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
序 | 书名 | 作者 | 今本 卷數 |
---|---|---|---|
01 | 史记 | [西汉]司馬遷 | 130 |
02 | 汉书 | [东汉]班固 | 100 |
03 | 后汉书 | [刘宋]范曄 | 120 |
04 | 三國志 | [西晋]陈寿 | 065 |
05 | 晋书 | [唐]房玄龄 等 | 130 |
06 | 宋书 | [梁]沈約 | 100 |
07 | 南齐书 | [梁]蕭子顯 | 059 |
08 | 梁书 | [唐]姚思廉 | 056 |
09 | 陈书 | 036 | |
10 | 魏书 | [北齐]魏收 | 114 |
11 | 北齐书 | [唐]李百藥 | 050 |
12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 等 | 050 |
13 | 隋书 | [唐]魏徵 等 | 085 |
14 | 南史 | [唐]李延壽 | 080 |
15 | 北史 | 100 | |
16 | 旧唐书 | [后晋]劉昫 等 | 200 |
17 | 新唐書 | [北宋]欧阳修 等 | 225 |
18 | 旧五代史 | [北宋]薛居正 等 | 150 |
19 | 新五代史 | [北宋]欧阳修 | 074 |
20 | 宋史 | [元]脱脱 等 | 496 |
21 | 辽史 | 116 | |
22 | 金史 | 135 | |
23 | 元史 | [明]宋濂 等 | 210 |
24 | 明史 | [清]张廷玉 等 | 332 |
相關 | 東觀漢記 | [東漢]劉珍 等 | 022 |
相關 | 新元史 | [民國]柯劭忞 | 257 |
相關 | 清史稿 | [民國]赵尔巽 等 | 529 |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1],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2],《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目录
1 過程
2 目錄
2.1 本紀
2.2 志
2.3 列傳
3 參見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連結
過程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3]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4],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5]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6]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7]。《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8]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目錄
本紀
- 本紀第一 高祖
- 本紀第二 太宗上
- 本紀第三 太宗下
- 本紀第四 高宗上
- 本紀第五 高宗下
-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 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 本紀第八 玄宗上
- 本紀第九 玄宗下
- 本紀第十 肅宗
- 本紀第十一 代宗
-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 本紀第十六 穆宗
-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志
- 志第一 礼儀一
- 志第二 礼儀二
- 志第三 礼儀三
- 志第四 礼儀四
- 志第五 礼儀五
- 志第六 礼儀六
- 志第七 礼儀七
- 志第八 音乐一
- 志第九 音乐二
- 志第十 音乐三
- 志第十一 音乐四
- 志第十二 曆一
- 志第十三 曆二
- 志第十四 曆三
- 志第十五 天文上
- 志第十六 天文下
- 志第十七 五行
- 志第十八 地理一
- 志第十九 地理二
- 志第二十 地理三
-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 志第二十五 輿服
- 志第二十六 经籍上
