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裝
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變裝(英语:Cross-dressing, CD)是人類一項受予複雜解釋的行為,指任何人為任何理由、動機穿著「被視為屬於另一個性別」的服裝,有時也會搭配化妝。成語「易弁而釵」就是男扮女裝的意思。而實際是男性的偽娘雖不一定要變裝,但也常透過這樣的裝扮來表現自己或更突顯女性美。如果連容貌也改變成特定的異性,則進入到易容的範疇。
有異裝行為的人,可概稱為較中性用語的異裝者(變裝者、易裝者);而喜歡異裝或有此癖好者,則被稱為異裝癖(易服癖、變裝癖、易裝癖、異性裝扮癖)或戀異性裝癖。許多行為雖然看似相同,但因人而異而常會有不同的成因理解和行為解釋,因此這些稱呼其明確的定義頗為模糊。常見的狀況為工作於特定職業的反串行為(尤其是演員),或是對異性服裝的戀物情節所產生的異裝。跨性別者是基於性別認同而做出認同性別的打扮,並不屬於「變裝」的範疇。
目录
1 異裝的動機
2 有關「跨性別」之「性別認同」所作的裝扮
3 戀異性裝癖者
4 職業與異裝
4.1 演員與表演
4.2 特種行業
5 掩飾身份的異裝
6 社會壓迫
7 各地法令
7.1 新加坡
7.2 伊朗
8 參考文獻
異裝的動機
由於人、理由、性別、衣物都相當的複雜多變,因此異裝也是相當複雜多變。很多人異裝並不是為了性或是戀物癖的理由。同樣的,儘管異裝也是一種跨性別的行為,不是每一個異裝的人都有跨性別的感覺或認同。同時,為達到男女平等目的而進行變裝以表達對男女不平等的不滿。甚至一種行為是否是異裝也很複雜,例如某些人認為男性穿耳洞戴耳環是異裝(他們所處環境之風氣只有女士才戴耳環而又默認之故引申出此念),某些人卻認為不是,這兩類人對異裝的定義就不同。這很視乎於社會與民俗對於衣著所造就的風氣與潮流。
異裝一詞的意義未必與理由無關。像是某些跨性別者就把異裝當作一種身份、認同。異裝一詞的意義甚至也不限於性別,也有Cosplay、角色扮演、化粧舞會扮演行為等意思。於舞會、化妝舞會等類似場合上,以一特定時代地點、階級、歷史或虛擬的人物為主題的服裝打扮,也是變裝的一種。[1]
研究異裝的理由、動機有不少問題。歷史上的異裝案例,除非是明顯與一個特定事件有關,或由異裝者刻意強調其異裝動機,通常都很難確定異裝者之動機。而且現在作出的性別分類,像是同性戀、跨性別,在過去的異裝案例上未必有意義。而且即使在現在,異裝的人的動機也很難確定,常出現說法反覆的情形。
有關「跨性別」之「性別認同」所作的裝扮
某些人是為自身的性別認同認同另一個性別而穿著與性別指定不同的衣物。像是某些跨性別者就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時為求心安理得與自在,而穿著心理認同性別的衣物,以表達自己正確的心理性別,繼而在自己與他人交流時希望他人適度按照「男女社群話題之異」來相應調整話題。
跨性別包括了許多次分類,比如變性者(transsexual)、異裝者(cross-dresser)、異裝症者(transvestites)、異裝國王(drag kings)與異裝皇后(drag queen)。
通常戀異性裝癖者或是異裝癖(transvestic fetishist)不包含在這裡面,因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並不是一個性別議題(gender issue)(不過在實踐上很難分)。
在本文中為行文方便起見,異裝是指行為而與理由動機無關。但是異裝一詞的意義未必與理由無關。某些跨性別者就以「異裝」或是意義相關的CD(cross-dressing)、TV(transvestic)來稱呼相關的行為或人物。在此,異裝可說就是一種身分認同。
戀異性裝癖者
人類異裝的動機,有因為性別認同障礙而異裝,也有因為純粹戀異性裝癖而異裝。戀異性裝癖不能劃到跨性別類别裡来,原因如下:
- 跨性別者乃認為自己心理性別和性別指定不一致,並基於在「社會普遍習慣把男女衣著風格作鮮明區分」的風氣下務求取得大眾對其內心真正性別即心理性別之認同,而穿著與生理性別不同的裝扮。他們對異性服飾並不會有慾望,假如人類都恢復一絲不掛,他們就不會再有異裝的需要和擔憂,故此以戀異性裝癖並不適用於判定到跨性別者上。
- 戀異性裝癖的異裝則並非因為如跨性別者般其內心不認同自己的生殖性别,而是純粹迷戀該等服飾之功能以達求滿足自身性慾幻想之目的。
很多戀異性裝癖者跟人間既有的刻板印象不同,不是跨性別也不是同性戀。而許多人就只是單純把自己定義為跨性別者,儘管他們也可能符合以上所述的其中一個分類。
職業與異裝
職業有時會使工作者作出異裝行為,像是台灣沒有男用絲襪,某些需要長時間站立的男性工作者就會穿上女用絲襪或褲襪。[來源請求]
演員與表演
