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琴
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本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瑣碎資料的部分。 (2012年7月23日)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分類 | 撥弦樂器 |
---|---|
音域 | |
(現代踏板豎琴) | |
相關樂器 | |
里拉琴、箜篌 | |
著名演奏家 | |
kjlin | |
相關條目 | |
jhk8h |
豎琴,是一種大型撥弦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的重要樂器之一。豎琴可作獨奏、重奏和合奏,屬多功能的複音樂器。其流傳地區甚廣,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區亦有出現豎琴類的樂器。豎琴在古埃及稱為貝尼琴,古希臘和古羅馬稱為里拉琴,中國又有一種稱之為箜篌的豎琴。
目录
1 歷史
1.1 其他用途
2 構造
3 音色、奏法
4 參考來源
5 外部連結
歷史
豎琴在各個古文明地區均有所發現,其來源已很難追究,但普遍認為其靈感從弓演變而來。最早的紀錄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蘇美人聚居的烏爾城,現代考古學家從葬坑和皇家陵墓中挖掘出一些古代豎琴。
古埃及將豎琴視之為神聖的樂器,用於宗教儀式。後來此古老樂器傳入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區。《聖經》亦有記載大衛王彈奏豎琴。而歐洲,豎琴最早出現在愛爾蘭。無論如何,豎琴在大約一千年前已有相當程度的流行。
中世紀時,遊吟詩人已使用稱為巴地克的豎琴,使其風行整個歐洲。不過直到17世紀的歐洲,豎琴仍未發展完全。1720年,德國的霍布如克(Jacob Hochbrucker)設計了裝置了五個踏板的豎琴,以踏板控制弦鉤。1810年,法國鋼琴製造家艾拉爾德(Sébastien Érard)發明了現代化的踏板豎琴。其後在1897年,另一法國人亦發明半音豎琴。豎琴在法國得以被推廣,更成為管弦樂的撥弦樂器之一。在豎琴音樂大賽方面,法國是第一個舉辦豎琴音樂大賽的國家,而第一個舉辦世界音樂豎琴大賽的國家是以色列。
其他用途
豎琴在愛爾蘭地區在17世紀開始被用於政治之上,主要用於識別愛爾蘭地區。在1922年愛爾蘭獨立後,被用於國家的紋章以及愛爾蘭總統的印章。
構造
豎琴形狀大致呈三角框形弓狀,早期豎琴只有按自然音階排列方式的少數弦。其後,弦數增加,亦設共鳴箱,外形線條變得華麗優美。豎琴的弦一端與琴體(共鳴箱)以一定角度立交連接。現其種類大致可分為:
- 拉丁式:最原始豎琴,無法轉變調性。
- 愛爾蘭式:種類款式最多,可用手改變調性。
- 踏板式:47條不同長度的弦由橫樑拉到共鳴板,使用腳改變調性。
音色、奏法
豎琴演奏要雙手並用,但不用小指。豎琴的音色與鋼琴相似,不過比較輕柔飄逸。豎琴有幾種特殊的奏法,分別是:
泛音:使音色清澈透明,比原音高八度
滑音:使音色發揮獨特的和聲效果
濁音:使音色鏗鏘有力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豎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