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大屠杀
盧旺達屠殺 | |
---|---|
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後位於扎伊爾的盧旺達難民營 | |
位置 | 卢旺达 |
日期 | 1994年 |
目標 | 圖西族 |
襲擊類型 | 種族滅絕、屠殺、歧視 |
死亡 | 500,000–1,000,000人[1] |
主謀 | 讓·坎班達領導的胡圖族政府 |
盧旺達大屠殺發生在位於東非的盧安達,是胡圖族人對圖西族人進行的盧安達大屠殺,從1994年4月6日至7月中旬[2]的100天裡,盧旺達700多萬人口中約有50萬—100萬人被殺。
屠殺的背景是胡圖族的政府軍與圖西族的盧安達愛國陣線之間的盧旺達內戰。在1990年由圖西族難民組成的反政府集團盧旺達愛國陣線從烏干達攻打盧旺達北部,旨在推翻由胡圖族領導的政府。在盧旺達內戰期間,非洲法語國家和法國支持胡圖族,烏干達支持圖西族。這加劇了盧旺達國內種族之間的緊張氣氛。在盧旺達政府控制的媒體鼓吹下,許多胡圖族人開始著迷於名為“胡圖人权力”(Hutu Power)的意識形態。該意識形態宣稱圖西族希望奴役胡圖族人,因此胡圖族人應當不惜任何代價來平定圖西族的騷亂。內戰中圖西族軍隊佔領了盧旺達北方,驅逐北方的大量胡圖族人離開家園。而在胡圖族控制的南方,胡圖族定期屠殺圖西族人。由胡圖族人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领導的盧旺達政府迫於國際壓力,在1993年簽訂了停火協議,這個協議也叫作《阿鲁沙协议》(Arusha Accords)。
在1994年4月份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被暗杀,在卢旺达国内引发暴力冲突。胡图族人开始大规模屠杀图西族人(其中也包括支持和平的胡图族人作为叛徒被杀)。这次种族大屠杀由胡图族组织阿卡祖(Akazu)策划,这个组织中的许多成员是政府高级领导人。卢旺达政府、军队、官员和当地媒体都支持屠杀。除了军队,对大屠杀负主要责任的还有两个胡图族民兵组织:聯攻派(Interahamwe)和同一目標派(Impuzamugambi),大量的胡图族平民也参与到了大屠杀中来。停火协议随之终止,北部的图西族卢旺达爱国阵线重新开始了进攻,最终击败政府军,控制了卢旺达。两百万胡图族人因为害怕图西族人的报复而逃离卢旺达,成为难民。
1994年,卢旺达爆发种族大屠杀,“非洲人权”这个组织就这场大屠杀撰写了一份报告,《新教报》(德语)引述这份报告说,所有教会都参与了这场大屠杀,“只有耶和华见证人例外”。
目录
1 背景
2 導火線
3 屠殺
4 溫和派領導人遭到殺害
5 國際反應
6 審判
7 相关作品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連結
10 参见
背景
1890年到1918年時盧安達為德國的殖民地,1918年到1962年為比利時的殖民地。少數民族圖西族(約18%)始終統治著佔約80%左右人口的胡圖族。在比利時人離開後,政權交還給佔多數人口的胡圖族。在1962年盧旺達獨立後,政府也未妥善處理民族之間的對立問題。
在20多年的时间裡,卢旺达政府一直对圖西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在大屠杀前的三年裡,国家控制的媒体甚至把圖西族人視同为国家的敌人,大力加以撻伐和煽動,引起图西族人的恐惧和仇恨。一家受到党政军多名要人支持的RTLM广播电台在大屠杀前九个月,宣传对圖西族人的仇恨,甚至公开宣布須被處決的名单。
導火線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吉佳利附近被擊落,兩位胡图族總統均罹難,是誰擊落客機至今不明,有傳聞指出是图西族游擊隊,也有傳聞說是胡圖族激進份子,因不滿總統將與圖西族簽訂權利共用協議,而计划了這件暗殺事件。
屠殺
屠殺從首都基加利開始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從4月6日到7月初的百餘天,共約有100萬人被屠殺,其中大部份是圖西人,另外还有200万人流离失所。
在7月時,盧安達愛國陣線(RPF)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安達首都吉佳利,擊敗胡圖人政府。共200多萬的胡圖人由於害怕遭到報復,便逃到鄰國蒲隆地、坦桑尼亞、烏干達和薩伊(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溫和派領導人遭到殺害
聯盧援助團派出十名比利時士兵護送女總理烏維林吉伊馬納到盧旺達電台辦公室,但結果不得不取消,因為總統衛隊接管電台不久之後,表示不允許烏維林吉伊馬納放送發言。後來在早上,一些士兵和一群平民迫使烏維林吉伊馬納他們交出武器,然後殺害了烏維林吉伊馬納和她丈夫,而他們的兒女和塞內加爾聯盧援助團人員姆巴耶迪亞涅則因躲在家具中而得以存活和獲救。十個比利時人被帶到基加利軍事基地,在那裡他们被折磨和殺害。進行謀殺的總統衛隊指揮官伯納德恩突亞哈加,在2007年被比利時法院判處20年監禁。
國際反應
