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1]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目录





  • 1 词源


  • 2 民族起源


  • 3 民族文化


  • 4 後裔


  • 5 契丹作為中國的別稱


  • 6 松漠都督府都督


  • 7 辽朝(契丹)君主列表


  • 8 参考文献


  • 9 研究書目


  • 10 參見




词源





遼代胡瓌所繪《卓歇图》(局部),敘述契丹族的可汗、阏氏和他部下於出猎后圍地饮宴的情况。




遼代胡瓌所繪《卓歇图》(局部)。




遼代胡瓌描繪的契丹人《出獵圖》。


“契丹”一词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但對於契丹這個名稱的來源,學者還未達成一致意見。趙振績在《契丹源流考》中認為,契丹之名起源於鮮卑,為居於鮮卑之人的意思。


《金史·太祖本纪》记载“契丹”是镔铁之意,日本人白鸟库吉认为“契丹”与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中的“小刀”(K'-ɔtɔ, gɔtɔgɔ)一词类似,“契丹”可能是刀剑之意[2]。这种说法也是史学界最为认可的说法[3]。但是有学者认为契丹语称铁为“曷术”,从发音上与“契丹”或者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中的“小刀”一词发音相差很大,而且“契丹”二字各为一词[4]


另一种观点认为“契丹”的“契”可能与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有关;“丹”相当于西域语中的“斯坦”,表示所在地之意。“契丹”也就是“奇首可汗的领地”的意思。但是反对此说者认为西域语和契丹语不同,“丹”和“斯坦”的发音不一样;而“契”与“奇”古音义不同,“奇首”很难简化为“契”[4]


也有认为“契丹”来自于部落酋长的名号,契丹人中常见的一些姓氏如悉独官,逸豆归等去掉词尾读音与突厥语的“契丹”(x'itai)和蒙古语中“契丹”的读音乞塔、契塔特相近,而语尾的“归”有尊称长者之意。反对者则指出“归”在鲜卑语中是形容词的构词成分,表示弱意,读作xui或gui,并无长老之意。悉独官,逸豆归是一个词,而契丹则是两个词。反对者提出,“契丹”是k'eiduan的音译,意为“大中”,鲜卑当年分为中东西三部,晋朝以后,“段”部落统治中部地区。“段”的读音与k'eiduan中的duan吻合,意思为“中”。在“段”前冠以“大”字,而称“契丹”[4]


日本學者愛宕松男认为“契”与“奚”相近,“丹”即“东”,契丹在奚的东面,所以叫做“契丹”,也就是“奚东”之意。《魏书·契丹传》中所称“契丹在库莫奚以东”,“库莫奚”即蒙古语“沙子”之意,因此“奚东”就是沙子以东之意[5]。也有人推测契丹人所居之地为辽河地区,而《契丹国志·族姓原始》中说契丹“以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因此“契丹”可能是“水草丰美”之意[6]



民族起源


学术界考证契丹的起源,有30余种说法。《契丹国志》引用白马青牛传说,指契丹为白马青牛仙人之后,发源于木叶山;更早以前的传说,又指契丹始祖为奇首可汗,发源于都庵山。[7] 后来的元人修订《辽史》时,将两则不同的传说混合一谈。


契丹早期历史以神话传说为主。一种说法契丹源于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另一個說法則認為契丹源自宇文部鮮卑。


契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他們是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405年,553年的北齊時期,高洋曾大破契丹。[8]另一说他们与庫莫奚是宇文部。



民族文化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與漢人不同。契丹人髡发,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褲腳放靴筒內。女人袍內著裙,亦穿長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帶,上掛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飾件,還有隨時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無論男女皆髡髮。男子在兩鬢各留一綹頭髮,別處的頭髮全剃光。婦女僅剃沿前額邊的頭髮。


