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電纜
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本条目翻譯品質不佳。 |
海底电缆,又稱海底通讯电缆,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导线,铺设在海底,用於设立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电信或电力传输。
首批海底通讯电缆提供电报通讯,后来開始引入电话通讯,以及互联网通讯。现代的电缆还使用了光纤技术,并且设立更先进的电话通讯、互联网与专用数据通讯,被称为海底光缆。海底光纜不僅歷史悠久,對比通訊衛星在傳輸數據上也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雖然人造衛星的方案看似简单不少,但是通信衛星均部屬在3.5萬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軌道或甚至更遠的閃電軌道上,封包來回花費的時間與海底光纜相比會長很多,通訊品質和速度也無法与之相比。
截至2005年时,除南极洲之外,海底电缆已经覆盖并联通地球上所有洲。[1]
目录
1 結構
2 历史
2.1 商業電纜
2.2 跨大西洋的電報電纜
2.3 海底電纜,以印度,新加坡,遠東和澳洲
2.4 跨太平洋的海底電纜
2.5 南極洲
2.6 中國大陆
2.7 台灣
2.7.1 金門至廈門
2.8 技術的發展
3 损坏
4 電纜鋪設船
5 注釋
6 參見
結構
典型海底光缆的结构解析,见右图。
聚乙烯外皮
聚酯树酯或沥青层- 钢绞线层
- 铝制防水层
聚碳酸酯层- 铜管或铝管
石蜡,烷烃层- 光纤束
历史
1839年,William Cooke和Charles Wheatstone開始進行第一次試驗,用一條銅線,加上簡單的包裹,純試驗性質。
商業電纜
全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是在1850年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的,那是由John Watkins Brett的盎格魯-法國電報公司(Anglo-French Telegraph Company)開設的一條穿越英吉利海峽的電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电缆品質粗劣,沒有其他任何保护。1851年11月13日,第一次架设了拥有受保護核心的电缆,即真正的電纜,1852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被連接在一起。1852年海底電報公司第一次用纜線将倫敦到巴黎连接在一起。1853年,英格蘭一個電纜橫跨北海,被架设到荷蘭。
跨大西洋的電報電纜
1858年賽勒斯由西場(Cyrus West Field)說服英國工業家基金第一次嘗試建立一条跨大西洋的電報電纜。但完成後只維持了1個月。這項技術一直存在不少問題。於是科學家們不斷嘗試更新的技術,1865年和1866年大東電報局則用更為先進的技術,並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跨大西洋電纜。1870年在印度用了這項新的技術。
海底電纜,以印度,新加坡,遠東和澳洲
1863年電纜從孟買連結到阿拉伯半島。
跨太平洋的海底電纜
1902年至1903年,海底電纜從美國大陸連接到夏威夷,1902年連接到了關島,1903年連接到菲律賓。1902年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和斐濟也完成了連線。
南極洲
南極洲是唯一沒有海底電纜聯結的洲。所有電話,影片和電子郵件流量必須通過衛星,因為光纖電纜必須要能承受南極洲10米深冰流,-80˚C低溫以及大量的突發狀況。[2]
中國大陆
中國大陸首條出現電報線路是由英國、俄國及丹麥敷設,從香港經上海至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由於清政府的反對,電纜被禁止在上海登陸。後來丹麥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於1871年將線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並在6月3日起開始收發電報。
海南联网工程为连接广东湛江徐闻和海南海口林诗岛的500kV交流海底电缆,是目前中国最长的海底电缆,2009年6月投运,由中国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负责建设、运行、维护。海缆全长30公里,终端站分别是徐闻终端站和林诗岛终端站。
台灣
