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京韵大鼓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市曲艺团
分类
曲艺
序号
741
编号项目
V-48
登录
2008年

京韵大鼓是中国曲艺曲种之一,起源于河北省沧州、河间地区,形成于京津两地。之后,刘宝全在演奏京韵大鼓时以北京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创制新腔,故称京韵大鼓。[1]




目录





  • 1 简介


  • 2 代表艺人


  • 3 代表曲目


  • 4 参考文献




简介


京韵大鼓是清朝末年由河北省沧州、河间地区流行的木板大鼓经改革后而来。流行于河北省及中国东北、华东地区。木板大鼓因演唱者多带保定、沧州口音,故又名怯大鼓。主要说唱中篇、长篇大书,兼唱短段。木板大鼓的唱腔是板腔体,伴奏乐器仅有鼓和板,传入北京后,伴奏增加了三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后,正式统一定名为“京韵大鼓”。[2]


怯大鼓的代表人物是刘宝全。刘宝全对怯大鼓进行革新,以京韵京白演唱短段曲目,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借鉴京剧“刀枪架”式及唱腔,用三弦伴奏结合唱腔。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分别形成了刘派、白派、张派这三大流派。后来又出现了“少白派”(白凤鸣)、“骆派”(骆玉笙)。[2]


京韵大鼓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每篇唱词约140-150句。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每个唱段大多一韵到底。基本唱腔有慢板、紧慢板。京韵大鼓唱说兼顾。表演为一人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又出现双唱形式),自击鼓板;主要伴奏为三人分别操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加上低胡。传统曲目有《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大西厢》、《闹江州》、《祭晴雯》、《黛玉悲秋》及写景小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2]


1950年代初,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等先后在京韵大鼓改革及培养新人方面作出贡献。[2]



代表艺人


  • 刘宝全

  • 张小轩

  • 白云鹏

  • 白凤鸣

  • 金德贵

  • 胡金堂

  • 骆玉笙


代表曲目


《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



参考文献




  1. ^ 京韵大鼓,巴中旅游网,2009-01-22


  2. ^ 2.02.12.22.3 京韵大鼓,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2-11-13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用户:Ww71338ww/绘画

自由群

卑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