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a](拉丁語)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Academia Sinica Emblem.svg
基本資訊
所屬部門
總統府
員額
1,533人
年度預算額
新臺幣154.93億元(104年度)
授權法源
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
中央研究院組織法
主要官員
院長
廖俊智
副院長
周美吟劉扶東黃進興
秘書長
彭信坤
任命者
總統
組織編制
內部單位
院本部(6處、3室)、學術諮詢總會、32委員會
附屬機關
24研究所、7研究中心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
1928年6月9日
聯絡資訊

Si Fen River 02.JPG
中央研究院院區景觀
地址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
+886 2 27822120~9(共10線)
網站
www.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大門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為中華民國學術最高殿堂[1]。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區中研里,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中研院院士為中華民國學術界最高榮譽,許多院士是在中研院擔任專任研究員時當選,或是當選後兼任研究員或通信研究員。所以有相當比例的院士同時擔任中研院研究員。




目录





  • 1 沿革

    • 1.1 成立


    • 1.2 在臺復院



  • 2 組織

    • 2.1 層級架構


    • 2.2 院本部


    • 2.3 研究所、研究中心

      • 2.3.1 相關附屬場館



    • 2.4 委員會



  • 3 成員


  • 4 歷任院長

    • 4.1 院士



  • 5 相關重大事件

    • 5.1 淹水事件


    • 5.2 利益迴避爭議


    • 5.3 誘導式問卷爭議


    • 5.4 論文造假



  • 6 註釋


  • 7 参考文献


  • 8 参见


  • 9 外部連結




沿革



成立


1927年4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在南京舉行,李石曾(煜瀛)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決議推李石曾、蔡元培(孑民)、張人傑(靜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組織法。5月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張人傑、褚民誼、許崇清、金湘帆為籌備委員。7月4日,《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公布,改列籌設中的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大學院的附屬機關之一。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11月20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請學術界人士30人在大學院召開中研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聯合成立大會,討論中研院組織大綱及籌備會進行方法。議決先籌設各研究單位,計有: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調查所、社會科學研究所、觀象台四個研究機構,並推定各所常務籌備委員,積極展開籌備工作[2]


1928年4月10日,頒布《修正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中央研究院改為不屬於大學院的獨立機關。4月23日,國民政府特任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院長。5月,啟用印信。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務會議在上海東亞酒樓舉行,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2]。創辦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員是中國科學社社員,中央研究院成立後接收中國科學社在國際上作爲中國科學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蔡元培任院长的國民政府特任状


在首任院長蔡元培任內,中央研究院陸續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十個研究所,係由理化實業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地質調查所、觀象台與自然歷史博物館演展而來。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曾西遷昆明、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戰勝利後方復還京、滬。


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院士選出,共81人。9月23日,第一次院士會議舉行,中研院之體制始告完成。


  • 理化實業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下有物理組、化學組、工程組。1928年7月分立為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 地質調查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7月成立地質研究所,在上海。

  • 社會科學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組、民族組、經濟組、社會組,前兩組在南京,後兩組在上海。1934年7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之北平社會調查所併入該所,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

  • 觀象台於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組、氣象組。1928年2月分立為天文研究所、氣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 語言歷史研究所於1927年夏設於廣州中山大學,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學籌設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遷入廣州柏園正式成立,後遷北平。體質人類學研究所於1944年由史語所第四組中抽出另設,抗戰勝利復員後因限於經費,又由史語所收回接辦。

  • 自然歷史博物館於1929年1月籌備,1930年1月成立於南京。1934年7月更名為「動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分立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 心理研究所於1928年11月決定設立,1929年1月籌備,1929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平。


  • 數學研究所於1941年籌備,1947年正式成立,在上海。


  • 醫學研究所於1944年籌備。


  • 近代物理(即原子能)研究所於1945年秋籌設,嗣因倉促遷台,未能完成。


在臺復院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守中國大陸,12月,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全部以及數學研究所的部分共二千多箱重要圖書、文物、儀器、設備由中華民國海軍艦隊運往臺灣,遷至台北的國立臺灣大學,暫存在桃園縣楊梅火車站倉庫;其餘研究所皆留置於中國大陸,並發展為後來中國科學院之主體。由於多數院士及第一次院士會議所選出之第三屆評議員32人亦都滯留大陸或國外,在台者僅有吳大猷、朱家驊、淩鴻勛、李先聞、吳敬恆、胡適、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王世杰、王寵惠等人,不足法定人數,兩會無法召集並行使職權,中研院陷入半停頓狀態。


