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附屬高級中學

HSNU Logo.png
地址

臺灣 臺灣
10658 臺北市 大安區和安里1鄰
信義路三段143號

详细信息
其它名称
The Affiliated Senior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学校类别
國立大學附屬高中
校训
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
创校日期
1947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校长
王淑麗
职员人数
299人
学生人数
105學年度 3684人
高中部3077人、國中部607人
班级数目
104班(高中部83班、國中部21班)
校刊
附中青年社、附中學生報
学生会主席
張廣儀
面積
83,925平方公尺
校慶紀念日
4月10日
代表色
天藍色
学校网址
http://www.hs.ntnu.edu.tw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師大附中附中,官方英文簡稱為HSNU(The Affiliated Senior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是一所位處台北市中心、位於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上的高級中學,附屬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早年為北市六省中之一,自1983年開始普通班兼收少量女生,近年開始和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中山女高、成功高中積極合作並建立了「台北市頂尖高中五校聯盟」。




目录





  • 1 歷史


  • 2 校歌


  • 3 校徽


  • 4 校訓


  • 5 校風、特色以及傳統

    • 5.1 制服與象徵


    • 5.2 實驗班與實驗課程


    • 5.3 校務規劃


    • 5.4 教育實驗與實習


    • 5.5 男女兼收


    • 5.6 班號與座號

      • 5.6.1 累進制班號


      • 5.6.2 二維座號



    • 5.7 「小小將、小將、騎士、大將」


    • 5.8 上課號角聲

      • 5.8.1 場地外借原則



    • 5.9 畢業

      • 5.9.1 畢業舞會


      • 5.9.2 最後升旗


      • 5.9.3 創意畢業典禮



    • 5.10 紀念書包與畢業書包

      • 5.10.1 畢業書包


      • 5.10.2 紀念書包




  • 6 歷任校長


  • 7 行政單位


  • 8 學生團體

    • 8.1 聯會

      • 8.1.1 學生會


      • 8.1.2 社團聯合會


      • 8.1.3 畢業生聯誼會



    • 8.2 社團

      • 8.2.1 純社團性質



    • 8.3 校隊、義工團體



  • 9 建築

    • 9.1 歷史建築


    • 9.2 現存建築


    • 9.3 預計興建



  • 10 校友與校友會

    • 10.1 校友會


    • 10.2 附中山校友會



  • 11 合作關係/姊妹學校

    • 11.1 日本


    • 11.2 中國


    • 11.3 大學系統


    • 11.4 臺灣



  • 12 其他

    • 12.1 蛋餅伯


    • 12.2 藍色大門


    • 12.3 附友樂團


    • 12.4 60周年校慶募款演唱會


    • 12.5 萬人唱校歌



  • 13 相關條目


  • 14 參考文獻


  • 15 腳注


  • 16 外部連結




歷史




正門。


師大附中在創校之前,最早可以回溯到日治時期的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在清代稱為「十二甲」的大安區西北角假農業試驗場部分用地,根據「成立時間」為台北第三所中學校,而設置「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校」,由大欣鐵馬擔任校長。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為止,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在臺日人子弟,臺灣籍學生佔約1/10。


1945年12月5日,在戰後接手台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命令下,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改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三中學」,校長仍由大欣鐵馬擔任,後在隔年1月25日改名「台灣省立台北和平中學」。而在剛改名為台北和平中學的這階段中,該校的學生主要是當時還留滯在臺的日籍學生,亦即接收日治時期在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及第三中學校就讀的日籍學生;這狀況一直維持到1947年4月底時,政府將日僑加快遣送回國完畢後,甫告一段落。這段期間的台北和平中學,原則上還是聘用日治時代的教職人員,而主管的校長也是來來去去的兼任職位;台灣省立台北第三中學正式由國民政府接管,三中情況與一中、二中類似皆與原日校淵源不大,可說是只有名字與校址相同。


1947年時,隨著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戰局日益不利,越來越多的公教人員子弟或流亡學生跟隨政府來臺,臺灣省政府教育處安排台北和平中學負責接收[1]。初期這些學生安排在借用自臺北商職(今日的國立台北商業大學)的教室中上課,直到日僑子弟完全撤離後才遷回校內。當時的臺灣省立台北高級中學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日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了將來的學生實習與教育實驗,需要籌備一所附屬中學,因此向臺灣省政府教育處申請將台北和平中學改為省立師院附屬中學。


1947年4月10日,台灣省教育廳正式行文同意於和平中學原址籌設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此後,每年的4月10日即為師大附中的校慶日。1947年8月1日新學年開始時,台北和平中學正式更名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同時設有高中部與初中部。除此之外,1949年10月時,師院附中也接手了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最後一批的311位學生[1]


1955年臺灣師範學院改制臺灣師範大學,1967年時從省立改制為國立,附中也因此在隔年隨之改制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但一直到1973年,原在臺師大任教的教育系副教授黃振球轉任師大附中校長後,師大附中才正式開始與臺師大間產生較緊密的聯繫關係,例如校內的教師逐漸換用臺師大相關科系畢業的校友,行政系統也改聘用臺師大教育系或教育心理學系的畢業生,逐漸提高專業度。1979年5月2日總統令公布高級中學法,同時廢止中學法,因此校名也於1979年8月隨法令更改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沿用至今。