由於美國此前在索馬利亞的干涉行動因當地勢力的頑強抵抗而失敗,還遭到了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譴責[3],因此不想派軍介入此次衝突。 英國則一向與美國共同進退。後來聯合國遊說說服其他國家伸援,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加拿大、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陸續提供援助。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大屠殺發生前呼籲相關各方盡一切努力阻止大屠殺發生,並在大屠殺發生期間力求保持中立色彩,設立醫院,運送物資,減少平民傷亡。據估計,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請求下,總共有7萬人獲救[4]。屠殺過去後,數万名流離失所者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救助,並通過“重建家庭聯繫”項目澄清在盧旺達屠殺中失踪人員的命運,在1994年到1998年期間,約有48,000名兒童與家人重聚[5]。
審判
聯合國在坦桑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安達政府則自行負責審判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根據盧旺達政府通過的法案,2004年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法國在大屠殺事件當中所扮演的角色。2006年11月,法國國防部同意解密一百多份與大屠殺有關的機密文件[6]。
相关作品
- 電影《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 電影《泣血四月》
- 电视连续剧《CSI》第十季第19集 (World's End)
- 電影《戰地救援:盧安達風雲》(Beyond the Gates / Shooting Dogs)
- 散文 〈我只有八歲〉,李家同著,收錄於《讓高牆倒下吧》
- 傳記《寬恕,我唯一能做的:種族滅絕的倖存者告白》,伊瑪奇蕾.伊莉芭吉札著
参考文献
^ See, eg, Rwanda: How the genocide happened , BBC, April 1, 2004, which gives an estimate of 800,000, and OAU sets inquiry into Rwanda genocid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2-25. , Africa Recovery, Vol. 12 1#1 (August 1998), p. 4, which estimates the number at between 500,000 and 1,000,000. Seven out of every 10 Tutsis were killed.
^ 盧旺達大屠殺事件19週年紀念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亞太日報,2013年4月8日
^ 人民網. 索馬里巷戰越戰後美軍最為慘重的軍事失敗. 新浪網. 2004年2月10日 [2008年12月21日] (中文).
^ 盧旺達1994:“……你可以想殺多少人就殺多少人,卻無法抹殺他們的記憶”
^ 150-years/timeline/timeline-1994.htm 1994-2003年:盧旺達的種族屠殺和大湖區危機
^ BBC. 法國解密盧旺達大屠殺機密文件. BBC中文網. 2006年11月2日 [2008年12月21日] (中文).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卢旺达大屠杀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Online Documentation Archive: Rwanda
- Human Rights Watch "Leave None to Tell the Story"
- "Intended Consequences" by Jonathan Torgovnik on MediaStorm
BBC News In Depth - Rwanda genocid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analyses and video materials
BBC News Panorama - When Good Men Do Nothing Article about the genocide by BBC Panorama reporter Steve Bradshaw.
BBC Witness: Stench of Blood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events.
Leave None To Tell The Story: Genocide In Rwanda. Online publication by Human Rights Watch. Mar. 1999. ISBN 1-56432-171-1.- UN Reflection on the Rwandan Genocide
参见
- 盧旺達
- 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
- 人道救援
- 種族滅絕
羅密歐·達萊爾: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加拿大籍指揮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