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摩西

Rembrandt - Moses with the Ten Commandments - Google Art Project.jpg

林布蘭繪之摩西肖像

個人
出生
下埃及歌珊
逝世
摩押尼波山

















米開朗基羅製作的摩西的塑像


摩西(希伯来语:מֹשֶׁה‎‎),天主教依拉丁文汉译為梅瑟,唐朝景教譯為牟世法王,伊斯蘭教稱為穆撒,是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等书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犹太教徒認為他是猶太教的創始者。他在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裡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按照以色列人的传承,摩西五经便是由其所著。


按照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受天主雅威(Yehoweh,或作上帝耶和華)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离開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11天的路程因為以色列民的頑梗、悖逆不相信上帝會幫助他們,故经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極為可能是迷路),才進入應許之地。但摩西因在加底斯巴尼亞以色列民因沒水喝向摩西爭鬧,摩西因情急沒有遵從上帝的命令,說了急燥的話,因此上帝不讓摩西跟著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摆脱了奴役的悲惨生活,学会遵守犹太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支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William G. Dever视摩西为一个传说人物,而非历史人物[1]




目录





  • 1 聖經記載

    • 1.1 家庭背景和杀婴事件


    • 1.2 贵为王室成员


    • 1.3 逃到米甸


    • 1.4 得救离开埃及



  • 2 死亡


  • 3 史實性


  • 4 以摩西(梅瑟)為主題的電影


  • 5 参考文献


  • 6 延伸阅读


  • 7 参见




聖經記載



家庭背景和杀婴事件


摩西一来到人世,死亡的阴影就笼罩着他。他的族人本来过着游牧的生活,由于家乡闹饥荒,祖宗雅各就带着家人移居埃及。几十年来,以色列人过着安乐的日子,跟埃及人互不相干。可惜好景不常,祸患将至。聖經记载说:“有位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興起,統治了埃及。他對自己的人民說:「看,以色列子民,比我們又多又強。來,我們要用智謀對付他們,免得他們繁盛起來,一遇戰爭,就去與我們的敵人聯合,攻擊我們,然後離開此地。」”埃及人想出“用苛暴的手段奴役以色列人”,又命希伯来的收生婆杀掉所有男婴,控制他们的人口。[2]但收生婆勇抗王命,以色列人继续增多。法老于是訓令:“凡希伯來人所生的男孩,你們應把他丟在尼羅河裡。”[3]


那时,利未家族的一对夫妇生下一个儿子,見这个儿子俊美。他们宁愿冒险把儿子匿藏,也不肯交出来给法老处死。


三个月后,孩子再也藏不住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摩西的父母决计采取行动。摩西的母親把婴孩放进一个用蒲草筐子做的箱子里,塗上瀝青和石漆,让箱子浮在尼罗河上。[4]


「以後不能再藏了,就拿了一個蒲草筐子,塗上瀝青和石漆,把孩子放在裡面,將筐放在尼羅河邊的蘆葦叢中。」出谷紀2:3思高本翻譯。
更正以上內容,並未將摩西漂浮在尼羅河上。



贵为王室成员


约基别没有听其自然,任凭机遇决定儿子的将来。她把箱子“搁在尼罗河边的芦苇丛中”,也许法老的女儿(哈特谢普苏特)常常到河边沐浴,约基别希望箱子会在这里被人发现。[5][6]法老的女儿很快就发现芦苇丛中的箱子。“她打开箱子,看到了孩子,见男孩正在哭。她说:‘这是个希伯来人的孩子。’虽然这样,她还是怜悯孩子。”埃及公主决定收养这个婴儿。他亲生父母原本给他起的名字,已不为人知了。今天,普天下人只知道他养母给他取名为摩西。[7][8]


埃及人相信,只有慈悲为怀,广行善事的人,死后才可进入天堂。关于埃及公主收养摩西的事,考古学家霍伊塞·蒂尔斯利评论:“埃及妇女获得了跟男子平等的地位。至少理论上说来,她们在法律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机会。……妇女有权收养子女。”古代纸莎草纸收养子女文件,记载一个埃及妇女收养了自己的奴隶。至于雇用摩西的母亲做乳母,《综合圣经辞典》说:“雇用摩西的生母来乳养他,跟美索不达米亚人收养子女的合约安排相似。”[9]


