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比爾港海戰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凱比爾港海戰

二次大戰地中海戰役的一部分

Croiseur de bataille Strasbourg 03-07-1940.jpg
被攻击的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






日期
1940年7月3日
地点
北部非洲法属阿尔及利亚米尔斯克比尔港
35°43′10″N 0°41′20″W / 35.71944°N 0.68889°W / 35.71944; -0.68889坐标:35°43′10″N 0°41′20″W / 35.71944°N 0.68889°W / 35.71944; -0.68889
结果

英國勝利


  • 凱比爾港法軍艦隊被擊潰
参战方

英国 英國

法国 維琪法國
指挥官和领导者

英国 James Somerville
英国 Dudley Pound

法国 Marcel-Bruno Gensoul
法国 弗朗索瓦·達爾朗
兵力

1艘航空母舰
2艘战列舰
1艘战列巡洋舰
2艘轻巡洋舰
11艘驱逐舰

4艘战列舰
5艘驱逐舰
1艘水上飞机母舰
伤亡与损失

6架航空器损毁
2人阵亡

1艘战列舰沉没
2艘战列舰受损
3艘驱逐舰受损
1艘驱逐舰搁浅
1艘拖船被毁[1]
1,297人阵亡
350人负伤[2]

凱比爾港海戰(又称米尔斯克比尔之战突袭米尔斯克比尔),是二次大戰弩炮行动(Operation Catapult)的一部分。1940年7月3日,英国海军攻擊法国海军在法屬阿尔及利亚凱比爾港(Mers-el-Kébir)基地內的戰艦。这次袭击导致1297名法国军人死亡,一艘战舰沉没,五艘其他船只严重受损。



簡介


二次大戰中,納粹德國攻擊法國,法國總理雷諾下臺後,由貝當元帥於維奇組成政府與德軍談判,是為維奇法國。1940年6月22日,德國與維奇法國簽署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定。


英國首相邱吉爾視貝當為希特勒的傀儡;並了解到維奇法國控制的海軍,擁有七艘布列塔尼級戰艦、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及黎塞留级战列舰;在歐洲實力僅次英國皇家海軍而已。邱吉爾深懼法國海軍會向納粹德國投降,或將船艦借予德國或意大利。萬一如此,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將無優勢。縱使法國海軍指揮官弗朗索瓦·達爾朗上將曾親向邱吉爾保證,法國軍艦不會落入納粹手中;但邱吉爾心中,敦刻爾克大撤退歷歷在目;而維奇法國與德國單獨停火,違反英法盟約,更感芒刺在背。


邱吉爾下了決心,不願意坐視法國海軍存在,必須將其消滅,即使侵犯法國主權亦在所不惜,遂計劃弩炮行动:將停泊在歐洲、地中海及西非之法國海軍戰艦,或登船接收,甚至是直接擊沈。其中北非法屬阿尔及利亚凱比爾港基地內,當時泊有法國海軍戰列艦四艘,驅逐艦六艘,水上飛機母艦一艘,實力最強。英國海軍乃從直布羅陀派出艦隊,計有戰列艦兩艘、戰鬥巡洋艦一艘、艦空母艦一艘、巡洋艦兩艘及驅逐艦十一艘,由James Somerville指揮。1940年7月3日,英艦隊抵達凱比爾港外,旋即封鎖海港出口,並向凱比爾港內法國海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國海軍選擇:





英軍原希望能以談判解決。但凱比爾港法國海軍艦隊指揮官 Marcel-Bruno Gensoul 不為所動,採取拖延並向法國海軍總部求援。邱吉爾得悉後,要求英國艦隊完成任務。英軍唯有向法艦開火。法軍艦隊雖然有噸位上優勢,但各艦皆在港中下錨縛定,亦非在作戰狀態,成為英軍鏢靶。英軍於17:54開火,十五分鐘後一次齊射擊中布列塔尼號戰艦,引發艦上火藥庫爆炸,全體船員977人陣亡。英軍攻擊持續至夜間,其他三艘戰列艦,敦刻尔克號及普罗旺斯號亦受大創。唯有史特拉斯堡號,趁英軍短暫停火時間逃出港口,駛回土倫。


事後英法關係進入低點。法軍一度下令攻擊地中海英軍,唯命令迅即被維奇法國政府取消。法軍亦曾派飛機轟炸英國的直布羅陀報復,造成英國輕微損失。維奇法國於攻擊後五日,與英國斷絕外交關係,法國國內恐英情緒亦稍有增加。雖然英國與維奇法國關係受損,卻在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眼中聲望大增。事實上,當維奇法國向德國屈服,意大利加入軸心國後,英國在歐洲已無重要盟友。各國對英國會否繼續對抗德國,甚為懷疑。是此行動反映英國將不惜代價,持續對抗納粹的決心。美國總統小羅斯福在兩個月後的9月,不顧美國國會壓力,通過驅逐艦換取基地使用權,變相援助英國。



相关条目


  • 达喀尔战役


参考文献




  1. ^ Playfair. The Mediterranean & Middle East, Volume I: The Early Successes against Italy (to May 1941) p. 137


  2. ^ O'Hara, p. 19.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倭马亚王朝

Gabbro

托萊多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