-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下
-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 志第三十 刑法
列傳
- 列傳第一 后妃上 -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贤妃徐氏・高宗废后王氏・良娣萧氏・中宗和思皇后赵氏・中宗韦庶人・上官昭容・睿宗肃明皇后刘氏・睿宗昭成皇后窦氏・玄宗废后王氏・玄宗贞顺皇后武氏・玄宗杨贵妃
- 列傳第二 后妃下 -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肃宗张皇后・肃宗韦妃・肃宗章敬皇后吴氏・代宗崔妃・代宗睿真皇后沈氏・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德宗昭德皇后王氏・德宗韦妃・顺宗庄宪皇后王氏・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宪宗孝明皇后郑氏・女学士尚宫宋氏・穆宗恭僖皇后王氏・敬宗郭贵妃・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穆宗宣懿皇后韦氏・武宗王贤妃・宣宗元昭皇后晁氏・懿宗惠安皇后王氏・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 列傳第三 - 李密
- 列傳第四 - 王世充・竇建德
- 列傳第五 - 薛举・李軌・劉武周
- 列傳第六 - 蕭銑・杜伏威・輔公祏・沈法興 ・李子通・羅藝・梁師都
- 列傳第七 - 裴寂・劉文静
- 列傳第八 - 唐俭・長孫順德・劉弘基・殷嶠・劉政会・柴紹・武士彠
- 列傳第九 - 屈突通・任瓌・丘和・許紹・李襲志・姜謩
- 列傳第十 宗室 - 永安王孝基・淮安王神通・襄邑王神符・長平王叔良・襄武王琛・河間王孝恭・廬江王瑗・淮陽王道玄・江夏王道宗・隴西王博乂
- 列傳第十一 - 温大雅・陳叔達・竇威・竇惲・竇軌・竇抗
- 列傳第十二 - 李綱・鄭善果・楊恭仁・皇甫無逸・李大亮
- 列傳第十三 - 封倫・蕭瑀・裴矩・宇文士及
-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 隐太子建成・衛王玄霸・巢王元吉・楚王智雲・荊王元景・漢王元昌・酆王元亨・周王元方・徐王元礼・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霍王元軌・虢王鳳・道王元慶・鄧王元裕・舒王元名・魯王灵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曉・滕王元嬰
- 列傳第十五 - 高士廉・長孫無忌
- 列傳第十六 - 房玄龄・杜如晦
- 列傳第十七 - 李靖・李勣
- 列傳第十八 - 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節・段志玄・張公謹
- 列傳第十九 - 侯君集・張亮・薛万徹・薛万均
- 列傳第二十 - 王珪・戴冑・岑文本・杜正倫
- 列傳第二十一 - 魏徵
- 列傳第二十二 - 虞世南・李百药・褚亮
- 列傳第二十三 - 薛收・姚思廉・颜師古・令狐德棻・孔穎達
- 列傳第二十四 - 劉洎・馬周・崔仁師
- 列傳第二十五 - 蘇世長・韋雲起・孫伏伽・張玄素
-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 恒山王承乾・楚王宽・吴王恪・濮王泰・庶人祐・蜀王愔・蒋王惲・越王貞・紀王慎・江王囂・代王簡・趙王福・曹王明
- 列傳第二十七 - 韋挺・楊纂・劉德威・閻立德・柳亨・崔義玄
- 列傳第二十八 - 于志寧・高季輔・張行成
- 列傳第二十九 - 祖孝孫・傅仁均・傅奕・李淳風・呂才
- 列傳第三十 - 褚遂良・韓瑗・来济・上官儀
- 列傳第三十一 - 崔敦礼・盧承慶・劉祥道・李敬玄・李義琰・孫處約・樂彦瑋・趙仁本
- 列傳第三十二 - 許敬宗・李義府
- 列傳第三十三 - 郭孝恪・張俭・蘇定方・薛仁貴・程務挺・張士貴・趙道興
- 列傳第三十四 - 劉仁軌・郝处俊・裴行俭
- 列傳第三十五 - 唐臨・張文瓘・徐有功
-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 燕王忠・原王孝・泽王上金・許王素節・孝敬皇帝弘・章怀太子賢・懿德太子重潤・庶人重福・節愍太子重俊・殤帝重茂
- 列傳第三十七 - 裴炎・劉禕之・魏玄同・李昭德
- 列傳第三十八 - 韋思謙・陸元方・蘇瓌
- 列傳第三十九 - 狄仁傑・王方慶・姚璹
- 列傳第四十 - 王及善・杜景俭・朱敬則・楊再思・李怀远・豆盧欽望