根据圣经,摩西的姐姐米利暗聪明机智,安排了摩西的生母约基别来乳养他。约基别敬畏上帝,所以把真相告诉了摩西。在古代,孩子的哺乳期通常长达几年,所以约基别有充分时间教导摩西认识“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10]这个良好的基础日后证明对摩西大有帮助,因为他做了法老女儿的儿子之后,“就学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历史学家约瑟夫斯[谁?]声称,摩西在埃塞俄比亚战役中晋升为将领,这事无从考证。可是,圣经的确说摩西“说话做事都大有能力”。[11][12]


到40岁的时候,摩西可能已成竹在胸,等候担当要职。只要他效忠法老,荣华富贵就垂手可得。可是,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事,改写了他的一生。



逃到米甸


一天,摩西“看见一个埃及人打他的希伯来弟兄”。摩西看见一个以色列同胞受人殴打,命悬一线,他的抉择叫人大感意外。(希伯来书11:24,25中记载他“不肯称为法老女儿的儿子,宁愿选择与上帝的子民同受虐待”。[13]


摩西“把那个埃及人杀了,藏在沙裡”。[14]他的抉择使他踏上不归路。一个批评家认为摩西之所以杀人,是因为他“怒从心上起”,拥护者声称摩西的行动尽管有错,但他是怀着信心行事的,他知道上帝的应许,深信上帝会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奴役。[15]也许摩西天真地以为,自己的行动能激励同胞反抗埃及。[16]可是,同胞拒绝摩西做民族领袖,令他大感失望。摩西杀死埃及人的消息传到法老耳中之后,他就被迫逃亡。他在米甸定居下来,娶了游牧民族首领叶忒罗的女儿西坡拉为妻。


摩西想拯救同胞的希望粉碎了。在接着四十年裡,他过着简朴的生活,放牧度日。一天,他放牧叶忒罗的羊群,把羊赶到何烈山附近。就在那裡,耶和华的天使在燃烧着的荆棘丛中显现。当时的情景:上帝吩咐摩西说,“把我的子民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但这时的摩西缺乏自信,自觉不能胜任。他哀求上帝说:“我算什么?我怎能去见法老,把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他甚至把自身的缺点说出来。电影制作人把摩西写成一代英雄,往往不提他的弱点;原来摩西口齿不伶俐,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并非如神话传说中的英明神武。四十年的牧畜生涯,把他磨炼成谦和的人。虽然摩西自觉力有不逮,但上帝深信他是领导以色列的最佳人选。[17]



得救离开埃及


摩西离开米甸后,就入宫晋见法老,要求他释放上帝的子民。由于法老心里刚硬,上帝就降下十场灾难,震撼埃及。此前的灾祸降临,法老都无动于衷;即使害怕,也未答应让摩西带同以色列人离去,但灾祸离去后,法老又反悔。终于在第十场灾难重击之下,埃及的一切头生的,包括人及家畜全都死去。法老悲痛欲绝,终于容许以色列人离去。(出埃及记5-13章)
可是法老后来却后悔放走以色列人。于是听说以色列人在旷野迷路时,就从后追赶,要把以色列人捉回來。圣经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到红海,向海伸出手杖,红海便分开一条道路,摩西便带领以色列民行走这条路逃离埃及人的追捕。当埃及人入水时,耶和華就把红海的海水回复,使埃及人被淹死于紅海中。



死亡


「於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在摩押地,正如耶和華所說的。耶和華將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昆珥對面的谷中,只是到今日沒有人知道他的墳墓」(申三十四5一6)。