台灣的第一、二條海底電纜是在1887年完成,包括由淡水連接福建連江川石島的海底電纜(長177海浬,已停用)[3],以及安平連接澎湖的海底電纜(長53海浬,已停用)[4]。
1910年,鋪設淡水連接至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已停用)。[5]
現今台灣本島之國際海底光纜接入點包括以下四者:
- 宜蘭頭城:電纜從宜蘭縣頭城鎮連結美國、日本、東北亞、東南亞、澳洲、紐西蘭、菲律賓等地。
- 新北淡水:電纜從新北市淡水區連結。
- 新北八里:電纜從新北市八里區連結。
- 屏東楓港:電纜從屏東縣枋山鄉楓港連結中國大陸、琉球、日本、韓國、關島,以迄美國西海岸的加州和奧勒岡州。
金門至廈門
金門之廈門之海底光纜共二條線,一條從金門縣金寧鄉古寧頭到廈門市大嶝島;另1條從金門縣金寧鄉慈湖烏山頭到廈門市觀音山。2條光纜系統是金廈專用線路,互為備用,能確保通訊品質與可靠性。[6]
技術的發展
1980年代,開始有了光纖電纜的發展。1988年,跨大西洋電話電纜第一次使用了光學纖維TAT-8。
损坏
電纜往往容易遭到漁船的拖網、船錨或海洋生物的意外破壞,有時也会在戰時被敵軍破壞。1929年紐芬蘭大地震所引發大規模的海底崩塌,使得多條海底電纜同時受損。海底電纜受損有可能導致區域性互聯網和長途電話服務的中斷,造成難以估算的損失,例如2006年恆春地震正是一例。
修理深海電纜,首先要定位出損壞的位置,損壞的部分将帶到水面上修理。深水帶的電纜必須剪斷被破壞的部份,再帶到水面上與另一頭對接,重新修復的部份會較原來的更長一些。
加拿大新斯科細亞哈利法克斯附近有設立像 CS Cyrus West Field等數家修復公司,擁有專門修復電纜的修復船。有些大型的電信業者如法國電信、日本電信電話等也擁有自己的海纜船。
電纜鋪設船
- TYCO[7]
- NSW[8]
- ASN Marine[9]
- Elettra;
- FT Marine[10]
- Global Marine Systems Limited[11]
- NTT World Engineering Marine Corporation (NTT-WEM)[12]
- S. B. Submarine Systems[13]
- YIT Primatel Ltd.
- E-MARINE[14]
- IT International Telecom Inc.[15]
- Subsea 7.[16]
注釋
^ 海底光缆10个真相:情报机关爱听鲨鱼爱咬. 新浪科技. [2016-06-29].
^ Conti, Juan Pablo, Frozen out of broadband,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09-12-05, 4 (21): 34–36, ISSN 1750-9645
^ 林俶寬; 廖學瑞; 丁金彪. 海底電纜工程技術探討──土建規劃設計篇 (PDF). 中華技術. 2012, 95: 48–59.
^ 傅朝卿. 台灣氣象建築史調查研究──期末報告 (PDF). 台灣氣象建築史調查研究 (中央氣象局). 2001: 1.
^ 蕭旭智. 差異速度與接力網絡: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報與社會 (PDF). 傳播研究與實踐. 2016, 6 (2): 87–116.
^ 金廈海纜完工 確保兩岸通訊. [2012]. [永久失效連結]
^ Tyco Telecommunications - Marine Services. [2005].
^ Norddeutsche Seekabelwerke GmbH. [2005].
^ Cables, Umbilicals and Accessories. [2005].
^ http://www.marine.francetelecom.com/en/. [2006].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 Global Marine Systems Limited. [2005].
^ NTT World Engineering Marine Corporation (NTT-WEM). [2005].
^ S. B. Submarine Systems. [2005].
^ Emirates Telecommunications & marine Services FZE. [2006].
^ IT International Telecom Inc.. [2006].
^ Subsea 7.. [2007].
參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海底電纜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海底電纜 |
- 通讯卫星
- 互联网
- 大西洋电报电缆
- 光纤
- 公共交换电话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