附中雖然在創校初期(和平中學時代)曾有過初中部,但在1961年因應「省辦高中,市辦初中」政策而停止招生,一直到1980年8月才再度開辦國中部。


附中曾在1965年到1981年間招收過夜間部學生。除此之外,在1955年時,附中曾因應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的要求,為了因應疏散而在台北縣木柵的溝子口(今改屬台北市文山區)設立過木柵分部(收初中生),但該分部在1968年台灣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時奉命歸還臺北市政府,成為今日的臺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



校歌


作詞:郭成棠、蕭輝楷 作曲:史惟亮
師大附中校歌創作於黃澂校長時代,是由當時的音樂老師史惟亮作曲,歷史老師郭成棠及編輯組長蕭輝楷作詞。


附中 附中 我們的搖籃


漫天烽火 創建在台灣


玉山給我們靈秀雄奇


東海使我們擴大開展


我們來自四方 融匯了各地的優點


我們親愛精誠 師生結成了一片


砥礪學行 鍛鍊體魄


我們是新中國的中堅


看我們附中培育的英才


肩負起時代的重擔


附中青年 決不怕艱難


復興中華 相期在明天


把附中精神 照耀祖國的錦繡河山




由於歌詞中「附中附中我們的搖籃」一句,校歌常被附中人暱稱為搖籃曲。「漫天烽火 創建在台灣」一句表現出附中在1947年創建時國共內戰的歷史背景。附中人出名的愛唱校歌,甚至在國家音樂廳的校慶音樂會也以校歌作安可曲,重複23次而不休。畢業舞會最高紀錄甚至出現連唱38次的場景。正因為附中人如此的熱愛校歌,附中校歌也出現在許多連鎖KTV的歌本中。


近年因台灣本土意識高漲及轉型正義運動,歌詞內的黨國元素開始受到關注,但校方目前尚未有修訂之計畫。



校徽


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校時期,無校徽,只有以中字為主體,底下襯以三條金線及紫色旗面,四邊以金流蘇點綴的校旗。


戰後初期,政務混亂,校名時常更動,尚未明定校徽樣式,直到師院附中創立後,設計了類似於現今建中倒三角的校徽。


黃澂校長時期,將校徽改成外圈是粗線條,內圈為細線條,分割為五瓣的白色同心圓,象徵校訓的「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圓心嵌上方體的附中字樣。在一些較舊的設備上可以看到,如音樂教室的舊椅子。


1971年中興堂興建完成時,舞台上放置一座大講台,預定在正面繪製校徽,但意外畫成五花瓣的梅花形狀。自此校旗、校徽皆以此為準改成梅花。


校徽歷史(師大附中校史室網站)



校訓


附中校訓「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是1951年12月時,當時擔任校長的黃澂向全校師生徵集意見,經匯整之後,於1952年2月12日由校務會議正式通過,沿用至今,為「附中精神」的核心。


除了校歌之外,附中人對於五大校訓也多能朗朗上口。可是附中最早的校訓卻不是這五項,早在宗亮東先生初接掌附中時,因為希望附中樹立優秀的精神和校風,請當時的訓導主任張守仁老師草擬訓導方針,於是便在「禮義廉恥」的共同校訓下,另外製定「六大信條」作為附中學生遵循的方向。這六項分別是「附中學生是謙恭有禮的,附中學生是正直勇敢的,附中學生是勤學認真的,附中學生是篤實力行的,附中學生是活潑健康的,附中學生是清潔整齊的」。到了黃澂接任附中校長之後認為六大信條太長,另外打算以簡潔明快的字句來代替,於是在民國四十年十二月起,向全體老師徵求意見。


經過三個多月的討論,在十數種建議中將各種提案的精神彙整為「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五項,並在1952年2月12日正式定為附中校訓,作為附中學子進德修業的目標。


至於各項校訓的深切意涵,黃澂認為「人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思想,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培養學生愛人愛己的情操,則是附中的教育目標;「健康」乃是人生根本的泉源,真正的健康必須奠基於身心二方面,因此學校一方面要注意同學心智能力的發展,一方面要培養養良好的體育風尚和個人運動習慣;「科學」乃是要革除傳統教育的積弊,講求實是求是,培養學生懷疑和思辯的能力,進一步求取知識的拓展;「民主」乃是人類思潮的主流,透過教育上的落實,使民主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進而體認民主和法治的真諦;「愛國」乃是要使學生體認自我和群體不可分離的關係,培養出對國家民族的深刻感情。


附中校訓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象徵,新北樓的牆上掛有校訓,每年的愛國歌曲比賽也都必須有校訓答數。另外,夾子電動大樂隊主唱應蔚民(高628班)曾為師大附中創作一首歌曲名為《瀰漫在附堡天空的驕傲》,其中有段歌詞包含了附中校訓的搞笑版文字:「校訓,不會唸嗎?啊!教你唸—國愛、主民、學科、康健、道人,去新北樓看啦……」[2]



校風、特色以及傳統


臺師大附中在校風上與一般的公立高中相比較為自由,設有多個領域的特色班級,課程與編制具有專門性,教育風格則是公認較活潑但遵守教育理論。而在其他作升學準備的班級,也給予進入大學科系專業領域前的各類組教育。附中學生升學表現名列前茅,歷年考上國立臺灣大學的人數與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並列為全國前三名。另也有不少畢業學生前往國外一流大學就讀;畢業校友眾多,在世界各領域活躍發展。