1954年,經朱家驊院長多方奔走,在臺灣臺北南港現址營建院區。「植物研究所」在臺復所。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籌備處。


1957年,多方討論出「以報到登記人數為實有全體人數」之辦法並呈奉總統令准,於4月2日在台舉行第二次院士會議,4月3日舉行第三屆評議會首次會議。同年12月,胡適繼朱家驊之後擔任院長,1958年正式就職。「化學研究所」在臺復所。


以下是中研院在臺復院後的大事紀要:


  • 1958年,舉行第三次院士會議。

  • 1959年,舉行第四次院士會議。同年「動物研究所」在台復所。

  • 1962年,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王世杰擔任院長。成立「經濟研究所」籌備處,「物理研究所」在臺復所。

  • 1970年,錢思亮繼王世杰之後擔任院長。成立「生物化學研究所」。

  • 1974年,舉行第十一次院士會議。成立「美國文化研究所」。

  • 1975年,「三民主義研究所」成立。

  • 1976年,成立「地球研究所」籌備處。

  • 1977年,成立「資訊研究所」籌備處。

  • 1978年,舉行第十三次院士會議。

  • 1980年,舉行第一次國際漢學會議。

  • 1981年,成立「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

  • 1983年,吳大猷接任院長。

  • 1986年,舉行第二次國際漢學會議。

  • 1989年,成立「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1991年,ICSU在臺首次學術研討會。「美國文化研究所」更名為「歐美研究所」。

  • 1993年,成立「天文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1994年,旅美學人李遠哲返國接任院長。「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與「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併成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1995年,成立「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 1997年,成立「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 1998年,成立「生物農業研究所」籌備處。

  • 2002年,成立「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

  • 2003年,成立「基因體研究中心」。

  • 2004年,成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社會學研究所」、「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 2005年,由「動物研究所」改組為「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由「植物研究所」改組為「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 2006年,8月「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轉成立為「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10月翁啟惠接任院長。

  • 2008年,成立「南部生物技術中心」,位於臺南市南部科學園區。前身為「南部生物技術計畫中心」。

  • 2010年,舉行第二十九次院士會議。



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議程手冊


  • 2010年6月1日,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動工。

  • 2012年4月,舉辦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11個所、處和中心參與籌備,共籌組二場專題演講及26個專題場次,發表102篇論文。大會邀請170位國內外學者與會發表論文、評論和主持,12國逾500學者報名。[3][4]

  • 2018年5月11日,南部院區動土。


組織




資訊科學研究所大門



層級架構


  • 院長

  • 院士會議

  • 評議會
    • 副院長

    • 學術諮詢總會
      • 院務會議

      • 各研究所(籌備處)、研究中心學術諮詢委員會
        • 總辦事處

        • 研究所(籌備處)、研究中心

        • 各委員會





院本部


  • 秘書長

  • 副秘書長

  • 秘書處

  • 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 總務處

  • 智財技轉處

  • 資訊服務處

  • 國際事務處

  • 主計室

  • 人事室




  • 由人文社會科學館俯看院區

    政風室


研究所、研究中心






民族學研究所















對照1927年所通過的組織條例,列舉設有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但部份學門創院至今仍未設所(如心理學、教育學),或是在大陸時期曾創設但仍未復所;當中多為人文社會科學學門的領域,使中研院在這方面的發展規模仍不甚完備。
數理科學組

數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地球科學研究所

資訊科學研究所

統計科學研究所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生命科學組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生物化學研究所

分子生物研究所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基因體研究中心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組

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族學研究所

近代史研究所

經濟研究所

歐美研究所

中國文哲研究所

臺灣史研究所

社會學研究所

語言學研究所

法律學研究所

政治學研究所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b]


相關附屬場館





















圖書館系統
中央研究院圖書館
科技部數學中心暨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圖書館
化學研究所圖書館
地球科學研究所圖書館
統計科學研究所圖書館
資訊科學研究所圖書室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圖書館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圖書室(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聯合圖書室)
經濟研究所圖書館
歐美研究所圖書館
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
郭廷以圖書館(近代史研究所)
傅斯年圖書館(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
生命科學圖書館












