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国
东瓯 | ||||
帝國、王國、郡 | ||||
| ||||
首都 | 东瓯(今温州) | |||
常用語言 | 古越語 上古汉语 | |||
主要宗教 | 巫覡宗敎 | |||
政体 | 君主制 | |||
东瓯王、君長 | ||||
- 前191年–? | 駱摇 | |||
- ?–前138年 | 駱望 | |||
歷史時期 | 上古時代 | |||
-东瓯建国 | 前472年 | |||
-设置闽中郡 | 前220年-前209年 | |||
-摇受封 | 前191年 | |||
-东瓯受闽越国進攻而內遷 | 前138年 | |||
今屬於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 |
吴越地区历史 | |||||||||
---|---|---|---|---|---|---|---|---|---|
史前 时期 约前9000 | 约前1100 | 上山文化 | ||||||||
河姆渡文化 | |||||||||
马家浜文化 | |||||||||
良渚文化 | |||||||||
崧澤文化 | |||||||||
馬橋文化 | |||||||||
勾吴 约前1100﹣前473 | 於越 约前1100﹣前306 | ||||||||
東甌 前472﹣前138 | |||||||||
楚 前306﹣前222 | |||||||||
秦 前222﹣前209 | |||||||||
西楚 前209﹣前201 | |||||||||
汉 前202﹣196 | 吴(劉濞) 前202﹣前153 | ||||||||
孫吳 196﹣280 | |||||||||
晋 280﹣420 | |||||||||
南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
齐 479–502 | |||||||||
梁 502–557 | |||||||||
陈 557–589 | |||||||||
隋 589﹣618 | 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 ||||||||
唐 624﹣907 |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 ||||||||
吴越 907﹣978 | 杨吴 902﹣937 | ||||||||
南唐 937﹣975 | |||||||||
宋 978﹣1276 | 方腊 | ||||||||
元 1276﹣1355 | 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 ||||||||
張士誠 1355﹣1367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 叶宗留 | ||||||||
清 1646﹣1911 | 张念一 钱宝通 | ||||||||
太平天国 1853﹣1864 | |||||||||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 |||||||||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 |||||||||
中華民國 1911﹣1949 | 日据 1937﹣1945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 |||||||||
标注之年份为该政权统治吴越地区的时间 |
东瓯(前472年-前138年),又称东越、东海,是古代百越部落建立的一个国家,其国土大致在今日浙江省东南的温州至台州中南部一带。其国都为东瓯,国王姓駱氏(一作雒氏),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後裔。
东瓯相传是古代越王后裔的封地,越国灭亡之后割据自立。秦灭六国之后,被降为君长。其君长摇率军参加秦末民变,并在楚汉战争中支持汉高祖刘邦,因此在前191年,被西汉册封为东海王,建立东瓯国。前138年,东瓯受到闽越的進攻而举国内附汉朝,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其故地为闽越所并。
瓯现仍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古称,瓯越至今常是温州人的自称。
目录
1 历史
1.1 复兴
1.2 覆亡
2 东瓯國君主列表
3 古蹟
3.1 王墓
3.2 东瓯王庙
4 参考文献
历史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後,开始分封子弟为公侯,东瓯公被封在东瓯越地。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無彊与楚威王作战,战败被杀,后于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越国瓦解。
分散在江南海边,温州一带的越国王族与当地的瓯人(百越諸部族的一支)融合,史称“瓯越人”,首领为东瓯王。越王族中还有一支逃入闽地,同闽人(也是百越諸部的一支)结合,形成“闽越人”。闽越王与东瓯王同为越王勾践的後裔,但为争部长或正统地位常年争纷不断。据《史记·封禅书》引用越人之勇言称:“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後世谩怠,故衰秏”。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次年废除了东瓯王及当时的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其地被置为闽中郡,东瓯从建国到被废共历时二百五十二年。[來源請求]但“秦虽置郡,仍为无诸和搖所据,秦不得而有之”。