制服與象徵


早期臺灣高中學生需接受軍訓教育,故大部分公立高中的男生制服設計,都是以卡其軍訓服為主。師大附中在73學年度(1984年)經班聯會徵稿投票,制定並開始使用現今的天藍色襯衫、藏青色西裝長褲的設計,成為臺灣幾所主要公立高中換穿非卡其制服的先驅。初期由於軍訓需要,藍色制服是與卡其軍訓服按需求輪流使用,77學年度(1988年)時俗稱「大盤帽」的硬圓軍帽率先取消停用,而80學年度(1991年)全面廢止卡其軍訓服的使用,從此藍色校服成為附中學生唯一樣式的制服。至於女生制服,則是採純白色荷葉領上衣,搭配天藍色及膝窄裙之設計。


由於在早些年前的國家法律管制甚為嚴格,但附中往往能藉由學生與師長的努力,促成政府同意修改對中學生不合理的規定。因此,附中的校風象徵一種能超越各種對立面的自由。同時因為制服的藍色與天空接近,且相較於臺北市其他高中,師大附中校地廣闊,因此附中學生常自稱「藍天之子」。



實驗班與實驗課程


除了一般標準招收的班級外,師大附中向來擁有非常多特殊用途的實驗班,例如在1950年到1961年間曾招收過「四二制實驗班」,是初中直升高中的六年一貫班級,前四年初中後二年高中,與臺灣所使用的標準三三制中學教育制度完全不同。1978年開辦「科學教育實驗班」(第一屆為420與430班,簡稱科教班),測試新設計的相關課程之接受度;1980年開辦「音樂教育實驗班」(第一屆為464班);1986年接受教育部的指定開辦「數學及自然科學實驗班」(第一屆為625、626班)進行數理科的加強教學試驗;1989年成立「美術教育實驗班」(第一屆為699班);2004年成立「語文資優班」(第一屆為1111班),以上這些都是一般公立高中比較少見到的特殊班級制度。2007年,配合教育主管單位資優班招生辦法異動,特殊班級制度有所變更,將「科教班」和「語文班」擴大招生,除原有資優班外加設「實驗班」(科教班兩班、語文班一班),但於次年廢除實驗班制度,並配合教育部準備籌辦「科學班」。


「數學及自然科學實驗班」簡稱數資班,是教育部立案的數理資優班,在校內習慣簡稱為「數資班」。目前一年招收資優班二班共六十人。數資班最具特色的課程,是一週有三小時的「專題研究」,學生依興趣自行選組,分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資訊科學、地球科學六組。專題研究教學強調科學精神,除了深入探討各科內容外,也要求自行探索問題,設計並進行實驗,參加科學展覽與成果發表,老師在此時只擔任從旁輔助的角色,培養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學生也自行於臺大、臺師大或中研院等大學與研究機構尋找可合作的實驗室,提早體驗實驗室生活。


「語文資優班」首創於2004年,由教育部核准立案,並於該年與國立板橋高中共同聯招。首次共招收並錄取30名學生,班號為1111。2005年起,附中語文資優班納入臺北市資優班聯招體系,正式更名為「英文資優班」。語文班以培育外語人才、發揮語文專長為目的,每週表定有四小時之專題研究課程,協助學生在英語口說聽力、文學鑑賞創作、專題寫作等各項能力上有所發展。高一尚需必修每週兩小時之「第二外語」課程,由外聘師資授課,選讀法語、西班牙語或日語。附中並設有語文實驗室二間,提供充分資源予英文班學生學習。2007年起,配合高中資優班聯招制度取消,將「英文資優班」易名回「語文資優班」,並加設「語文實驗班」一班」(但於次年廢除)。2009年「語文科學實驗班」(首屆為1238班,末屆為1292班,共三屆)


「科學班」(首屆為1242班)為附中配合教育部於2009設置之數理學術性向特殊班級,由高中與配合大學共同合作規劃課程,目的為提供適性發展機會予具科學潛能之學生,及早接受科學專業領域教育,以培育基礎科學人才。主要特色為數理相關課程授課進度較快,原應於高中三年完成之數理課程,縮短為兩年內完成,第三年則修習大學程度數理課程與進行專題研究。科學班學生在高一二兩年修完高中課程,高三暑假若通過學力測驗,可選擇到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陽明大學。)或中央研究院修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科。語文科學實驗班則在高一二進行英文、物理、化學專題研究,高一必須擇一第二外語修課.。


「理化特色課程實驗班」是2012年起,為因應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附中進行開設特色課程的嘗試,實質上的定義仍為普通班。分為物理實驗班(首屆1327班,末屆1358班)及化學實驗班(首屆1337班,末屆1357班),在招收了兩屆共四班,得到了許多教學上的經驗與學生教授的回饋後即由普遍開設的特色課程取代。課程上與臺師物理系和化學系合作,實驗班學生在高一下學期時每週一下午會以一週臺師大教授授課、一週至臺師大分部做實驗的方式學習大學科學實驗的基礎。


