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
日本天皇 | |
---|---|
君主政體 | |
帝國君主 | |
菊花紋章 | |
現任 明仁 1989年1月7日就任 | |
尊稱 | 陛下 |
確定繼承人 | 皇太子德仁亲王 |
首任 | 傳說:神武天皇 可考:应神天皇 |
建立日期 | 傳說:前660年2月11日 可考:270年2月11日 |
官邸 | 東京皇居 |
日本国 |
---|
日本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日本国宪法 · 日本法律 |
皇室
|
立法
|
行政
|
司法
|
地方自治 普通地方公共團體 |
选举
|
政党
|
其它
|
政治主题 |
天皇(日语:天皇/てんのう tennō)是日本的君主,以其為首的日本皇室則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皇室。在明治維新至1947年為止而施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明定其為國家元首[1];之後接續施行至今的《日本國憲法》中則被定義為「日本國以及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為有名無實的虛位元首。
天皇的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首任的神武天皇以來一脈相傳,並不像中国、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经历過改朝换代,這是由於天皇在歷史上能掌握實權的時間很短,所以反而能避過戰亂,使皇室更加長壽。由於天皇與整個皇室在古代被認為是超乎於普通人的存在,因此時至今日都是沒有姓氏的(历史学研究上称其为天皇氏或天皇家)。而在神道教傳統中,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後裔,故具有「神性」;但二戰後,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完全放棄天皇在過往被賦予的神性。
通常,現任天皇會被稱為「今上天皇」,敬稱「陛下」。當天皇退位,他會被稱為「太上天皇」(簡稱上皇);倘若天皇退位後出家,他會被稱為「太上法皇」(簡稱法皇);如果天皇駕崩,他會先被稱為「大行天皇」,之後再正式諱稱為「[在位時年號]天皇」(例如明治天皇)。
現任天皇(今上天皇;第125任)為明仁,是昭和天皇的長子,年号平成,於1989年1月7日即位。
目录
1 名稱由來
2 歷史
2.1 古代天皇
2.2 近代天皇
3 天皇的三神器
4 圖集
5 注釋
6 參考文獻
6.1 引用
6.2 来源
7 参见
名稱由來
日本「天皇」這名詞是源自中國道教的神祇天帝,跟中國三皇裡伏羲氏的尊稱「天皇」或者是中國上古神話的天皇氏具有不同的意涵。最早的文字记载是《飛鳥浄御原令》,由第40代天武天皇制定,689年頒佈。
日本历史早期,西元第一至三世纪,小邦林立,各個小邦的君主称“王”或“君”,约到西元第四、五世纪诸邦形成联盟,首领改称为「大王」或「大君」,以及稱「治天下大王」。而到了天武天皇,受到同時期自稱天皇的唐高宗所影響,又因為崇尚中國的道教,自认是源自天照大神的後裔,擁有現人神的屬性,所以將天皇當自己的稱謂。出现天皇的称号以后,还曾有天皇和「皇帝」的称号并用的情况,如43代元明、45代圣武(追谥)、46代孝谦、50代桓武。民間過往亦稱天皇為「君上」或「大君」。
外交场合使用首次“天皇”一词据称是推古天皇时期,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时第二次出使隋朝的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2],但是中國方面並沒這句話的任何記載、可能是天武天皇要加強其名銜正當性而杜撰的[3]。到了近代的明治元年(1868年)后,日本致外国首脑信件、国际条约批准书、宣战诏书使用的都还是皇帝称号。1936年推行大東亞共榮圈口号後,对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称号。中国称日本元首为日本天皇大约是在清末的同治时期[來源請求]。
歷史
古代天皇
最早的日本神話書籍《古事記》称,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话中的太陽神天照大神之後裔,成为日本君权神授的依据。旧时的日本史书一直宣称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来自同一家族,日本历史上,皇室从来没有出现过家族更迭。事实上,中古时期的日本小国林立,最后由位于本州岛中部(奈良)的大和朝廷实现统一,大和也就成了日本的别称。大和朝廷成立前出现过多次王位的争夺,或許也改易过多个朝代。然而當時的歷史紀錄靠口頭背誦神話的史官,而沒有可以證明的文字史料留下,是以無由查證[a]。僅有中國歷史學家陳壽《三國志》的東夷傳倭人條可做參考。日本是在律令制开始后才有「天皇」一名。在《日本國史略》中有「自天照皇太神創業垂統,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國、一統天下,歷正天皇正統一系,亘萬世而不革。天下即一人之天下。」一辭,不過萬世一系四字則是到19世纪末明治维新左右才形成並寫入《大日本帝国宪法》之中。
自公元6世纪大和国征服本州及九州的大部分地区后,天皇的权力达到顶峰。但天皇作为日本实际统治者的时间并不长。从10世纪开始,日本经历了摄关政治、源平相争,政權被權貴門閥把持;有些天皇甚至負氣禪讓,自稱上皇,在江湖之中實施院政;或者剃髮出家,自稱法皇,在伽藍之中掌控大權。12世紀以後,日本進入數世紀的武家政權(軍事政權)時代,政府被幕府將軍或者僭稱公卿的武家階層掌控,包括了平氏政權、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織豐政權與江户幕府。天皇的政治權力及存在作用被架空長達千年。