复兴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响应,越王勾践七世孙搖与闽越王无诸率越人跟从鄱阳令吴芮反秦,“越军转战关中,复从诸侯入关。”
秦朝灭亡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但因楚、越有旧隙,担心闽越强大对楚不利,不封无诸为王,而搖则仅为都尉。项羽的狭隘使无诸与搖十分不满,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引兵垓下,助汉高祖刘邦击灭了项羽的楚军。
公元前202年,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公元前200年,搖受封为“海阳齐信侯”,时称“闽君”或“闽越君”。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汉廷以“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自此搖定都东瓯(今温州市区),重建东瓯国,成为瓯越中兴之祖。汉初因功对无诸和搖封王,闽、瓯两地保留了越人部落的自治,并不完全服从于中央汉廷[1]。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吴王刘濞联合七位诸侯王起兵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刘濞派人游说东瓯和闽越,闽越不从,只有东瓯率兵相助。不久,刘濞被汉朝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击败,投奔东瓯。东瓯王接受汉朝的贿赂,派弟弟“夷乌将军”在丹徒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东瓯王因此得到汉朝的赦免。事后东瓯王封为“彭泽王”,夷乌将军封为“平都王”。[2]
覆亡
七国之乱失败后,吴太子刘子驹逃亡至闽越,得到国王郢的保护。刘子驹怨恨东瓯害死了父亲,多次劝说郢出兵讨伐东瓯。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郢出兵包围东瓯城,东瓯遣使向汉朝求救。汉武帝问于太尉田鼢,田鼢认为百越人互相攻击是常见的事,不必前去救援。中大夫严助反驳田鼢,认为应当救援。汉武帝派严助从会稽发兵,从海路驰援“东瓯国”,闽越军闻讯撤退。
东瓯国王望迫于闽越压力,“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率领族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3]后成为三国时期位于淮南的山越势力。东瓯国从此在汉朝行政上取消了,但瓯越人仍居住于王国故地,并多有人为避战乱迁徙至周边东海各岛群。
东瓯國君主列表
大多数东瓯王的名字在史料中失考。目前在史記中可以查证到的东瓯王只有摇、望两人。
自漢朝初年以來共有5代6王,分别是驺摇、驺昭襄、驺期、驺省,驺贞复和驺望[4]。
王名 | 在位年 |
---|---|
驺摇 | 前191年~? |
驺昭襄 | ?~? |
驺期 | ?~? |
驺省 | ?~前144年 |
驺贞复 | 前144年~? |
驺望 | ?~前138年 |
(前144)西汉景帝中元六年,驺摇玄孙驺省卒,无嗣。
古蹟
自搖复兴东瓯至望内迁江淮,传数世,历时55年。这是温州城区第一次明确记载的行政建置,为此后2000多年温州行政区域建置的基础,并将温台两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越列传》也让温州的历史首次被记入正史。
王墓
据南宋《绍定旧编》记载,温州市共有五世东瓯王留下王陵,太平寺前谢婆埭烊有两冢,西山吴平山有两冢,现仅存一处,在鹿城区黄龙街道瓯浦垟。
东瓯王庙
驺摇因功勋卓著,深得人民拥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建造了东瓯王庙祭拜。历史上,东瓯王庙几经迁移,至明成化十三年(1477)迁于今市区华盖山脚下。老百姓在每年三月初八都会将东瓯王塑像云游街市,以驱灾祈福,保佑安康[5]。
参考文献
^ 《史記·東越列傳第五十四》云:“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 ,世俗號為東甌王。”徐廣《集解》曰:「今之永寧也。」《索隱》韋昭也曰:「今永寧。」姚氏云:「甌,水名。」《永嘉記》:「水出永寧山,行三十餘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東甌王都城,有亭,積石為道,今猶在也。」
^ 《s:越絕書/卷二》:“越王弟夷烏將軍殺濞。東歐王為彭澤王,夷烏將軍今為平都王。濞父字為仲。”
^ 《s:史记/卷022》:“东瓯王广武侯望率其众四万餘人来降,处庐江郡。”
^ “东瓯王”前话温州民间独有信仰
^ 东瓯王庙“王者归来” 今日正式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