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權
父權(英语:patriarchy)指一種以成年男性為中心的權力。
父權關於權力,強調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權力運作形式。父權思想則是順由權力運作模式所產生、以男性為中心的思想。父權體制則指涉父權這種權力運作發展出完善的政經社文制度以持續父權的運作與優越地位。
目录
1 與父系概念的不同
2 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
3 父權體制與壓迫
4 性別政治与女性主义
5 参考文献
6 参见
與父系概念的不同
由於父系與父權概念皆是以性別為基礎進行運作,因此使用上兩者經常被混淆。父系專指親代子代之間的傳承方式是為父傳子。而父權專指以性別進行權力劃分,強調推崇陽剛氣質,鄙棄陰柔氣質的權力運作模式。也因此,母系家長制(母系制度)也可能與父權體制共同並行。
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
一些女性主義支持者認為,父權體制並不只是形容體制,而是認定男性是陽剛的,女性是陰柔的的一種思想。
而陽剛氣質比陰柔氣質優越。因此在父權體制中,男性被認為是比女性是優秀的類別。然而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程度不一的陽剛與陰柔氣質,但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往往會依性別或其他文化因素被壓抑或發展(例如有些文化強調合作和諧、有些強調競爭)。而這種將性格特質分類並貼上優劣標籤的狀況,相應產生了對陰柔氣質的厭惡,並進而造成所謂的厭女症。厭女症並非獨限男性,女性亦有厭女症。
父權體制與壓迫
對女性而言,若要在父權體制中獲得權力,唯有二途:一是服膺於父權認定的次等位置,藉父權體制中許可的方式獲得權力。獲得權力的方式與所在文化有相當關聯,例如在華人社會中,母親可以依靠兒子獲得權力(而女兒並無法使母親取得地位、權力)。二是展現陽剛氣質,獲得父權體制中對陽剛氣質的獎勵。然而這種方式的風險在於:父權體制認為女性是陰柔的,因此無論如何女性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陽剛。而在女性展現陽剛特質的過程中,男性可能會因感覺"陽剛氣質"被"陰柔氣質"汙染,男性己身的陽剛氣質受到挑戰,進而攻擊或排斥女性。這在性別高度分化的工作場域中特別容易發生(參考電影北國性騷擾)。
而必須注意的是:除了父權之外,社會還有許多其他權力的運作方式,例如族群、階級等等。這些因素交織之後,就產生各種不同的權力運作體制。然而因為性別是各社會皆蘊有的因素,且從有人類時便有性別存在,因此其特別容易受到注目。
在父權體制中,男性不一定全然受惠,因父權體制也對男性有諸多要求。身為男性並不代表就能夠從對陰柔氣質的貶抑中逃脫,男性仍會不斷被檢視與評比。不夠陽剛、不斷被質疑不夠"男人",而要不停地證明自己夠陽剛,稱得上是"男人"。而為了與陰柔氣質劃分界線,攻擊陰柔氣質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因此不夠陽剛的男性、所有女性都是攻擊與貶抑的對象。
而只要服從某些規則,女性也可能從父權體制中獲得獎賞。同樣的,女性也可能成為父權體制中的壓迫方,例如同學長學弟制一般,壓迫其他女性,指責其他女性為何不順從於父權體制賦予其的角色與位置。也有可能挾著父權體制對男性的要求,指責男性不夠陽剛、不像"男人"。
性別政治与女性主义
不少女性主义者主张挑战父权主义,他们认为父权主义是对女性的压迫,并导致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然而随着女性的就业及教育水平增加,女性和男性的社会地位上已日趋平等,但在社会文化上,女性仍受父权的一定程度所影响,例如部分女性在成为母親后要为了家庭放棄事业,对女性的事业发展帶来影響。
参考文献
参见
- 男性中心主義
- 三纲五常
- 孝
- 父爱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