低維護成本,改善作戰效能,並強化抗電磁脈衝能力。
- 採用模組化裝甲,在拆除部分裝甲下將戰鬥重量減為55噸,車輛推重比提升至每噸27匹,可減少運輸機的空運負擔及配合快速部署,如面對高威脅情況可加裝非爆式反應裝甲,總重量將增至約66噸。
換裝引擎的進展:
相較於其他仍在生產的部件,M1坦克自服役起使用的AGT1500燃氣渦輪引擎已於2000年停產,美軍如因刪減預算而延後換裝引擎的計劃,將對現役M1的延壽造成重大影響,也會衝擊到外國用戶現役和新購的M1。因應換裝為LV100-5燃氣渦輪引擎的計劃可能延後或取消,由奇異、MTU、漢威及CAT等公司提供的燃氣渦輪引擎或柴油引擎,可能被作為替代方案。其中由德國MTU提供的「歐洲動力包件」(Euro Power Pack,EEP)已經在M1A1進行測試。計劃訂購M1A2的台灣因應新型引擎未有定案亦考慮改用柴油引擎,但換裝其它型號的引擎如涉及改動變速器及操控系統的設計,將要支付相關開發費用。
戰史
1991年波斯灣戰爭
伊拉克於1990年8月佔領科威特後,美國展開沙漠之盾行動阻止伊拉克進一步入侵其他鄰國,以美軍為首組成的聯軍在沙特阿拉伯展開部署,為準備地面戰,美軍M1坦克開始運送包括M1坦克在內的重型裝備都沙特阿拉伯與伊拉克及科威特接壤的邊境,總共有1848輛M1/M1A1被部署至沙烏地阿拉伯及土耳其。美軍部署於沙特阿拉伯的主力裝甲部隊是原駐防於西德的第一裝甲師和第三裝甲師,因為M1坦克的重量超過55噸,需要運送的車輛又多,所以是先以海路運送到沙特阿拉伯在波斯灣的港口,運抵後的M1經整備後再自行開赴前線,海运从伊军侵入科威特后不仅即开始,持续数月。美軍在1991年1月展開沙漠風暴行動將伊拉克軍驅逐出科威特,最終部署于沙烏地阿拉伯的M1/M1A1被投入戰場。
由於這是M1/M1A1首次投入實戰,所以美軍做了充分準備。部分M1A1加安裝了貧鈾裝甲套件,配發了貧鈾穿甲彈;戰前進行了平均3個月的連續實車訓練;同時中情局通過秘密途徑一直在關注伊拉克武器的技術狀況,甚至在開戰前又再次确認了伊軍主力T-72坦克仍在使用3VBM7型(含3BM17鋼芯)的125毫米口徑穿甲彈,此彈于1972年服役,爲蘇軍自用3BM15鋼套鎢芯的出口型,以美國的M60巴頓坦克及西德的豹一型坦克為打擊對象,雖然蘇聯本身已換裝3BM32及3BM42等新式彈藥,但當時仍未有出口。
雖然美軍在戰前已獲知伊拉克的T-72坦克,仍在使用蘇聯早於1980年代初淘汰的3VBM7型脫殼穿甲彈,也取得3BM17鋼質彈芯的技術性能參數,但因為M1未有面對蘇聯125毫米口徑炮的實戰經驗,所以美軍對作戰的準備十分謹慎,在戰前為部分M1A1的複合裝甲改裝貧鈾夾層,增強抵禦翼穩脫殼穿甲彈攻擊的能力。因M1车体较大,貧鈾裝甲套件位於主要與敵方地面部隊交戰時最易被直接擊中的位置,即炮塔的正面和炮塔前部成员舱的側面,以及車體驾驶员前方,整体面积覆盖率有限,为此当时M1炮塔正面左右主装甲上绘有瞄准框,试图以视觉和心理诱使伊军以此重装甲区域为目标。加装贫铀装甲套件后车体增重,已换用加大橡膠塊面積的T158型履帶;而車身側、後面,炮塔後面和頂部,若再加装甲车体将进一步超重,悬挂系统也面临更换,所以沒有再設置貧鈾複合裝甲。