- 列傳第四十一 - 桓彦範・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
- 列傳第四十二 - 魏元忠・韋安石・蕭至忠
- 列傳第四十三 - 婁師德・王孝傑・唐休璟・張仁愿・薛訥・王晙
- 列傳第四十四 - 蘇味道・李嶠・崔融・盧藏用・徐彦伯
- 列傳第四十五 睿宗諸子 - 讓皇帝憲・惠庄太子撝・惠文太子範・惠宣太子業・隋王隆悌
- 列傳第四十六 - 姚崇・宋璟
- 列傳第四十七 - 劉幽求・鍾紹京・郭元振・張說
- 列傳第四十八 - 魏知古・卢怀慎・源乾曜・李元紘・杜暹・韓休・裴耀卿
- 列傳第四十九 - 崔日用・張嘉貞・蕭嵩・張九龄・李適之・严挺之
- 列傳第五十 - 尹思貞・李傑・解琬・畢構・蘇珦・鄭惟忠・王志愔・卢从愿・李朝隐・裴漼・王丘
- 列傳第五十一 - 李乂・薛登・韋湊・韓思復・張廷珪・王求礼・辛替否
- 列傳第五十二 - 马怀素・劉子玄・徐堅・元行沖・吴兢・韋述
- 列傳第五十三 - 郭虔瓘・郭知運・王君㚟・張守珪・牛仙客・王忠嗣
- 列傳第五十四 -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 列傳第五十五 - 宇文融・韋堅・楊慎矜・王鉷
- 列傳第五十六 - 李林甫・楊国忠・張暐・王琚・王毛仲
-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 靖德太子琮・庶人瑛・棣王琰・庶人瑤・靖恭太子琬・庶人琚・夏悼王一・儀王璲・潁王璬・怀哀王敏・永王璘・寿王瑁・延王玢・盛王琦・济王環・信王瑝・義王玼・陳王珪・丰王珙・恆王瑱・涼王璿・汴哀王璥
- 列傳第五十八 - 韋見素・崔圆・崔渙・杜鴻漸
- 列傳第五十九 - 馮盎・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多祚・李嗣業・白孝德
- 列傳第六十 - 李光弼・王思礼・鄧景山・辛雲京
- 列傳第六十一 - 崔光遠・房琯・張鎬・高適・暢璀
- 列傳第六十二 - 李暠・李麟・李国貞・李峘・李巨
- 列傳第六十三 - 苗晋卿・裴冕・裴遵慶
- 列傳第六十四 - 魯炅・裴茙・来瑱・周智光
- 列傳第六十五 - 崔器・趙国珍・崔瓘・敬括・韋元甫・魏少遊・衛伯玉・李承
- 列傳第六十六 肅宗代宗諸子 - 越王係・承天皇帝倓・衛王佖・彭王僅・兗王僩・涇王侹・鄆王荣・襄王僙・杞王倕・召王偲・恭懿太子佋・定王侗・淮陽王僖・昭靖太子邈・均王遐・睦王述・丹王逾・恩王連・韓王迥・簡王遘・益王迺・隋王迅・荊王選・蜀王遡・忻王造・韶王暹・嘉王運・端王遇・循王遹・恭王通・原王逵・雅王逸
- 列傳第六十七 - 严武・郭英乂・崔寧・严震・严砺
- 列傳第六十八 - 元載・王縉・楊炎・黎幹・庾準
- 列傳第六十九 - 楊綰・崔祐甫・常袞
- 列傳第七十 - 郭子儀
- 列傳第七十一 - 僕固怀恩・梁崇義・李怀光
- 列傳第七十二 - 張献誠・路嗣恭・曲環・崔漢衡・楊朝晟・樊澤・李叔明・裴胄
- 列傳第七十三 - 劉晏・第五琦・班宏・王紹・李巽
- 列傳第七十四 - 薛嵩・令狐彰・田神功・侯希逸・李正己
- 列傳第七十五 - 張鎰・劉從一・蕭復・柳渾
- 列傳第七十六 - 李揆・李涵・陳少遊・卢鸑・裴諝
- 列傳第七十七 - 姚令言・張光晟・源休・喬琳・張涉・蒋鎮・洪经纶・彭偃
- 列傳第七十八 - 段秀实・颜真卿
- 列傳第七十九 - 韓滉・張延賞
- 列傳第八十 - 王玙・李泌・崔造・关播
- 列傳第八十一 - 李勉・李皋
- 列傳第八十二 - 李抱玉・李抱真・王虔休・盧從史・李芃・李澄
- 列傳第八十三 - 李晟
- 列傳第八十四 - 馬燧・渾瑊
- 列傳第八十五 - 卢杞・白志貞・裴延龄・韋渠牟・李齐運・李实・韋執誼・王叔文・程异・皇甫鎛
- 列傳第八十六 - 竇参・齐映・劉滋・盧邁・崔损・齐抗
- 列傳第八十七 - 徐浩・趙涓・劉太真・李紓・邵说・于邵・崔元翰・于公異・呂渭・鄭雲逵・李益・李賀
- 列傳第八十八 - 趙憬・韋倫・賈耽・姜公輔
- 列傳第八十九 - 陸贄
- 列傳第九十 - 韋皐・張建封・盧群
- 列傳第九十一 - 田承嗣・田弘正・張孝忠
- 列傳第九十二 - 李宝臣・王武俊・王廷湊
- 列傳第九十三 - 李怀仙・朱滔・劉怦・程日華・李全略
- 列傳第九十四 - 尚可孤・李观・戴休颜・陽惠元・李元諒・韓遊瑰・賈隱林・杜希全・尉遲勝・邢君牙・楊朝晟・張敬則
- 列傳第九十五 - 劉玄佐・董晋・陸長源・劉全諒・李忠臣・李希烈・吴少誠
- 列傳第九十六 - 薛播・鮑防・李自良・李说・严綬・蕭昕・杜亞・王緯・李若初・于頎・盧徵・楊憑・鄭元・杜兼・裴玢・薛伾
- 列傳第九十七 - 杜黄裳・高郢・杜佑
- 列傳第九十八 - 裴垍・李吉甫・李藩・权德輿