文物場館
胡適紀念館(近代史研究所)
吳大猷紀念館(物理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臺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室
蔡元培紀念館
臺灣考古館







其他場館
人文社會科學館
學術活動中心
綜合體育館
嶺南美術館



委員會




































因應業務需要,中研院在院務會議之下設立各種委員會:
委員會
資訊安全委員會
人文社會科學館公共事務委員會
行政電腦化推動委員會
人權委員會
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科學教育推動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與國立清華大學合作協議
國際科學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動物實驗管理小組
生物實驗安全委員會
本院出版委員會
學術交流及合作委員會
漢籍電子文獻協調委員會
資訊業務諮議委員會
本院與公私立大學及研究機構訂定學術合作辦法審查委員會
本院轉殖植物實驗室管理委員會
數位典藏諮議委員會
本院台灣地震數位知識庫建置諮議委員會
院區環境美化推動委員會
院區交通管理委員會
宿舍管理委員會
嶺南美術館管理委員會
學術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
綜合体育館管理委員會
輻射防護管理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在台五十年專書編纂委員會
藝文活動推動委員會
週報編輯委員會
研究發展成果管理委員會
太平洋鄰里協會
國際研究生院推動委員會
溫室管理委員會


成員


依新版中研院組織法在2001年10月公布實施,其中的院長遴選辦法規定,院長任期屆滿時,由院評議會就院士中選舉院長候選人三人,呈請總統遴選並任命。院長任期五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歷任院長

























































任次
姓名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院長
1蔡元培1928年4月1940年3月
代理朱家驊1940年9月1957年10月總幹事代理院長
2胡適1957年12月1962年2月
3王世杰1962年5月1970年4月
4錢思亮1970年5月1983年9月
5吳大猷1983年10月1994年1月
6李遠哲1994年1月2006年10月
7翁啟惠2006年10月2016年5月
代理王汎森2016年5月2016年6月20日副院長暫代
8廖俊智2016年6月21日現任


院士



中央研究院從1948年開始選舉院士,目前每兩年由院士會議從全國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中新選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及 人文社會科學三組。職權如下: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選舉評議員;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受政府及有關單位之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查及研究事項。


中研院於2016年7月時有院士計283人,其中數理科學組68人、工程科學組 55人、生命科學組95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61人。[5][6]


2016年7月院士會議前有名譽院士數理科學組5人、生命科學組6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2人;院士會議時選出2位工程科學組的名譽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長克萊頓(Clayton Daniel Mote,Jr)及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教授中村修二。[7][8][6]



相關重大事件



淹水事件


  • 1977年9月,附近山洪暴發,中研院各館大約有一半進水,其中包括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館,傅斯年圖書館、胡適紀念館、近代史研究所等,但損失不大。[9]

  • 1984年,六三水災造成四分溪(當時尚未命名)暴漲,導致中研院院區嚴重淹水。臺北市政府因而擬以「截彎取直」方式,整治四分溪。[10]

  •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颱風所挾帶豪雨再次造成四分溪暴漲,中研院鄰近四分溪之七個研究所地下樓層,首當其衝,直接遭受大水侵襲,粗估此次水患硬體受損新台幣二億元左右,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損失無法估計。[11]其損失項目,如地球科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的昂貴儀器與稀有樣本,[12][13]以及歐美研究所圖書館的部分藏書等。[14]


利益迴避爭議


  • 2016年4月21日,院長翁啟惠因涉嫌對價利益輸送,而遭士林地檢署列為「貪污治罪條例」偵字案被告且限制出境,目前有待進一步司法調查。翁氏於3月請辭,5月2日批准。


誘導式問卷爭議


  • 2017年7月5日,中研院社會學研究院研究員楊文山教授主持之「2017第一次社會意向調查」問卷中,針對同性婚姻議題之題目選項,出現「直接修改民法,改變婚姻是一男一女結婚的傳統定義」及「另外訂立專法,保障同性戀伴侶的醫療、財產處理等權益」之誘導性提問,暗示修改民法將改變婚姻定義及訂立專法才能保障同性戀權益。[15]