史實性


儘管這段傳奇的細節目前還缺乏史料佐證,但這個時期希伯來人流入埃及卻大致符合史實[18]。在古埃及的歷史中,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中間有個「第二中間期」,約當在西元前十七和十六世紀時,埃及北部被從西亞來的外來民族喜克索斯人所佔領,建立起第十五王朝,埃及人則在南方的底比斯建立偏安的第十六王朝,並且臣服於喜克索斯人,埃及的居民在隨後的底比斯政權第十七王朝後期發動對喜克索斯人的抗戰,最後埃及人反攻勝利,建立統一的第十八王朝,並逐漸將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喜克索斯人是閃族的一支,同為閃族的猶太人隨喜克索斯人及其他閃族游牧部落入侵埃及(大约在公元前1800至前1540年期间,亚洲西部说闪族语的人移居埃及。及古物学家詹姆斯·霍夫迈尔在《寄居埃及的以色列人》[19]一书中说:“考古学资料清楚表明,埃及是黎凡特人(来自靠近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国家)常去的国家,尤其在气候反常,发生旱灾的时候,黎凡特人就迁移到埃及去。),擔任第十五王朝的統治階層,後來也一起被逐出埃及。有人直接認定喜克索斯人就是猶太人,認為「出埃及」的神話故事,實際上是猶太人在埃及失勢後離開埃及的史事演變而成。


《摩西的生平事迹》[20]说:“埃及一幅古墓壁画,经常被人复制,画中描写一群奴隶造泥砖时的情景,用笔工细,可作为以色列人曾在埃及受苦这个圣经记载的有力佐证。”然而一幅壁畫,如何能成為以色列人曾居住在埃及的強力證據,不無疑問,其根據何在,書裡並未提及。


关于约基别用的箱子,圣经的描述也准确无误。经文说箱子是用纸莎草造的;纸莎草做箱子是很合适的,《库克(圣经评注)》[21]指出“埃及人常用纸莎草来造轻快的小舟”。



以摩西(梅瑟)為主題的電影


  • 《十诫》(1923年無聲电影,西塞·狄米爾(Cecil B. DeMille)執導)

  • 《十诫》(1956年电影,西塞·狄米爾執導)

  • 《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夢工廠1998年动画电影)

  • 《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2007年3D动画电影)

  • 《方舟展覽》(Ark Exhibition,Noah's Ark Theme Park, Ma Wan, Hong Kong 香港馬灣挪亞方舟主題公園)

  •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2014年3D电影,雷利·史考特執導)


参考文献




  1. ^ William G. Dever 'What Remains of the House That Albright Built?,' in George Ernest Wright, Frank Moore Cross, Edward Fay Campbell, Floyd Vivian Filson (eds.)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Scholars Press, Vol. 56, No 1, 2 March 1993 pp.25-35, p.33: 'the overwhelming scholarly consensus today is that Moses is a mythical figure.'


  2. ^ 参看出谷紀1:8-10,13,14节的记载


  3. ^ 参看出谷紀1:22的记载


  4. ^ 参看出谷紀的记载


  5. ^ 参考《Cook’s Commentary》,“在古埃及, 到尼罗河沐浴是很平常的事。 埃及人崇拜尼罗河, 以为此河源自俄赛里斯神。 河水据称具有神奇力量, 能赐生命, 使万物繁殖。


  6. ^ 参看出埃及记2:2-4的记载


  7. ^ 学者为这个名字的语源争论不休。 在希伯来语, 摩西的意思是“从水里拿上来; 从水里获救”。 历史学家约瑟夫斯辩称摩西的名字其实由两个埃及词组成, 意思分别是“水”和“获救”。 今天, 有些学者也相信摩西的名字源自埃及语, 但意思很可能是“儿子”,舉例來說,拉美西斯的意思是拉之子,換言之摩西是不完整的名字,只取名字中的一個音節為名。 他们有这种看法, 是由于“摩西”这个名字的发音跟一些埃及名字相似。 既然没有人知道古希伯来语和古埃及语的正确发音,不過現代的科普特語有相似文字語發音,故这些理论纯属猜测而已。


  8. ^ 参看出埃及记2:5-10的记载


  9. ^ 参看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英语版


  10. ^ 参看出埃及记3:6的记载


  11. ^ 《Israel in Egypt》认为,“摩西在埃及王宫受栽培,看来好像有人编故事似的。但细看新王国时期的宫廷,就不会对此断然加以否定。图特摩斯三世把亚洲西部附庸国的王子王孙,带到埃及去接受训练,学习埃及人的习俗。……所以,在埃及宫廷里, 外国君主的子女进进出出, 是等闲的事。”