「資訊科學特色專班」(首屆為1430班)起源於 12 年國教政策,發展學校優勢及特色,以開展學生多元智能,實踐適性揚材教學理念。特別規劃資訊科學特色班,於2016年起招收對資訊學習有興趣的學生,培養學生資訊科學素養及面對未來變遷的關鍵能力。特色課程內容涵蓋「資訊科技概論」、「程式設計」、「資訊管理系統與應用」、「資訊工程技術」四大類課程。畢業後特別適合進入資訊、資工、資管、電機等相關科系,也可以進入需要資訊素養的科系就讀。師資堅強,全為碩士以上,其中曾榮獲 2015 微軟全球最有價值專家
(Microsoft MVP)及榮獲 103 年資訊月『十大傑出資訊人才獎』。歷年指導學生於各項資訊競賽中均有優異表現,例如 102 年獲選國際資訊奧林匹亞國手,103 年獲旺宏科展特優,104 年榮獲 2015APIO 亞太資訊奧林匹亞競賽銀牌等。建置有 4 間電腦教室,2間數位學習教室。近年來也與科技業界進行多項合作計畫,例如與宏達電合作數位教育平台教學實驗計畫,與鴻海集團合作教育雲計畫、翻轉教室平台,為本校軟硬體及教學開展觸角及注入更多能量。



校務規劃


自 102 年迄今執行科技部高瞻計畫,已研擬出創新課程培養學生的論證與科學探究能力,並獲頒「優良高瞻課程獎」、「高瞻 supper推廣獎」第三名、「高瞻特優學校獎」,106 年高瞻計畫也已獲審查通過。國教署北區創客實驗基地設立「附製工坊」,積極辦理創客教育推廣課程。自 106 年起,亦承辦國教署課綱專家審議計畫,即將進行 107 課綱分科的專家審查會議。


同時藉由高瞻計畫,本校不僅形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社群,規劃出跨領域、跨學科的整合式課程模組,也發展出將「論證」與「數位科技」融入野外考察之課程,此計畫所研發的 12 個課程模組可作為優質化多元選修課程的研發基礎。而創客計畫結合鄰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等大學端的師資與教學資源,形成教學資源網,推動創客教育。


  • 大學端合作: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及台北醫學大學進行教學與研究之合作。104 學年度與臺師大資訊教育系合作資訊教育扎根計畫。104 學年度下學期本校獲國教署選為「全英語教學提升高級中學生國際移動力---培訓國際競賽選手模式養成國際移動力人才總計畫」子計畫一(北區發展計畫)負責學校。

107 課綱即將實施,全國共同子計畫 A 聚焦課程地圖與課程規劃,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更適才適性。


  • 高中夥伴策略聯盟:與建中、北一女、中山、成功等五校組籌聯盟,共同開設跨校選修特色課程。

  • 國際交流:與日本東京市明法中學、宮城縣仙台第三高校、日本關西大學高等部、山形縣米澤興讓館高校、仙北市角館高校、中國東北師大附中朝陽學校等校簽有互惠協定。日本九州大學選定本校為臺灣地區合作高中,提供補助參與櫻花課程以及大學就讀之獎學金。

  • 產學合作:104 學年度特色領航計畫結合鴻海集團的支援,i-lab 教室啟用後,可提供多元的學習型態。

  • 美術班:
    • 與臺灣師大、台北藝大、台北美國學校等進行課程交流與教學成果展覽。

    • 與鄰近高中美術班合作營隊、來訪國際高中美術班入班教學課程或師生交流作品展。


  • 音樂班:
    • 與臺灣師大、台北藝大、台藝大等知名音樂學系進行課程交流與教學成果展演。

  • 圖書館:
    • 配合整體教育目標與班級讀書會計畫,整合校內外資源與各界贈書,並與臺師大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總館進行舘際合作及資源共享,持續充實並活化館藏。


教育實驗與實習


因師大附中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之附屬實驗中學,因此師大附中亦為試教各科新教材的實驗學校,用來確定新教材的接受度適用於中學學生學習後才推廣為全臺可用的教材,也因此師大附中和許多大學附屬中學一樣,是做為教材試驗功能的學校之一;除了是課程上的實驗學校外,師大附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是作為臺師大即將畢業之學生的教學實習學校(大四下修習分科教學實習課程)。雖然其他學校每年也會發配到一些實習教師的名額,但是只有師大附中的教育實習是全面性的,遍及各科都有實習教師執教,原本的任課老師則在實習教師實習期間作為監督與教學評鑑負責人。



男女兼收


臺灣傳統的菁英高中皆為男女分校,因此被稱為「北聯」的臺北公立高中聯招中,排名最前的六所高中皆為男校或女校(男校部分為建中、附中、成功,女校部分則為北一女、中山與景美),建中、附中曾兼收極少量女生(建中於1955年停止招收女生),北一女曾兼收極少量男生,不過自1960年起附中曾停止招收女生,直到1980年時高中部的音樂實驗班成立後方重新開始招收女生,1983年時高中部正式招收女生四班(當時男女比例僅約為5:1),但大部分仍以男女分班的方式上課,特殊實驗班或特殊情況(例如分類組拆班併班造成男、女生班分班人數不足時),才會有男女生合班上課的情況。