M1坦克不但在火炮及彈藥具有優勢,在射控系統及夜戰配備更是超越伊拉克的坦克最少一個甚至二个世代,美軍的M1裝備有鐳射測距儀及先進的彈道電腦,在行進間射擊都有高命中率,伊拉克軍很多坦克仍在使用舊式的光學分度鏡進行測距,射控設備簡陋,瞄準費時又不準確,即使採取定點射擊的命中率都不高。M1坦克的射控系統整合有熱成像夜視儀,無需依靠外來光線都可在全黑的環境下接戰,相反伊拉克的各型坦克仍在使用主動式紅外線夜視儀,依靠炮塔上與火炮聯動的紅外線燈搜索及瞄準目標,伊拉克軍的T-72在配備有熱成儀的M1坦克面前使用紅外線燈搜索目標,等同向美軍告知自己位置,令伊拉克軍在夜戰時損失慘重。交战前,美军告知受训装甲兵,配备105mm炮的M1夜间有效索敌和攻击距离约1000米,与伊军最好的T72出口版差别不大,而装备120mm炮的M1A1夜间有效索敌和攻击距离为2000米。因美军掌握制空权占据战场主动,可以选择交戰尽量在夜间,从正面进攻在伊军坦克有效距离之外射击,反之伊军则因丧失制空权多在有防空火力的要地充当固定炮台使用。即便在白天美軍的M1A1可在2500米以外向伊拉克軍精確開火,但伊拉克軍的坦克有效射擊距離少於2000米,令伊軍坦克遭受美軍M1A1坦克打擊時亦無力還擊。由於美軍的M1A1在各方面的性能領先伊拉克軍所配備的T-72、T-62和T-55,又有庞大的战机和直升机支援,所以在波斯灣戰爭出現一面倒的戰果。
在整個海灣戰争中,美軍總共有23輛M1/M1A1損毀。由於當時的M1坦克未有敵我識別裝置,所以在天候惡劣的沙漠及在夜間使用夜視儀作戰時,曾經發生誤擊友軍的事件,受損的9輛中有7輛是由友軍的火力所致,所以敵我識別裝置在戰後成為M1的標準裝備。有兩輛屬于第24機械化步兵師197旅的M1A1在1月24日在戰鬥中陷入沙漠的泥沙中無法動彈,因拖救不易而遭美軍自行破壞,其餘受創的M1A1仍可拖救並在修復後繼續服役。在戰爭期間沒有M1坦克的組員因作戰而死亡,包括被敵方擊中或友軍誤擊,即使車輛被擊毀,但車上人員也都生還,只有極少數人員傷勢較重。
M1除取得輝煌戰績之外,在戰爭期間亦表現出高妥善率,就連先前備受抨擊的燃氣渦輪引擎在戰爭中的表現亦相當可靠,顯示美軍已經“克服”了在沙漠中操作燃氣渦輪引擎的不利因素,在100小時的地面戰中,第7軍團與第18空降軍團的M1A1妥善率高達90%,屬於第七軍團的第三裝甲師共有300多輛M1A1,在一晚間推進達200公里,但沒有發生任何抛锚故障;仅被多国部队司令官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指责进展缓慢,试图切断科威特城以北通向伊拉克公路的M1因燃料车往返运油未能跟上一度停驶,后紧急调用运输机空运送油。歸功于美國有效而完善的龐大後勤體系。由於燃氣渦輪引擎需要保持引擎燃燒室的壓力,在怠速時仍需維持渦輪高速運轉,因此功率調節範圍較柴油引擎小。由於引擎轉子軸的溫度變化會使渦輪葉片間距出現改變,冷机紧急启动时不均匀的升温会引起叶片摩擦磨损叶片。因此在海灣戰争中M1及M1A1被要求保持引擎運轉,維持熱機狀態避免機械故障,造成較大的燃料消耗,M1雖然可攜帶1900公升燃料,但每推進8小時便消耗約1100公升燃料,所以需由一支專屬的油罐車補給車隊,在其後方的安全距離尾隨確保可以適時補給。
另外,雖然貧鈾裝甲可能存在輻射問題,但當時未有被重視,有指車組成員每執行3天作戰任務,受到的輻射劑量約等于1次X光檢查,不過相對貧鈾穿甲彈造成的輻射污染已屬微不足道。貧鈾穿甲弹或貧鈾裝甲被擊毀后會局部气化,在當地造成輻射尘埃污染。