- 列傳第九十九 - 于休烈・令狐峘・归崇敬・奚陟・張薦・蒋乂・柳登・沈傳師
- 列傳第一百 德宗順宗諸子 - 舒王誼・通王諶・虔王諒・肅王詳・文敬太子謜・資王謙・代王諲・昭王誡・欽王諤・珍王諴・郯王经等
- 列傳第一百一 - 高崇文・伊慎・朱忠亮・劉昌裔・范希朝・王鍔・閻巨源・孟元陽・趙昌
- 列傳第一百二 - 馬璘・郝廷玉・王栖曜・劉昌・李景略・張万福・高固・郝玼・段佐・史敬奉
- 列傳第一百三 - 姚南仲・劉迺・袁高・段平仲・薛存誠・盧坦
- 列傳第一百四 - 孔巢父・許孟容・呂元膺・劉栖楚・張宿・熊望・柏耆
- 列傳第一百五 - 穆寧・崔邠・竇群・李遜・薛戎
- 列傳第一百六 - 于頔・韓弘・王智興
- 列傳第一百七 - 王翃・郗士美・李鄘・辛祕・馬总・韋弘景・王彦威
- 列傳第一百八 - 武元衡・鄭余慶・韋貫之
- 列傳第一百九 - 衛次公・鄭絪・韦处厚・崔群・路隨
- 列傳第一百十 - 韓愈・張籍・孟郊・唐衢・李翱・宇文籍・劉禹錫・柳宗元・韋辞
- 列傳第一百十一 - 李光進・烏重胤・王沛・李珙・李祐・董重質・楊元卿・劉悟・劉沔・石雄
- 列傳第一百十二 - 潘孟陽・李翛・王遂・曹華・韋綬・鄭权・盧士玫・韓全義・高霞寓・高瑀・崔戎・陸亙・張正甫
- 列傳第一百十三 - 孟簡・胡証・崔元略・杜元穎・崔弘礼・李虞仲・王質・盧簡辞
- 列傳第一百十四 - 王播・李絳・楊於陵
- 列傳第一百十五 - 韋夏卿・王正雅・柳公綽・崔玄亮・温造・郭承嘏・殷侑・徐晦
- 列傳第一百十六 - 元稹・白居易
- 列傳第一百十七 - 趙宗儒・竇易直・李逢吉・段文昌・宋申錫・李程
- 列傳第一百十八 - 韋温・独孤郁・錢徽・高釴・馮宿・封敖
- 列傳第一百十九 - 李訓・鄭注・王涯・王璠・賈餗・舒元輿・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
- 列傳第一百二十 - 裴度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 李渤・張仲方・裴潾・李中敏・李甘・高元裕・李漢・李景俭
-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 令狐楚・牛僧孺・蕭俛・李石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 鄭覃・陳夷行・李紳・李回・李珏・李固言
-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 李德裕
-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憲宗二十子・穆宗五子・敬宗五子・文宗二子・武宗五子・宣宗十一子・懿宗八子・僖宗二子・昭宗十子 - 惠昭太子寧・澧王惲・深王悰・洋王忻・絳王悟・建王恪・鄜王憬等・怀懿太子湊・安王溶・悼怀太子普・梁王休復・讓王執中・紀王言揚・陳王成美・庄恪太子永・蒋王宗俭・武宗五子・宣宗十一子・懿宗八子・僖宗二子・德王裕・棣王祤等・嗣襄王熅・朱玫・王行瑜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 李宗閔・楊嗣復・楊虞卿・馬植・李讓夷・魏謩・周墀・崔龟从・鄭肅・盧商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 崔慎由・崔珙・盧鈞・裴休・楊收・韋保衡・路巖・夏侯孜・劉瞻・劉瑑・曹確・畢諴・杜審权・劉鄴・豆盧瑑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 趙隱・張裼・李蔚・崔彦昭・鄭畋・盧攜・王徽
-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 蕭遘・孔緯・韋昭度・崔昭緯・張濬・朱朴・鄭綮・劉崇望・徐彦若・陸扆・柳璨
- 列傳第一百三十 - 朱克融・李載義・楊志誠・張仲武・張允伸・張公素・李可举・李全忠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 史憲誠・何進滔・韓允忠・乐彦禎・羅弘信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 王重荣・王处存・諸葛爽・高駢・時溥・朱瑄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 独孤怀恩・竇德明・長孫敞・武承嗣・韋温・王仁皎・吴漵・竇覦・柳晟・王子颜