附中的女生佔全校學生比例,自1999年起增收一班女生,每屆約有6班女生班,男女比例約3:1;2007年男女比例未設限,其招生結果高一普通班男女比例為2.7:1,與1999年後的男女比例相比差異不大。而附中所招收的學生,入學成績為臺灣前2%(PR99~PR98),極為優異。



班號與座號



累進制班號


臺師大附中的累進班號編制是臺灣少見的制度。在1950年採用此制之前,與其他學校無異,每一年級的班級都以甲、乙、丙、丁……的天干為名排序,每屆都會有重複同名的班級,需要另外提供畢業的屆次才知道年級落差。但是在累進班號制啟用後,改以單純的一個數字來作為班級,每屆新班繼續累加不歸零,除了極少數的狀況外甚少有重複(一直到2007年為止,也只有七次重複的案例)。至於累進班號制度啟用前就已經畢業的九班學生,則採畢業後追加班號的方式,成為高1班到高9班。



二維座號


從1967年左右,附中座號改為二維空間坐標表示法,以新班級組成、剛開學時的座位來決定之後一整學年的座號,例如第六排第六號(6,6)同學的座位號碼即為66號,因此座號從11號(第一排第一號)開始,相對於當時各學校普遍使用從01號開始的一維編號。這行之30幾年的座號規則在2001年左右,改為一般學校普遍使用的姓名排序座號方式。


由於師大附中的班號已累計突破一千個班級,因此目前的班號是四位數的。高中部的某些特殊實驗班之班號與一般班並無差別,但四二制實驗班則是自成系列。國中部與高中部的班號是分開計算的。高中部一年約新增27班,國中部一年約新增7班。


在同一個年級裡面,女生班的班號通常排在較優先的位置,至於音樂班與美術班等實驗班級經常會排在該年級班號的最首,但卻非絕對。每屆班號由小到大通常為:音樂班(1班),美術班(1班)、語文資優班(1班)、數理資優班(2班)、資訊科學班(1班)、科學班(1班)、女生普通班(5~6班)、男女混合普通班(1班)、男生普通班(12~13班)。(105學年度前數理資優班有3班,且並無資訊科學班。)


班號排序中偶爾會出現特例,例如高783班原為理組班,因81學年度(1992年)起試辦學年學分制停止「留級」,學生人數增加,高三時加上前屆留級人數使文組班學生爆增,而必需增設一班,經協調後於783班多增加一文組班,因此需在班號後加上「文」字以供區別,成為「783文」班。


師大附中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六種班號系列,包括已成為歷史的初中部(英文代碼J)、高中夜間部(英文代碼N)、四二制實驗班(英文代碼E)、木柵聯合分部(英文代碼M),還有現今仍延續著的高中部(英文代碼H)與國中部(英文代碼K),其所稱之英文代碼並非附中編制,而是於45週年校慶後,校友會為方便區別所發明的新代號,而校內基本編碼方式為:初中部班號前加「初」字樣、國中部加「國」、夜間部加「夜」、高中部不加字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50年到1956年間,師大附中每年有兩屆畢業生--9月開學的秋季班以及2月開學的春季班--這造成師大附中學校年齡比畢業典禮的屆數還要小7單位的特殊情況[3]



「小小將、小將、騎士、大將」


由於舊南樓形似城堡,許多附中人也將附中稱為「附堡」和喜愛稱呼自己為「將」,而衍生出稱呼國中部學生稱為「小小將」,高一學生為「小將」,高二稱為「騎士」,高三稱為「大將」的傳統,且稱高三畢業為「大將出征」。



上課號角聲


師大附中的上課告示聲,並非如臺灣一般中學與小學皆為鐘聲,共有分10秒左右的下課號、20秒左右的上課號、以及長達1分鐘整的午休起床號,但是起床號已在近年取消。舊版為國防部示範樂隊版本,於2000年因擴音器損壞而損毀,其中約有將近一個月時間恢復使用一般下課鐘聲,造成附中學生及校友「自立救濟」,由管樂隊[永久失效連結]排班吹奏上下課號音,後更新擴音設備後,更新新版本。目前版本為知名管樂家,也是附中音樂班老師的葉樹涵所吹奏。



場地外借原則


一、  依據:教育部93年8月5日部授教中(會)字第0930513423號函訂定之「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提供場地設施辦理甄選及推廣教育等收支管理作業規定。」


二、  目的:本校為提高公用財產之使用管理效能、推廣全民運動、社會教育及支援學校場地之設備維護經費支出,特訂定本要點。


三、  場地設施使用範圍:普通教室、專業教室、會議室、中興堂、實驗劇場、演奏廳、運動場所及游泳池等。


社區民眾非群體性活動,於開放時間使用室外場地雖不收費,仍請愛護場地設施,維持校園整潔,若有違反,視情節輕重即予以驅離或送警究辦。



畢業



畢業舞會




2007《夜上海》吉他社表演


附中首次的畢業舞會於1987年12月31日舉行,當時應屆畢業班(高567—591班)二年級就要求舉辦畢業舞會,但當時社會仍然認為舞會不是正當活動,且台灣尚未解嚴,所以一直到他們畢業前都沒有舉行。