2003年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期間的2003年10月29日,一輛M1A2遇上由500公斤炸藥再加上榴彈製成的爆炸裝置,被這個埋在地下的大型炸彈的爆炸力掀掉炮塔,造成乘員兩死一傷,成為開戰後第一起涉及成員死亡的事故,而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唯一的乘員死亡原因是一輛M1A1墜入底格裏斯河。此後的戰事中,能看到多張M1被擊毀的慘狀照片流傳,大多數是被遊擊隊的RPG擊穿側面或被埋設的重型IED炸斷履帶失去行動能力,或故障無法拖回,由美軍自行開火銷毀。由于將彈藥統一放於炮塔尾隔艙,隔艙上方有兩個由裝甲防護的大型開口,所有被反坦克彈藥擊中的M1即便彈藥殉爆也隻掀翻彈藥隔艙裝甲頂蓋,而不會掀飛炮塔。據2003年6月20日《簡氏周刊》,美軍遇到一輛M1被擊中炮塔彈藥艙引發殉爆的事例,是排爆門挽救了乘員的生命。
據海灣戰争的損失經驗,幾乎全部命中側面的紀錄都是在進攻伊軍陣地時發生,而大多數擊中的都是車體,且M1的車體和炮塔相對T-72都大一號,可見在進攻時遇到開火的距離相對較近而此時車體相當暴露,敵彈很易擊中車體。有一輛M1被单兵携带的RPG7擊穿车体中後部,引发油箱失火無法滅火隻得棄車,然後乘員在車裏撒了油和機槍彈,将炮彈艙打開扔了幾顆燃燒手榴彈銷毀坦克,然後人員步行撤離。後上級認爲乘員撤離前未來得及銷毀炮塔内的諸多電子設備,爲免被敵方俘獲,由美軍另一輛M1A1朝該車發射一枚120毫米貧鈾穿甲彈,從右側擊穿M1炮塔裝甲,但仅见一个小洞,外觀依舊完整;又先後動用A10攻擊機空射兩枚小牛導彈;但首枚未能命中只将車體左前方的地面炸出一個大坑;另一枚從炮塔正面擊穿炮塔右前裝甲,裝藥在擊穿炮塔後,随即在車底沖擊出一個大坑,并使懸挂系統垮塌,部分負重輪變形外翻,由此确定該車所有設備被徹底銷毀。事后现场勘查记录了此车被RPG7,120mm贫铀弹和小牛导弹击穿的三处,后为此开发了TUSK升级套件,在裙板上加装主动装甲模块。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有數輛M1A1曾於巴格達南面與伊拉克軍的7輛T-72在50米距離上對戰,結果美軍在無損失下殲滅所有伊軍坦克[6]。但是後來在伊拉克各地與殘餘的薩達姆部隊及阿爾蓋達等恐怖組織發生的巷戰,美軍的損失則較重,到2005年3月,共有80輛M1系列坦克失去戰鬥力[7]。
2014年伊拉克內戰
2008年起,伊拉克斥資20億美元購買包括美式M1A1、M113等裝甲車輛及維護費用在内,裝備伊拉克安全部隊ISF。其中6億美元直接用於購買總計152輛的M1A1。2010年至2011年交付140輛,2013年和2015年又分别補充6輛。2011年伊拉克政府的安全部隊第九裝甲師成軍,下屬第34(70輛M1A1),35(70輛M1A1),36、37(125輛T-72和輔助裝甲車輛)等四個重裝甲旅,另有其它輕裝甲旅、自行火炮支援旅等單位。2014年美國批准再向伊拉克出售包含175輛M1A1,總值26億美元的裝甲設備以及維護費用,可再裝備5個重裝甲營,後伊拉克未採納。
2014年6月起的伊拉克亂局中,伊拉克政府的安全部隊第九裝甲師(裝備M1A1戰車)於7月10日的戰鬥中,由於伊拉克政府對伊斯蘭國的突擊嚴重缺乏準備,對戰爭動員又反應緩慢,伊拉克政府軍整個連隊遭伊斯蘭國遊擊隊摧毀,損失至少2輛M1A1和伴隨的6輛M113甲車,對方使用的是土製地雷(重型IED)和RPG,配合埋伏戰法,可見裝備的戰力和戰術策略以及人員質素高度相關。[8]隨著實戰經驗的累積,伊拉克政府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也越來越優異。2016年4月,伊軍在奪回希特鎮的戰鬥僅靠著一輛M1A1便撕開伊斯蘭國遊擊隊的防線、摧毀汽車炸彈,幫助伊軍奪回希特鎮的城市控制權。美軍顧問甚至為其取了一個名為「野獸」(The Beast)的綽號[9][10][11][12]。