-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 楊思勗・高力士・李輔国・程元振・魚朝恩(附传刘希暹・贾明观)・竇文場・霍仙鳴・俱文珍・吐突承璀・王守澄・田令孜・楊復光・楊復恭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 韋仁寿・陳君賓・張允济・李桐客・李素立・薛大鼎・賈敦頤・李君球・崔知温・高智周・田仁会・韋機・权怀恩・馮元常・蒋儼・王方翼・薛季昶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 裴怀古・張知謇・楊元琰・倪若水・李濬・陽嶠・宋慶礼・姜師度・強循・潘好礼・楊茂謙・楊瑒・崔隐甫・李尚隐・呂諲・蕭定・蒋沇・薛珏・李惠登・任迪簡・范傳正・袁滋・薛苹・閻济美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 来俊臣・周興・傅游艺・丘神勣・索元礼・侯思止・万国俊・来子珣・王弘義・郭霸・吉頊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 姚紹之・周利貞・王旭・吉温・羅希奭・毛若虚・敬羽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 - 夏侯端・劉感・常達・羅士信・呂子臧・張道源・李公逸・張善相・李玄通・敬君弘・馮立・謝叔方・王義方・成三郎・尹元貞・高叡・王同皎・蘇安恆・俞文俊・王求礼・燕欽融・安金藏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 李憕・張介然・崔無詖・盧奕・蒋清・颜杲卿・薛愿・張巡・許遠・程千里・袁光庭・邵真・符璘・趙曄・石演芬・張伾・甄济・劉敦儒・高沐・賈直言・庾敬休・辛讜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 李知本・張志寬・刘君良・王君操・趙弘智・陳集原・元讓・裴敬彝・裴守真・李日知・崔沔・陸南金・張琇・梁文貞・崔衍・丁公著・羅讓
-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学上 - 徐文遠・陸德明・曹憲・歐陽詢・朱子奢・張士衡・賈公彦・張後胤・蓋文達・谷那律・蕭德言・許叔牙・敬播・劉伯庄・秦景通・羅道琮
-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学下 - 邢文偉・高子貢・郎余令・路敬淳・王元感・王紹宗・韋叔夏・祝欽明・郭山惲・柳沖・盧粲・尹知章・徐岱・蘇弁・陸質・馮伉・韋表微・許康佐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 孔绍安・袁朗・賀德仁・庾抱・蔡允恭・鄭世翼・謝偃・崔信明・張蘊古・劉胤之・張昌龄・崔行功・孟利貞・董思恭・元思敬・徐齐聃・杜易簡・盧照鄰・楊炯・王勃・駱賓王・鄧玄挺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 郭正一・元万頃・喬知之・劉允济・富嘉謨・員半千・劉憲・沈佺期・陳子昂・宋之問・閻朝隱・賈曾・許景先・賀知章・席予・齐澣・王澣・李邕・孫逖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 李華・蕭穎士・陸據・崔顥・王昌龄・孟浩然・元德秀・王維・李白・杜甫・吴通玄・王仲舒・崔咸・唐次・劉蕡・李商隱・温庭筠・薛逢・李拯・李巨川・司空圖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 崔善為・薛頤・甄权・宋俠・許胤宗・乙弗弘礼・袁天綱・孫思邈・明崇儼・張憬藏・李嗣真・張文仲・尚献甫・孟詵・严善思・金梁鳳・張果・葉法善・僧玄奘・神秀・一行・桑道茂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 王績・田遊巖・史德義・王友貞・盧鴻一・王希夷・衛大经・李元愷・王守慎・徐仁紀・孫处玄・白履忠・王遠知・潘師正・劉道合・司馬承禎・吴筠・孔述睿・陽城・崔覲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 李德武妻裴氏・楊慶妻王氏・楊三安妻李氏・魏衡妻王氏・樊会仁母敬氏・絳州孝女衛氏・濮州孝女賈氏・鄭義宗妻盧氏・劉寂妻夏侯氏・楚王灵龟妃上官氏・楊紹宗妻王氏・于敏直妻張氏・冀州女子王・樊彦琛妻魏氏・鄒保英妻奚氏・宋庭瑜妻魏氏・崔繪妻盧氏・奉天县竇氏二女・盧甫妻李氏・鄒待徵妻薄氏・李湍妻・董昌龄母楊氏・韋雍妻蘭陵县君蕭氏・衡方厚妻武昌县君程氏・女道士李玄真・孝女王和子
-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 始畢可汗・处罗可汗・頡利可汗・突利可汗・李思摩・車鼻可汗・单于 瀚海二都護府・骨咄禄・默啜・毗伽可汗・登利