後來在他校先行舉行及學生不斷要求兩項因素下,校方於行政會議上決定舉辦第一屆的畢業舞會。校方邀請了前吉他社長劉駿豪以及其樂團《Blue Fire》回校表演,由於那時附中沒有美術班,因而燈光音響直接外包,舞台設置於在中正樓穿堂。舞池與今相同,在新北跟中正兩棟樓中間。總計表演了約十首邦喬飛的歌,加上DJ放舞曲。在當時民風純樸的年代,附中的露天舞會頗有特色。


1994年,也是附中校友的胡天爵老師開始接手指導畢業舞會,當時的畢聯會理事主席是高778班陳信宏(即五月天主唱阿信)。由於阿信本身是美術班,從那屆起,開始現場佈置,但當時的舞會尚未有主題。也因為那時校友都會回來參加畢業舞會,胡天爵老師決定以校歌大合唱來當結尾,凝聚認同感,流程到此也正式底定。


1996年起,舞會才有了該屆正式主題,當年的主題是─—回到黑森林(Welcome to the Jungle),此後每屆都有各自的主題。2004年,因美術術科考試改至2月舉行,美術班老師怕影響其學生的考試,遂將畢業舞會從原本的12月底延期到3月。2007年起,舉行完3月9日的畢業舞會後,經68屆全體同學及畢聯會投票往後畢業舞會也會在3月舉辦。


附中畢業舞會與其他學校不同的地方在於:


  • 不對外售票:許多學校以舞會對外售票,甚至也對內收費,作為資金來源;至於附中畢舞,由學生自行出錢。而外校的來賓,則須持僅有高三學生及高一、二工作人員才可取得的門票入場。

  • 不邀請藝人:許多學校會邀請藝人撐場面,而附中則是全程校內社團表演。但在2000年的舞會中,請了畢業的校友樂團五月天回來表演。

  • 雙舞台設計:兩邊舞台輪流表演,避免讓舞台後方的觀眾始終無法觀賞到表演。傳統上,一邊為舞蹈社的表演,而另外一邊為吉他社的表演。

  • 主題布置:每屆舞會都會有該屆主題,並以此主題作為佈置依據。

  • 校歌大合唱結尾:近幾年的畢業舞會都以校歌大合唱作為結尾,凝聚全校感情,其中有慢板、搖滾版、快速版,並且於唱校歌時同時施放煙火。

  • 美術班設計:除了2007年因美術班的內部因素外,每年的畢業舞會都是美術班大展身手的時候,根據當屆主題設計各種精緻的佈置。

  • 2011年首次加入第三個社團-樂研社,參與畢業舞會演出,並隨著主題創作了主題歌"巴黎年代"


最後升旗


「高三最後一次升旗」活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70年代,至少在高三百多班時代的學生刊物中就可以看到有關的記載。最初並非正式活動,甚至於不是「合法」行為,這種活動的高潮集中於五月的高三停課日附近。從朝會集合開始,空氣中似乎就浮動著異樣的氣氛,進場的唱歌答數變得有些走樣,甚至有班級唱著卡通歌曲;朝會結束,教官宣佈各班帶回,台下學生一聲歡呼,把大盤帽拋向空中。上午的下課時間,學生會自動聚集在走廊,唱校歌者有之,鼓譟者有之,丟大盤帽有之,射紙飛機者有之,有時還可聽見鞭炮聲,甚至曾有人在滂沱大雨中只穿短褲就在前操場「裸奔」。八十四學年的畢聯會在與訓導處作充分溝通後,決定以「創意嘉年華」的方式來慶祝高中三年的最後一次升旗典禮。高三各班經過事先討論籌劃,無不把握唯一一次可以正大光明放肆的機會,各班都使出渾身解數,有反映時勢之化裝,有表達畢業之歡欣,有發洩心情之奔放,充分展現附中人戲而不謔的活潑幽默與巧思創意[4]。此後,這項活動年年舉行,也引來國內各傳播媒體的報導[5]




師大附中2017年77th創意畢典「魔境夢遊」(愛麗絲夢遊仙境) 走道B的場景



創意畢業典禮


從1996年附中畢業生開始實施,由附中畢業生們發揮創意,設計出不同於傳統的畢業典禮,每年都會有一特定主題[6]。每年都是由已甄選上大學的高三畢業班同學來參與,從場景設計、規劃、製作、擺設,完全都由學生們自力完成,因為參與的人數眾多,也因而做的很浩大,但也因為是利用回收物品做成,通常成本極低,此為附中畢典的一大特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畢典的前一晚,照例會舉辦「團圓夜」,所有的工作人員吃著披薩、可樂,坐在精心布置的舞台上,分享著大功告成的喜悅,將辛苦努力的成果現場拍攝下來,然後傳承給下一屆的學弟妹。



紀念書包與畢業書包



畢業書包


在1980年代前,台北市的高中生普遍仍是使用學校發放上頭印有校名的制式草綠色帆布書包。直到1983年,附中畢聯會首開風氣發放第一個非制式的書包(畢業書包),該書包是將原本的綠色書包改為淺綠色基底,將「師大附中」四字拉長,左上角加入七十級級徽(1981年)。該書包引起廣大迴響,不只學生使用,畢聯會也贈與教師使用,這股風氣也影響至校外,台北市各高中在次年也陸續推出自己的畢業書包。