至2018年為止,伊拉克安全部隊因戰損和遺棄共損失60餘輛M1A1,剩餘的M1A1也因維護複雜而處於閑置狀態。虽然伊拉克除购买坦克外又支付了相当高的维护费用,但战争期间美国承包商不愿冒险推诿战场维护工作,伊军自己又仅能进行简单维修对尤其引擎故障束手无策。由於俄式坦克维修较为简单,2017年伊拉克安全部隊向俄羅斯訂購了73+輛加强防护的T-90C,其采用5棱形焊接炮塔,因炮塔和车体较小,复合装甲覆盖率较高,全面換裝第九裝甲師旗下的第35裝甲旅。第35裝甲旅剩餘的M1A1移交同屬第九裝甲師的第34裝甲旅。
截至2018年,第九裝甲師麾下,由第九裝甲師第34重裝甲旅“沙漠雄獅”操作伊拉克剩餘的、共約80輛的M1A1,以增強首都及主要城市的裝甲防禦能力,投入巴格達首都防衛圈;第35旅則全部換裝為73輛T-90C;第36、37裝甲旅仍裝備約120輛T-72及輔助裝甲車輛。另有9輛原屬伊拉克安全部隊的M1A1被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獲取。
主要版本的規格
M1 | M1IP | M1A1 | M1A2 | M1A2 SEP | |
---|---|---|---|---|---|
生產期間 | 1979年–85年 | 1984年 | 1986年–92年 | 1992年–生產中 | 1999年–生產中 |
長度 | 9.77米 | ||||
闊度 | 3.66米 | ||||
高度 | 2.37米 | 2.44米 | |||
極速 | 72公里/小時 | 67公里/小時 | 72公里/小時 | ||
行動距離 | 498公里 | 465公里 | 391公里 | ||
戰鬥重量 | 55公噸 | 57公噸 | 61公噸 | 62公噸 | 63公噸 |
主要武器 | M68A1 105毫米口徑 52倍徑線膛炮 | M256A1 120毫米口徑 44倍徑 滑膛炮 | |||
乘員 | 5名(車長、炮手、裝填手、機槍手、駕駛員) |
各款車型及改進
- XM1-FSED:試製實驗模型。於1977-78年供研制試驗用的先導車輛(Pilot Vehicle),從PV-1至PV-11,共有11輛原型車。
- M1:第一生産型。於1979年在克萊斯勒車廠投產,第一批共110輛量型屬於低速初始生産(LRIP),為進行量產型的設計優化,這批初始量產型的每輛車都有少量修改,因為具有實驗性質,所以這批量產車仍是稱為XM1,到優化定型後,全部初始量產型都統一修改為M1量產型的標準。1985年後,M1型轉由收購克萊斯勒防衛部門的通用動力地面系統負責生產(3273輛在美國製造)。
- M1IP(性能提高):於1984年投產,應用部分正在發展的M1A1技術,包含升級和重新配置等較厚的正面裝甲和新的炮塔,新炮塔被稱爲「長」炮塔來代替舊的「短」炮塔,裝甲厚度約650毫米,水平厚度880毫米(894輛服役于美國)。
- M1A1:於1985年至1992年間生產。升級使用120毫米口徑滑膛炮,改裝為全車加壓式核生化防護系統及改良外部置物箱等(美國陸軍裝備4976輛,美國海軍陸戰隊配備755輛,221輛售予埃及,59輛M1A1SA出售到澳大利亞,包括由舊車升級到新規格)。
- M1A1HA(重裝甲型):添加第一代貧鈾裝甲組件。少數坦克升級第二代貧鈾裝甲組件,非官方編號為M1A1HA+。