男演員演出女性角色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有悠久的歷史。京劇大師梅蘭芳就以此聞名。民國初年開始有女演員演出男性角色,粵劇名伶任劍輝就是經常扮演男角的女演員。傳統戲曲中的反串原本是指演出與自身本工的行當不同的戲,但傳統戲曲以外的演員若扮演異性角色也可稱為反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就讀天津市南開中學的時期,曾參與「南開新劇」(南開中學的話劇團隊),並多次反串飾演女性角色。[2]
而較知名的男扮女演員則計有香港已故藝人張國榮,其異裝動機乃基於在「社會普遍習慣把男女衣著風格作鮮明區分」的風氣下務求以衣著風格取得大眾對其心理性別和戀愛傾向的認知與認同。在長江七號電影中,周星馳的契女徐嬌、黄蕾和姚文雪反串演出男性角色[3][4][5];而韓永華則反串演出女性角色[6]。
在台灣綜藝界也有很多例子以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反串」一語來指異裝。在電視界中像是藝人陽帆扮的「楊婆婆」,澎恰恰與許效舜主持的「鐵獅玉玲瓏」,還有藝人大炳的表演都是很有名的反串。在某些餐廳秀中,第三性是一吸引人的主題。
在泰國,以「泰國變性女人」為主題的表演早已是國際馳名。
在日本,1914年成立的寶塚歌劇團則以女演員演出男性角色聞名。日本組合「昭和時代」模仿韓國青春洋溢的組合「少女時代」,全都是由男生反串。
在韓國,組合「Boy's Day」模仿「Girl's Day」,同樣全都是由男生反串。[7]
在香港,著名DJ葛民輝於電台節目上不時化身「娟姨」與聽眾談天。另外,母親的抉擇角色轉換系列宣傳片中,男生反串扮演未婚媽媽,以體現女生所受的傷害。
在西方戏剧历史上也有类似反串的传统,例如仲夏夜之梦。
特種行業
在台灣「特種行業」,有所謂的「第三性公關」,是由男士穿著典型女裝,再作坐檯的「小姐」。
掩飾身份的異裝
中國古代民間傳奇人物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文學作品中亦有不少女扮男裝的女性形象,例如祝英台女扮男裝讀書。
社會壓迫
有些女性認為男性易服後難以辨認其性別,造成她們防範男性非禮有困難,然而並沒有證據顯示異裝者有較高比例為性騷擾加害者。大多數加害者往往外表上都符合於主流社會認知,將服裝穿扮視為增加性騷擾防範困擾的說法顯得牽強。
有些地方的法律禁止人民作異性打扮,如新加坡(但現況可能放寬)以及伊斯蘭教國家等。如果異裝行為對別人構成不安,例如女性化男生進入女更衣室等,執法機關也有可能以遊蕩罪或類似罪名向異裝者提出告訴。[8][9]
各地法令
新加坡
1960到1990年代間,新加坡法律曾經以當時社會兩性著裝習慣為規範訂立法律,並強制所有於其境內外出現或駐留的人士遵守,把「社會普遍習慣把男女衣著打扮風格作鮮明區分」的風氣貫徹硬性執行。例子有:
- 規定男士頭側頭髮長度不得足以蓋住耳朵及膊[10],而在公眾場所亦時常有「長髮男子不受歡迎」等告示;
- 規定男士不得穿著修裁標緻的衣衫、裙子、絲襪、褲襪、高跟鞋等「被視為屬於女性穿著」的服裝;
- 規定男士不得佩戴耳環與任何標緻飾物等「被視為屬於女性佩戴」的飾物。
此法令主要針對嬉皮。當時,新加坡境內任何民眾儀容一旦未符合上述所有規定者即屬違法。
著名日本音樂大師喜多郎曾因為在新加坡機場辦理入境手續時留長髮,與新加坡政府對男士的儀容規範不符,就被拒絕入境,而其專場音樂會也因此被迫取消。[11][12]
伊朗
伊朗政府當局在2010年7月也頒佈了男性人員的髮型指引,把留馬尾等長髮、 龐克髮型等男性人員予以法辦著令剪短。[13][14]
參考文獻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化妝舞會裝[永久失效連結] 於2011年3月31日查閱
^ 天津市南開中學校史館內
^ 《長江七號》「星光幫」──徐嬌
^ 《長江七號》「星光幫」── 黃蕾
^ 《長江七號》「星光幫」──姚文雪
^ 《長江七號》「星光幫」──韓永華
^ MBC《Show! 音樂中心》400期特輯
^ 法庭:入女更衣室 易服男罰款 東網
^
蘋果日報:日本警察扮女入澡堂 除衫聽拉
^ Males with long hair will be attended to last
^ 中國寧波網──淺談新加坡鞭刑
^ 楊本禮:《人生品味品味人生》第169頁;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
^ Telegraph: Iran government issues style guide for men's hair
^ 中國評論新聞網:伊朗政府發佈男性標準髮型 短髮受推崇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變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