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御帳稱為捺缽。辽朝契丹人只有皇族帐和后族帐的人才有姓,两帐之外的其他契丹人是没有姓的。契丹贵族只有“耶律”和“蕭”兩個姓氏,相傳耶律阿保機本人羨慕蕭何輔助劉邦的典故,將拔芮氏、乙室氏賜姓蕭氏。耶律德光將述律氏賜姓蕭氏。此外依附契丹的奚也姓萧。


“耶律”和“蕭”二姓互為婚姻,婚俗特點是同姓不婚,娶親不論輩分,異姓近親结婚、離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早期尚有姐亡妹續,近親结婚的習慣。


契丹貴族盛行厚葬,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出土的兩套有金花銀枕、鎏金銀冠、金面具、銀絲網絡、金花銀靴組成的殯葬服飾,完整的體現了貴族的殯葬習俗。耶律羽之墓室豪華富麗,天下奇珍瑰寶盡匯其中。


他们早期游牧漁猎为生,阿保机时代开始務农。但遼代皇帝仍有四时捺钵的傳统。



後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蒙古族、滿族等。在中亞,哈薩克人的中玉茲乃蠻部有契丹遺民,吉爾吉斯人也有契丹(哈剌契丹)部落;在北高加索的諾蓋人和烏拉爾山一帶的巴什基爾人中也融入了契丹人,在欽察部中契丹欽察托里欽察是契丹與當地人的後裔。


據DNA鑑定,目前中國的達斡爾族很可能是契丹大賀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雲南被稱為“本人”的族群,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9]成吉思汗曾經把一批契丹人趕入高麗,朝鮮半島北部曾經叫契丹場。乌梁海有部分人來自契丹。而現代DNA通過分析古代契丹女屍與現代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比較後,得出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接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



契丹作為中國的別稱



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欧洲人深感金帐汗国的强大,所以在此期间兴起的斯拉夫语族和突厥语族诸民族均以契丹为中原政权的代名词。现在仍有十几个国家将中国称为“契丹”:斯拉夫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称中国为“kitai”;突厥语国家(中亚各国)称中国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亚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称中国为“Katay”、“Khatay”。[來源請求]


在俄語、古葡萄牙語、古西班牙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Китай”。英語也有用“Cathay”的雅稱來表示中國的情況,如“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中國太平洋航空”),而葡萄牙語(Catai)和西班牙語(Catay)亦然。突厥人說契丹時,不論漢人還是契丹,一律使用克塔伊一字。


清代震鈞所著的《天咫偶聞》【卷二•南城】中引述乾隆年間蒙族文人博明的《西斎偶得》:“蒙古呼中國爲‘契塔特’,西洋呼中國爲‘吉代’,皆‘契丹’之轉音也”。[10]