- M1A1HC(重裝甲通用型):增加了新的第二代貧鈾裝甲組件,數字化發動機控制系統和其他小升級,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也在此次統一規格。
- M1A1D(數字化):爲M1A1HC數字電腦升級,跟上M1A2 SEP,生産的數量隻有2個營。
- M1A1AIM v.1(Abrams Integrated Management 艾布蘭綜合管理系統):升級軟體和增加前視紅外線(FLIR)改進的目標定位傳感器,一具坦克步兵電話,通訊設備,包括FBCB2和藍軍跟蹤,以幫助乘員戰場訊息感知,以及為車長的12.7毫米口徑機槍加裝熱成像儀。美軍車輛的升級合約由通用動力獲得。[13]
- M1A1AIM v.2/M1A1SA(形勢感知):升級軟體和第三代貧鈾裝甲組件。
- M1A1FEP(火力增強包):爲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坦克升級到 M1A2SEP V2 。
- M1A1KVT(斯諾維亞變型坦克):模仿俄制坦克作外觀修改及加裝訓練設備的M1A1,作為國家訓練中心的假想敵用車。
- M1A1M:為伊拉克軍提供的版本,沒有貧鈾裝甲。
- M1A1SA(特殊裝甲):爲摩洛哥皇家陸軍訂制。
- M1A2(基本):於1992年投產(美軍的新造車共77輛,另有600輛是從狀況較好的M1升級而成。其餘新造車包括售予沙特阿拉伯的315輛,售予科威特的218輛)。配備車長獨立熱像儀,快速連續瞄準兩個目标,而不需要經過每一個瞄準程序,預設配備第二代貧鈾裝甲。
- M1A2SEP:(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系統提升包」,第二代貧鈾裝甲組件升級石墨塗層(240輛重新制造,500輛是舊車升級,升級的車輛包括來自早期的M1和M1IP,以及400輛M1A1HA)。
- M1A2C:原SEP V2(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Version 2),「系統提升包二型」更名而成。改裝這批戰車所使用的電腦與美國陸軍未來戰鬥系統(FCS, Future Combat System)基本相同[14]。
- M1A2D:原SEP V3(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Version 3),「系統提升包三型」更名而成。全新的雷射測距機、車長/射手操作介面、彩色攝影機、整合式車載網路、全新滑環(以傳輸更多電力以及資料)、先進橫風感測器、彈藥資料鏈結、雷射警告接收器以及全新的多功能120毫米炮彈。
- M1A2X:預計提供中華民國款式[15],車型延伸自M1A2D(原SEP V3)[16]。目前美國國會尚未對此消息進行確認。
- M1A3:第三代改良型。項目包括換裝新型55倍徑主炮,加裝自動裝彈機,更換同軸機槍為12.7毫米口徑,更新燃氣渦輪發動機及引擎數位控制系統,換裝液壓懸吊系統,使用新型承載輪和橡膠履帶,以新型裝甲強化防護力又降低車重,增設主動防護系統,強化電磁脈衝防護,更新電子設備,及電子線路更新為光纖網絡。
強化套件
M1A1及M1A2都能加裝巷戰套件。