至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後,江戶幕府迫於時局下將政權交還朝廷,日本的武家統治時代結束,天皇重新掌握政治权力。在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等元老的主導下,日本引進歐陸國家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並在1890年施行《大日本帝國憲法》,天皇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統治者,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另一方面,當時的日本政府將神道信仰發展成近乎國教地位的「國家神道」,由於天皇在傳統上被認為是天照大神後裔,因此天皇被神格化尊為「現人神」,意為以人的型態存在於現世的神。
近代天皇
昭和天皇登基後不久,日本在東條英機等軍部的帶領下投入侵略中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中。二戰後,日本被美國為首的同盟國佔領,並在軍政統治下建立议会民主制;同盟國原計畫廢除天皇制度,但為了穩定局勢,允许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下来,即「象徵天皇制」。1946年,昭和天皇在同盟國佔領當局的主導下发表了《人间宣言》,承认天皇是人而非神。
依照《日本國憲法》,現今日本天皇的主要职责是任命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条约,召集国会,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出席礼仪性的外交事務活動和国家儀典等。
天皇的三神器
三神器包括:
八咫鏡:一柄镜子,现在陈列于三重县伊势市的伊势神宫[4]。
天叢雲劍:又名「草薙劍」,源于創世神话中素盞嗚尊的寶剑,他斬殺「八岐大蛇」後從其尾部取得。现在供奉于名古屋市热田区的热田神宫[5]。
八尺瓊勾玉:又稱「八阪瓊曲玉」,一枚勾玉。现在供奉于[來源請求]东京的皇居。
神話中天叢雲劍是素盞嗚尊(太陽神——天照大神之弟)斬殺八岐大蛇而得。關於此劍後來的下落,有一說指出1185年日本两大武士集团平氏和源氏在坛之浦海域决战,源氏获胜,而平氏所立的安德天皇带着此剑葬身海底,另有一說指出大和武尊带着此劍在海底長眠。今日熱田神宮所供之劍是否為傳說中的寶劍,實已不得而知。至於八咫鏡以及八尺瓊勾玉都在日本「記紀神話」(即《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裡和天照大神有關故事的部分中被提及。名稱中的「八咫」與「八尺」原先只是在形容這兩者的尺寸相當大(有人说八尺是周朝尺寸),後來就變為這兩種神器的專屬名稱[6][7]。
三神器在日本历史上通常是上任天皇传给下任天皇。偶尔也有通过各種手段争夺的时候,如南北朝时期,北朝後小松天皇用下任天皇繼承權做交換,誘騙南朝後龜山天皇交出所保有的三神器,南朝天皇在交出三神器後退位,但皇統最後卻由後小松天皇的兒子繼承,到此日本南北朝的分裂合而為一。
圖集
皇居內的二重桥。
神武天皇,傳說中初代的天皇。
大日本帝国憲法第3頁,明治天皇除了以睦仁之名署名外、亦蓋上了「天皇御璽」的印章(御名御璽)。
三神器(劍、鏡、玉)的想像外觀
注釋
^ 據[谁?]稱,東亞國家中除中國之外,存留有最早文字史料的國家即是日本。韓國的《百濟記》、《百濟新撰》、《百濟本記》據傳比日本書紀早,卻除了《日本書紀》所引用的部分之外完全失傳。今存的《三國史記》整整比《日本書紀》晚了數個世紀。
參考文獻
引用
^ 新村出『広辞苑 第六版』(岩波書店、2011年)1952頁;松村明『大辞林 第三版』(三省堂、2006年) 1758頁
^ 《日本書紀・推古天皇》:「九月辛未朔乙亥、饗客等於難波大郡。辛巳、唐客裴世淸罷歸。則復以小野妹子臣爲大使、吉士雄成爲小使、福利爲通事、副于唐客而遺之。爰天皇聘唐帝、其辭曰「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使人鴻臚寺掌客裴世淸等至、久憶方解。季秋薄冷、尊何如、想淸悆。此卽如常。今遣大禮蘇因高・大禮乎那利等往。謹白不具。」。」
^ 古代東亞政治環境中天皇與日本國的產生 呂玉新
^ 伊勢神宮.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4).
^ 熱田神宮の歴史.
^ 新訂 古事記 存档副本. [200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4).
^ 新編 日本書紀 存档副本. [200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4).
来源
- 小森洋一:《天皇的玉音放送》,三联书店,2004年8月 ISBN 7-108-02146-3
- 小森洋一:《日本近代国语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ISBN 720604400X
天皇的稱號 - 重新解讀日本歷史 - 全球書選 - udn全球觀察, 2013年6月7日(網野善彥:《重新解讀日本歷史》,聯經出版)
参见
今上天皇:即当今在位的天皇,现指明仁。
太上天皇:退位的天皇,相当于中国的太上皇。
太上法皇:出家的太上天皇。
日本皇室- 日本皇室世系图
- 象徵天皇制
- 天皇特例會見
- 天皇誕生日
- 日本天皇列表
- 日本皇后列表
-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