第一個畢業書包受到如此的歡迎,讓製作畢業書包成為了一項附中傳統,圖樣從畢聯會自行設計轉為校內徵稿。


畢業書包的最大轉變在於1988年(民國76學年度),在先前的五個書包,上頭都印著「國立師大附中」或是「附中」的字樣,該年度的書包則選擇了「附將」兩字,從凸顯校名轉為突顯形象。顏色也從淺綠色轉為黑色為主,近幾年來則是有藍色、藍綠色等等的出現。



紀念書包


1981年,合作社經過一番改革,轉虧為盈。其供銷部主任曹木發先生說:「根據合作社法中關於交易盈餘分配的原則,在學校消費的主力為學生,盈餘分配的主軸應該是學生,而不是回饋給老師。」於是合作社便開始製作紀念品送給學生,一開始多以印有師大附中的汗衫為主。


1989年,學生表達出對汗衫紀念品不感興趣,其所好是紀念書包,於是合作社決定開始贈送紀念書包給予高一二同學,由班聯會(現今為學生會)向校內徵稿,並舉行投票。當年獲選書包為「附堡風雲」,此書包突破傳統框架,走向文字與圖案的結合,導入了美術設計概念。


次年的「藍天之子」書包更引起了騷動,藍天之子本身有兩個意義:其一是附中校地寬廣,擁有北市高中裡數一數二大的藍天,其二是附中男生制服是藍色的。此書包設計比附堡風雲更勝一籌,其影響更大,有些人高價求售,甚至還導致了盜版的發生。


現今藍天之子一詞也成為了附中的代稱,南樓餐飲部有張海報寫著「藍天之子糧倉」。


後續雖然附中紀念書包每年仍推陳出新,但隨著各高中的紛紛跟進,其特色也不如當初般明顯,但高中三年收到三個書包仍然是附中人珍貴的禮物。


畢業與紀念書包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書包而已,許多校友畢業後雖不著制服,但卻仍然能夠從肩上的書包辨認出彼此的關連。



歷任校長


  • 日治時期台北州立第三中學校時代

    • 大欣鐵馬(1937年4月 - 1945年12月)

  • 台灣省立台北第三中學時代

    • 大欣鐵馬(1945年12月 - 1946年2月)

  • 台灣省立台北和平中學時代

    • 何敬燁(1946年2月 - 1946年7月,成功高中校長兼任)[7]

    • 葉桐(1946年7月 - 1947年5月,兼任)


  • 附中時代

    • 宗亮東(1947年5月 - 1949年7月)


    • 黃澂(1949年7月 - 1962年8月)

    • 黃季仁(1962年8月 - 1963年7月)

    • 許伯超(1963年7月 - 1965年2月)

    • 劉安愚(1965年2月 - 1973年7月)

    • 黃振球(1973年8月 - 1988年1月)

    • 蘇清守(1988年2月 - 1996年1月)


    • 楊壬孝(1996年2月 - 2002年7月)

    • 譚光鼎(2002年8月 - 2006年7月)


    • 楊壬孝(2006年8月 - 2010年7月)

    • 卓俊辰(2010年8月 - 2014年7月)

    • 洪仁進 (2014年8月 - 2017年7月,代理)

    • 王淑麗(2017年8月 - 至今,首位女校長及遴選校長)



行政單位






























校長室內有校長室及秘書室
教學事務處內有教學組、註冊組、設備組、實驗研究組、實習輔導組、藝能教育組
學生事務處內有生活輔導組、學生活動組、體育運動組、衛生保健組
教官室教官室
輔導處輔導處
圖書館圖書館
資訊中心資訊中心
國中部內有教學事務組、學生事務組、輔導資料組
總務處內有文書組、庶務組、出納組
人事室人事室
會計室會計室


學生團體



聯會


附中內現有的學生自治團體,有學生會、社聯會、畢聯會以及負責審查監督學生會的學生議會。前三者被稱為三大聯會。



學生會


附中學生會(HSC)主要業務是舉辦校內活動。如公關組所籌辦的耶誕傳情、活動組主辦的三對三籃球比賽、三分球比賽、天韻獎等活動。而校慶則是由全會協助學校舉辦。學生會的會長、副會長是由全校高一、二學生投票選出,下設有學權組、活動組、新聞組、公關組、美宣組、執秘組與財政組等單位。



社團聯合會


簡稱「社聯會」,為社團和學校之間溝通的橋樑,替社團爭取權益。另外,各類與社團有關的事務也都由社聯會包辦。例如高一的迎新午會、社團博覽會、校慶晚會、靜態性社團展覽等。社聯會早期的全名為「社長聯誼會」,各社團社長為當然會員,主要之功能在於協調學校內部社團相關事務,如新生訓練社團攤位分配、迎新晚會及校慶晚會之節目安排、社團辦公室分配,或其他與社團有關之工作,至於何時轉型為社團聯合會,應在50周年校慶之前後,班聯會改制為學生會同時改制的。


  • 主席、副主席,由社聯會內部投票選出。
    • 下設有執秘組、總務組、社權組、活動組、公關組、美宣組等單位。


畢業生聯誼會


簡稱「畢聯會」,由三年級各班畢業班代表及美編組成,主要功能是以畢業基金籌備畢舞、製作戰袍、畢業書包、畢冊以及一切畢業相關事項。



社團


附中社團有五十多種,不設社團人數限制,熱門社團最多甚至可到一兩百多人,經常壓縮到小型社團的發展空間。同時創立社團門檻極低,但倒社會受校規懲處。大多數社團皆有專屬社團辦公室(多位於舊北樓)。以下社團名稱依照屬性及校內編號排序。