- TUSK I(Tank Urban Survival Kit I)城市巷戰套件一型:兩側加裝M19 ARAT-I (Abrams Reactive Armor Tiles 1)反应装甲塊,車頂機槍周圍加裝防盾,車底加裝V型防地雷/IED裝甲板以增強防地雷能力,炮塔頂部供車長及裝填手使用的機槍都加裝夜視鏡。車外右後方加裝步/戰協同電話(Tank Infantry Phone,TIP),並在主炮炮盾上加裝反狙擊手用的M2重機槍以強化巷戰火力; 車內人員安全措施也有加強。
- TUSK II(Tank Urban Survival Kit II)城市巷戰套件二型:在TUSK I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防護能力,如大幅強化兩側機槍周圍的防盾,在車體兩側的M19 ARAT-I裝甲塊和炮塔兩側再增加M32 ARAT-II (Abrams Reactive Armor Tiles 2)瓦片型反应装甲,並在車尾加裝攝影機與熱影像儀強化以強化對後方監視能力。
技術測試平台
- CATTB(先進技術部件測試平台):以M1為基礎的新技術驗證車,配備一門140毫米口徑滑膛炮,在炮塔加裝自動裝彈機,強化裝甲防護,換裝新型引擎和其他升級。試驗於1987年至1988年間進行,仍沒有公開亮相。
- M1TTB(坦克試驗台):採用無人炮塔,3名機組成員位於受重裝甲保護的車體前部,主武器是一門備有自動裝彈機的120毫米口徑滑膛炮。用於新一代坦克的研發,仍沒有公開亮相。
衍生車型
- M1灰熊戰鬥機動車輛(CMV)[17]
- M1黑豹II遙控掃雷車[18]
- M104狼獾重型突擊橋[19]
- M1黑豹II掃雷刀片滾輾系統[20]
- M1突擊開道車:爲美國海軍陸戰隊突擊用車。基于M1A1底盤,突擊開道車有多種系統安裝,如全寬掃雷器,兩個線性拆遷機和車道标記系統。反應裝甲增強對RPG彈頭附加保護。炮塔已被替換爲一個新的較小炮塔,兩具MICLIC發射器在後。設有一個遙控武器站,配備12.7毫米機槍及一組主動防禦榴彈發射器安裝在上層前緣提供保護,能擊落來襲炮彈。
- M1裝甲回收車:以M1車體開發的支援車輛,預計取代M88A2裝甲回收車,因預算刪減而取消。
其他相關產品
XM2001自走炮:參照M1A2的底盤開發而成,使用LV100-5燃氣渦輪發動機,裝備155毫米口徑56倍徑的榴彈炮,並可發射M982A1精確炮彈,預計取代M109A7自走炮,因預算刪減而取消。
使用國
美國-接收8,725輛各型M1,但冷戰結束後有約四千輛轉為庫存,1990年代裁軍後配備105毫米旋膛炮的M1已經除役,美軍最後一輛新造的M1A2於1990年代中期出廠,之後都是以舊車翻新為新版本,現役部署的M1仍在持續升級。
澳大利亚-59輛M1A1,於2006年訂購,全部都是翻新自美軍庫存的二手車[21],計劃增購至90輛。
埃及-1,005輛M1A1,部分在埃及組裝[22]。
科威特-218輛M1A2S,沒有貧鈾裝甲夾層[23]。
沙烏地阿拉伯-373輛M1A2,已陸續升級為沙特阿拉伯規格的M1A2S,另外加訂69輛M1A2S[24]。
伊拉克-140輛M1A1M,沒有貧鈾裝甲夾層,少部分曾被伊斯蘭國虜獲,但已被伊拉克政府軍或美軍奪回或摧毀。
摩洛哥-222輛M1A1SA,翻新自美軍庫存的二手車。
潛在使用國
希臘[25][26][27],獲美國提供400輛庫存的M1A1,希臘只需支付翻修及運輸的費用,希臘計劃採購首批共90輛。希腊实际最终选择购买了183辆德制豹2A4,并于2006至2009年(2010年欧洲5国金融危机前)购买和授权组装了170辆豹2A6。