  • 上揭問卷遭網友質疑,涉嫌引用下一代幸福聯盟具誘導性提問的問題;對此,中研院社會學研究院表示,網友質疑的問題中,選項分別為「直接修改民法,破壞一夫一妻的傳統婚姻制度」及「為同性戀者訂定專法,保障同性戀者就醫跟成家的權利」,而社會意向調查問卷之措辭並不同,故沒有誘導性提問情形。[16]


論文造假


2018年初中研院生化所所長陳慶士被檢舉長達十年間研究論文造假,陳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多年研究,期間有八篇論文被美國《科學》雜誌發現造假[17],多處數據採樣方式與學界方法重大相異,且有蓄意詐騙跡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之後出具70多頁調查報告[18],建議處最重「立即撤稿」處份,案件還在知名RetractionWatch網站[19],及國際媒體期刊大量報導,使台灣學術聲望重創,同時陳在俄大學的研究資歷是其2014年被聘回台擔任中研院生化所長的重要參照,對中研院研究水準重創。
[20]


陳慶士在案發後曾向中研院學術倫理諮詢委員會提交報告,並表示數據造假是俄大學的手下學生所做與其無關,將錯誤歸咎學生。之後自行請辭中研院生化所所長,但中研院表示將研討其回台工作成果是否有該八篇論文的延伸,探討追回研究經費[21]



註釋




  1. ^ 此名稱為拉丁文,意為「中國研究院」,即英語「Chinese Academy」。


  2.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下設有:
    政治思想,海洋史,制度與行為,調查研究,亞太區域,考古學,地理資訊科學等7個專題中心。衛生史,資料探勘與學習,華人家庭,歷史人口,以及東亞經貿發展等5個研究計畫。




参考文献




  1. ^ TVBS. 留學歐美變少 中研院10年後選不出院士?│TVBS新聞網. news.tvbs.com.tw. [2018-07-12]. 


  2. ^ 2.02.1 中央研究院週報第519期-蔡元培先生與中央研究院(1927-1940)


  3. ^ 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6., 中央研究院


  4. ^ 台灣研究世界大會 12國逾500學者搶報名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6., 自由時報, 2012-4-24


  5. ^ 院士會議 (2016年7月8日查詢)


  6. ^ 6.06.1 中研院第31屆新科院士出爐 20人獲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廣播電臺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16-07-07


  7. ^ 名譽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


  8. ^ 逝世名譽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


  9. ^ 〈中研院遭水厄 書籍古物損失不大〉《聯合報》(1977年10月8日,第3版)


  10. ^ 中央研究院大事紀要-1984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1-05.


  11. ^ 中央研究院大事紀要-200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1-05.


  12. ^ 中央研究院週報,第838期。


  13. ^ 中央研究院週報,第842期。


  14. ^ 中央研究院週報,第998期。


  15. ^ 2017第一次社會意向調查問卷


  16. ^ 中研院設計誘導式同婚民調 網友踢爆:竟和下福盟問卷一樣 -- 上報/焦點,2017年7月9日


  17. ^ Cancer researcher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igns following multiple misconduct findings. Science | AAAS. 2018-03-30 [2018-04-11] (英语). 


  18. ^ Box. osu.app.box.com. [2018-04-11]. 


  19. ^ Ohio State just released a 75-page report finding misconduct by a cancer researcher. What can we learn?. Retraction Watch. 2018-03-30 [2018-04-11] (美国英语). 


  20. ^ 陳慶士8論文遭撤 中研院:台灣學者最嚴重的國際處分


  21. ^ 中研所長涉論文造假



参见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中研院數位典藏計畫

  • 中研院自由軟體鑄造場

  • 科學院英语Academy of sciences

  • 中山科學研究院

  • 国立北平研究院

  • 中国科学社

  • 中国科学院

  • 《科学记录》(中央研究院创办的杂志)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中央研究院組織法




  • 中央研究院(繁体中文)(英文)
    •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單 依人名排序

    •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單 依屆別排序

    • 中央研究院院士 榮獲全球性殊榮名單



  • 中央研究數位典藏資源網 院內各類數位典藏與研究資源
    • 中央研究院院史照片系統


  • 小學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資訊科學研究所共同開發(2013-09-25)


  •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的Facebook專頁


  • YouTube上的中央研究院影音專區頻道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用户:Ww71338ww/绘画

自由群

卑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