  12. ^ 参看使徒行传7:22的记载


  13. ^ 引文来自希伯来书11:24,25


  14. ^ 参看出埃及记2:12的记载


  15. ^ 参看创世记15:13,14的记载


  16. ^ 参看使徒行传7:25的记载


  17. ^ 参看出埃及记3:1-4:20的记载


  18. ^ 《失落的文明:猶太王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 7-5617-2427-6


  19. ^ Israel in Egypt,作者埃及学家James K. Hoffmeier


  20. ^ 参考《Moses—A Life》,英文


  21. ^ Cook’s Commentary,英文



延伸阅读



  • Asch, Sholem. Moses. New York: Putnam, 1958. ISBN 0742691373


  • Assmann, Jan. Moses the Egyptian: The Memory of Egypt in Western Monothe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674-58738-3.

  • Barzel, Hillel. "Moses: Tragedy and Sublimity." In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of Biblical Narratives. Edited by Kenneth R.R. Gros Louis, with James S. Ackerman & Thayer S. Warshaw, 120–40.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74. ISBN 0-687-22131-5.


  • Buber, Martin. Moses: The Revelation and the Covenant. New York: Harper, 1958.


  • Card, Orson Scott. Stone Tables. Deseret Book Co., 1998. ISBN 1-57345-115-0.

  • Chasidah, Yishai, Encyclopaedia of Biblical personalities: anthologized from the Talmud, Midrash and rabbinic writings, Shaar Press, Brooklyn, 2000

  • Cohen, Joel. Moses: A Memoir. Mahwah, N.J.: Paulist Press, 2003. ISBN 0-8091-0558-6.


  • Daiches, David. Moses: The Man and his Vision. New York: Praeger, 1975. ISBN 0-275-33740-5.


  • Fast, Howard. Moses, Prince of Egypt. New York: Crown Pubs., 1958.


  • Freud, Sigmund. Moses and Monotheism. New York: Vintage, 1967. ISBN 0-394-70014-7.

  • Gjerman, Corey. Moses: The Father I Never Knew. Portland: Biblical Fantasticals, 2007. ISBN 978-1424171132.


  • Halter, Marek. Zipporah, Wife of Moses. New York: Crown, 2005. ISBN 1400052793.


  • Ingraham, J. H.. The Pillar of Fire: Or Israel in Bondage. New York: A.L. Burt, 1859. Reprinted Ann Arbor, Mich.: Scholarly Publishing Offi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 2006. ISBN 1425564917.


  • Kirsch, Jonathan. Moses: A Life. New York: Ballantine, 1998. ISBN 0-345-41269-9.

  • Kohn, Rebecca. Seven Days to the Sea: An Epic Novel of the Exodus. New York: Rugged Land, 2006. ISBN 1-59071-049-5.

  • Lehman, S.M., rabbi Dr., (translator), Freedman, H., rabbi Dr., (ed.), Midrash Rabbah, 10 volumes, The Soncino Press, London, 1983


  • Mann, Thomas. "Thou Shalt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 In The Ten Commandments, 3–70.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3.

  • Sandmel, Samuel. Alone Atop the Mountai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3. ISBN 0-385-03877-1.

  • Southon, Arthur E. On Eagles' Wings. London: Cassell and Co., 1937. Reprint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54.


  • Wiesel, Elie. “Moses: Portrait of a Leader.” In Messengers of God: Biblical Portraits & Legends, 174–210.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6. ISBN 0-394-49740-6.


  • Wildavsky, Aaron. Moses as Political Leader. Jerusalem: Shalem Press, 2005. ISBN 965-7052-31-9.


  • Wilson, Dorothy Clarke. Prince of Egypt.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49

Hans Werding "Moses war Tutenchamun" ISBN 978-3-9803892-2-8



参见



  • 摩西五经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用户:Ww71338ww/绘画

自由群

卑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