秘魯[28]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陸軍於2000年代初期、小布希執政時曾向美方提案,採購四個營近200輛新造的M1A2 SEP未果。
2015年,奧巴馬執政時期提出「銳捷專案」,據該專案所提,將採購約120輛性能提升的M1A1,換裝2個裝甲旅以增強首都及主要城市之裝甲防禦能力[29][30]。未來將視國防預算的分配,再決定是否籌獲另外的80輛M1A1戰車換裝,以達到換裝4個裝甲營,共200輛性能提升版的M1A1戰車。考量後勤補給問題,中華民國國防部終止該專案[31]。
随后改以M60A3性能提升案替代,但因成本過高而放棄。原委託中山科學研究院進行M-60A3性能提升案,則由於單價比採購M1A2戰車貴,全案已停止[32]。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國防部重啟「新一代戰車」籌建計畫,就出售二手M1A1戰車議題與美方進行洽談[33],2018年4月中,川普政府在國防部與參謀本部的支持下,傾向同意陸軍建案採購兩個營、共108輛的美軍封存M1A2戰車,且軍備商已“備妥換裝包件”。
台灣氣候不如中東會有沙塵暴,燃氣渦輪發動機因沙塵而損壞的機會很低,中東國家在沙漠使用的M1A2也在“正常”使用,而且燃氣渦輪發動機具有多種燃料的適應性,在戰時燃油進口遭受破壞的台灣,燃氣渦輪發動機比起燃料單一的柴油發動機更能因應情況更換燃料、減低後勤負擔。但由於AGT1500發動機已經停產,如只為台灣的訂單重啟生產線,單價將會極為昂貴,新的LV100-5發動機換裝計劃又因預算刪減而遙遙無期。台灣洽詢時曾考慮換裝柴油發動機,通用動力也曾經在M1A1測試以柴油發動機為動力的「歐洲動力包件」,但發動機是由德國MTU提供,需要解決輸出許可問題,或需尋求同級的美製產品代替。雷神公司曾提出TUSK、SEP、Quick Kill的包件系統,並更換液壓懸吊及減重裝甲,以增加戰車在台灣地形上的機動能力。國防部長嚴德發於2018年4月30日在立法院答詢證實,國防部正在評估採購M1A2戰車[34]。2018年7月初,國防部正式定案,向美方提出採購108輛M1A2的計劃,用於取代老式的CM-11坦克和M60A3 TTS[35][36]。2018年8月「10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編列完成,國防部證實,2019年預算案中已編列對美採購108輛M1A2戰車「銳捷專案」預算[37]。據了解,國防部編列採購預算通常是根據美方提供的粗估價( Rough Order of Magnitude 或 ROM Cost),但軍方要求將戰車燃氣渦輪主機改成柴油機,由於全世界將只有台方這108輛戰車採用柴油機,還要給付研發測試經費,恐將大幅增加採購成本,軍方將放棄原計劃,採用燃氣渦輪主機。[38]。
2019年戰車的型號已確定為M1A2X[39]。
參見
MBT-70主力戰車:美國和西德合作研發的戰車,計劃取消後,美國以M1主力戰車繼承。
豹2戰車:西德退出MBT-70計劃後自行開發的主力戰車。
挑戰者1式戰車:英國在同時期開發的主力坦克,曾經與M1系列參與波斯灣戰爭。
參考文獻
^ Walter J. Boyne. Encyclopedia Of Modern US Weapons (P.226). NEW YORK: BERKLEY BOOKS. 1995年. ISBN 0-425-16437-3.