-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 處羅可汗・射匱可汗・統葉護可汗・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咄陸可汗泥孰・沙缽羅・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乙毗射匱可汗・阿史那賀魯・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突騎施烏質勒・蘇禄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迴紇 - 回紇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 吐蕃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 吐蕃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西南蛮 - 林邑国・婆利国・盤盤國・真臘國・陀洹国・訶陵国・墮和羅國・墮婆登國・东谢蛮・西赵蛮・牂牱蛮・南平獠・東女國・南詔蠻・驃國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 泥婆羅・党項羌・高昌・吐谷渾・焉耆國・龟兹国・疏勒国・于闐國・天竺国・罽賓國・康国・波斯国・拂菻国・大食国
-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 高麗・百济国・新羅國・倭国・日本国
-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 铁勒・契丹・奚国・室韋・靺鞨・渤海靺鞨・霫・烏羅渾國
-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 安禄山・高尚・孫孝哲・史思明
-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 朱泚・黄巢・秦宗权
參見
- 唐書人物列表
参考文献
^ 《舊五代史》卷84《晉少帝紀四》開運二年六月“監修國史劉昫、史官張昭遠等以新修《唐書》紀誌列傳並目錄二百三卷上之”。
^ 趙瑩與劉昫進上唐史者,均未用過“《唐書》”之名,《冊府元龜》卷554《恩獎》作“一雲開運二年史館上新修前朝《李氏書》”,卷557《采撰三》作“晉少帝開運二年史官上新修《李氏書》紀誌列傳共二百一十三卷並目錄一卷,都計二十帙。”
^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指出:“(宣宗)本纪书吴湘狱桉至千馀字;(懿宗)本纪咸通八年并将延资库计账贯匹之数琐屑开入,绝似民间计簿;其除官必先具旧衔再入新衔,如以某官某人为某官,下至刺史亦书于本纪;是以动辄累幅,虽邸抄除目,无此繁芜也。然亦有未可轻訾者,凡本纪只略具事由而其事则详于列传,此书如庞勳之乱,黄巢之乱,李茂贞、王行瑜等之劫迁,朱温之篡弑,即于本纪详之,不待翻阅各传已一览了如。”
^ 《進新修唐書表》是1060年8月10日(北宋嘉祐五年七月戊戌),歐陽修為提舉編修,曾公亮所作。
^ 杭世駿在〈與趙誠夫書〉提到《唐紹傳》中稱“先天二年,今上講武於驪山”,“今上”謂唐玄宗,這是沿用張說《玄宗實錄》原文,不妥。(《道古堂文集》卷二十)
^ 趙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
^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六《旧唐书前半部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惟全录旧文,而旧时史官,本皆名手,故各传有极工者。如《高仙芝》、《封常清》二传,……又如《郭子仪传》。……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其馀列传……文笔极为简净,……五代修史诸人,如张昭远、贾纬等,亦皆精于史学。”
^ 《日知录》卷二十六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 《旧唐书》全文 (繁体)
- 《旧唐书》全文 (简体)
劉昫. 《舊唐書》(全十六册).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5月. CSBN 11018·656. ISBN 7101003192. OCLC 4080104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