松漠都督府都督




































































汗号
姓名
在位時間


大贺咄罗
619年—623年以后


大贺摩会
628年左右

唐朝 松漠都督府都督


大贺窟哥
648年-656年左右


大贺阿卜固
?—660年
无上可汗

李尽忠
(李尽灭)
660年-696年
松漠郡王

孙万荣
(孙万斩)
696年—697年


李失活
?—718年


李娑固
718年—720年


李郁干
720年—723年


李咄干
723年—725年
广化郡王

李邵固
725年—730年
洼可汗

遥辇屈列
730年—734年
北平郡王

李过折
734年—735年
阻午可汗
遥辇俎里
(李怀秀)
735年—745年以后

胡剌可汗
遥辇楷落
746年—755年以后

苏可汗

8世纪末

鲜质可汗
遥辇习之
9世纪初

昭古可汗

830年代左右
耶澜可汗

遥辇屈戌
840年代左右

巴剌可汗

遥辇習爾之
860年代左右
痕德廑可汗

遥辇钦德
?-906年


辽朝(契丹)君主列表



































































































































































契丹與遼 907年-1125年
廟號
諡號
漢名
契丹名
常用名稱
在位時間
年號

遼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阿保機

耶律阿保機
907年-926年七月

神冊 916年十二月-922年正月

天贊 922年二月-926年二月
天顯 926年二月



淳欽皇后

月里朵

述律平
926年七月-927年十一月

天顯 926年-927年

遼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德光
堯骨

耶律德光
926年十一月-947年四月

天顯 927年-938年十一月

會同 938年-947年正月
大同 947年二月-九月



辽世宗
孝和莊憲皇帝

兀欲

耶律阮
947年四月-951年九月

天祿 947年九月-951年九月

遼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璟/明
述律

耶律璟
951年九月-969年二月

應曆 951年九月-969年二月

遼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明扆

耶律賢
969年二月-982年九月

保寧 969年二月-979年十一月

乾亨 979年十一月-983年六月



遼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隆緒
文殊奴

耶律隆緒
982年九月-1031年六月

統和 983年六月-1012年閏十月

開泰 1012年十一月-1021年十一月
太平 1021年十一月-1031年六月



遼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
宗真
只骨

耶律宗真
1031年六月-1055年八月

景福 1031年六月-1032年十一月

重熙 1032年十一月-1055年八月



遼道宗
孝文皇帝
洪基/弘基
查剌

耶律洪基
1055年八月-1101年正月

清寧 1055年八月-1064年

咸雍 1065年-1074年
大康 1075年-1084年
大安 1085年-1095年
壽昌 1095年-1101年正月



天祚皇帝
延禧
阿果

耶律延禧
1101年二月-1125年二月

乾統 1101年二月-1110年

天慶 1111年-1120年
保大 1121年-1125年


北遼與西北遼 1122年-1123年
廟號
諡號
漢名
契丹名
常用名稱
在位時間
年號

遼宣宗
孝章皇帝

涅里

耶律淳
1122年三月-六月

建福 1122年三月-六月



普賢女

蕭普賢女
1122年六月-十二月

德興 1122年六月-十二月

順文皇帝

雅里

耶律雅里
1123年五月-十月

神曆 1123年五月-十月

顯武皇帝

朮烈

耶律朮烈
1123年十月-十一月

神曆 1123年十月-十一月
西遼 1132年-1218年
廟號
諡號
漢名
契丹名
常用名稱
在位時間
年號

遼德宗
天祐皇帝

大石

耶律大石
1124年七月-1143年

延慶 1132年二月-1134年

康國 1134年-1143年



感天皇后

塔不煙

蕭塔不煙
1144年-1150年

咸清 1144年-1150年

遼仁宗
正德皇帝

夷列

耶律夷列
1151年-1163年

紹興 1151年-1163年

承天皇后

普速完

耶律普速完
1164年-1178年

崇福 1164年-1178年



直魯古

耶律直魯古
1179年-1211年

天禧 1179年-1211年



屈出律

屈出律
1212年-1218年

天禧 1212年-1218年


参考文献




  1. ^ 《遼史》卷三十二


  2. ^ 白鸟库吉. 东胡民族考. 


  3.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259. ISBN 7-5622-2277-0. 


  4. ^ 4.04.14.2 即实. 契丹国号解. 社会科学辑刊. 1983, (1). 


  5. ^ 郑德英. 东胡系诸部族与蒙古语族源. 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 106–107. 


  6. ^ 舒焚. 辽史稿.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5. 


  7. ^ 杨军; 李冬彤. 从神话传说看契丹族起源之谜.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08-08.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8.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五 國學網_資治通鑒_卷第一百六十五


  9. ^ 契丹人今在何方?


  10. ^ 《天咫偶聞》影印本. 



研究書目


  • 島田正郎 著,何天明 译:《大契丹國:遼代社會史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 傅樂煥 著:《遼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

  • 愛宕松男 著,邢復禮 譯:《契丹古代史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 Thomas Barfield 著,袁劍 譯:《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 森安孝夫:〈从渤海到契丹——征服王朝的成立〉。


參見


  • 馴鷹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用户:Ww71338ww/绘画

自由群

卑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