^ Hogg (2000), Greenhill Armoured Fighting Vehicle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Books
^ Hogg & Weeks (1980),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Vehicles, London: Hamlyn Publishing Group, 1980
^ Diaz, R. Gary. "Intervehicular Information System (IVIS): The Basis for a Tact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AE Paper Number: 940982, General Dynamics, 1 March 1994.
^ M1A2 SEP坦克
^ Conroy, Jason & Martz, Ron. Heavy Metal: A Tank Company's Battle To Baghdad. Potomac Books, 2005, p. 158.
^ http://www.usatoday.com/news/world/iraq/2005-03-29-abrams-tank-a_x.htm
^ 防務新觀察-中東亂局升級
^ Richard Sisk. The 'Beast of Hit,' Abrams Tank Plays Role in Iraqi Fight against ISIS. Military.com. 2016年4月13日 (英语).
^ The Beast’ Takes on IS in Iraqi City of Hit. 美國之音. 2016年4月13日 (英语).
^ An Iraqi tank, dubbed 'The Beast,' is on a battlefield tear. 美聯社. 2016年4月13日 (英语).
^ 伊斯蘭國的惡夢 伊拉克政府軍的M1A1戰車. 中時電子報. 2016年6月13日 (中文).
^ fas.org-M1
^ 新型艾布蘭戰車 更名M1A2C/D
^ 軍方證實 美料將同意售我M1A2X戰車
^ M1A2會比F-16V還早到手? 新型戰車性能比M60A3強不只一倍,還是美國外銷中最新的版本【影音】2019-03-19
^ globalsecurity.org-Grizzly
^ globalsecurity.org-Panther II
^ globalsecurity.org-M104 Wolverine
^ militarytimes.com-Assault Breacher Vehicle
^ Australian National Audit Office report on the DMO project Land 907. Australian National Audit Office. [200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 M1A1 / M1A2 Abrams Main Battle Tank. Army Technology. [2010-06-30].
^ M1 Abra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litarium.net (Polish to English translation)
^ The 2006 Saudi Shopping Spree: $2.9B to Upgrade M1 Abrams Tank Fleet. DefenseIndustryDaily.com. 4 January 2011 [28 July 2011].
^ 存档副本 Ζητήστε μας ό,τι σας χρειάζεται. Kathimerini. n.d. [9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希腊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 Agence France-Presse "Greece Considers Free Tank Offer". Defense News, 7 December 2011.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 Πέντε C 130 και 100 άρματα μάχης Abrams "έρχονται" από ΗΠΑ. onalert.gr. [1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November 2014).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 Peru; Future main battle tank projects lags on despite criticis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8 September 2013.. Dmilt.com, 2 September 2013.
^ 強化裝甲戰力 陸軍將購買美二手M1A1戰車
^ 對美軍購M1A1戰車 2020年前返台防衛首都
^ 陸軍採購二手M1A1戰車的計劃,因這個原因胎死腹中
^ 陸軍採購M1A2戰車案 可望復活 聯合新聞網,2018-04-24 14:17
^ 國防部證實正與美洽談採購M1A2戰車 聯合新聞網,2016/11/14(瀏覽日期2017/2/5)
^ 【更新】嚴德發證實:將採購M1A2戰車 年底向美國提出需求 蘋果日報,2018/04/30 16:55
^ http://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80709000420-260118
^ https://defence-blog.com/army/taiwan-looking-acquire-m1a2-abrams-main-battle-tanks.html
^ 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312545
^ 美已就M1A2戰車報價給台灣 台放棄改柴油引擎
^ 美料售台 3200億戰車戰機 108輛M1A2可望為最新型 F-16V亦為採購目標
外部連結
- M1主戰坦克及改進型M1A1 M1A2
(英文)-globalsecurity.org-M1艾布蘭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M1艾布蘭主力戰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