純社團性質


  • 學術類
    • 工業技術研究社[5]

    • 電子計算機研究社[6]

    • 生命科學研習社

    • 自然科學研究社:為北市UCS六校七社科學聯盟之一,另外六社為:建中物研、建中科研、北一科研、中山自科、成功自科、景美自科

    • 天文社[7]

    • 心理研究社

    • 語言藝術研究社(辯論社)

    • 英語會話社(為北市英研英會聯盟之一,其他成員為:建中英研、北一英研、中山英研、成功英研、景美英會、松山英研。與北一英研為固定交流友社,共同舉辦寒暑訓、下鄉及成發。)

    • 軍武社

    • 模擬聯合國社[8]

    • 物理研究社

    • 醫學研究社

    • 輕釀設計社[9]

    • 交通地理探索社[10]

    • 聖經真理研究社


  • 藝文類
    • 附中青年社[11]:為雙北市高中青年聯盟成員之一,其他成員有:建中青年、景美女青、北一女青、中山女青、成功青年等。)

    • 附中人大眾傳播社[12]:前身為「附中人社]」[8]

    • 薪飛詩社

    • 攝影社(北區高中職聯合攝影社(NUPC)成員之一,另外八社為: 建中攝影、北一攝影、中山攝影、景美攝影、大安高工攝影、永春攝影、中和攝影、新莊攝影。)

    • 美學社


  • 服務類
    • 儀隊

    • 騎士童軍團

    • 信望愛社


  • 康樂類
    • 魔術社

    • 御天康輔社:與北一童軒康輔社為固定交流友社,共同舉辦各式活動。

    • 語萱手語社:與北一手語社為固定交流友社,共同舉辦寒暑訓及成發。

    • 踏青社

    • 藝研社


  • 體能類
    • 足球社

    • 滑冰社

    • 舞蹈社

    • 擊劍社

    • 太極拳社

    • 棒球社

    • 民俗體育社

    • 滑板社


  • 技藝類
    • 模型動畫藝術研習社[13]

    • 棋藝社

    • 漫畫研究社

    • 橋藝社

    • 圍棋社

    • 烹飪社

    • 卡研社

    • 嘻研社

    • 口技社




假日坐在體育館前,準備參加活動的吉他社社員(2010年)


  • 音樂類
    • 皇家荳荳國樂社

    • 舒馨口琴社

    • 韶曦合唱團

    • 吉他社:熱音北六校之一,另外五社為建中熱音、北一熱音、中山炫音、成功音創、景美熱音。

    • 熱音社

    • 流行音樂研究社(簡稱樂研社)

    • 愛樂社

    • 原聲社


校隊、義工團體


  • 校隊
    • 排球隊(男排和女排)

    • 游泳隊

    • 網球隊

    • 桌球隊

    • 籃球隊

    • 羽球隊

    • 管樂隊[14][永久失效連結]


  • 義工團體
    • 環保義工

    • 鳳凰之翼

    • 網管小組

    • 圖書館志工隊

    • 環境志工隊

    • 糾察隊

    • 紅十字會(紅十字青少年服務隊)



建築



歷史建築


  • 舊南樓(1938—1980)

日治時代創校之初所建造,本與西樓相連為「L」形,位於當今南樓之位置。由於風格特殊,舊南樓素有「古堡」之稱,「附堡」之名也得自於舊南樓。
根據建築學者李乾朗校友(高151班)的分析,南樓古堡是1930年代日本統治地區相當流行的「帝國冠帽式」建築。當時日本喊出「興亞」口號,企圖以大東亞民族主義作為其軍事擴張的大義名分,其流風所及,便產生了帝國冠帽式的建築。也就是在洋式樓房的屋頂上加上一個日本古代城堡的琉璃瓦大屋頂,舊台北車站、高雄車站都是類似的建築。臺北州立第三中學的「古堡」雖然沒有琉璃瓦,但顯然是這種建築的簡化型。
根據校友程嘉文(高638班)的考證,南樓分成三次增築而成,古堡部分和西樓一樣為鋼筋水泥建築,東段增築部分則可能因為戰時物資短缺,以木材搭建。踩踏行走時會發出聲音,因此成為著名一時的附中四景之一——「南樓響板」。
  • 舊明德樓(1978—2009)
位於校園西北角,與網球場、圖書館、游泳池相鄰,是國中部所在地。整體建築呈「ㄇ」形,開口向西方,中有中庭,其中有一棵五層樓高,須多人才能環抱的老榕樹,是國中部的精神像徵。洗石子外牆,樓高四層。一樓南側是辦公室,二樓南側有輔導室,三樓南側有資訊教室與視聽教室,四樓南側是實驗室。地下一層,有美術教室、桌球室、會議室等。由於主體老舊,已拆除完畢。國中部學生於2009年11月20遷入新大樓,11月27日正式啟用。新大樓位於原本的排球場,而老榕樹也改種於學務處前之草坪。
  • 武道館(1938—1985年)
臺北州立第三中學時代的武道館,供學生進行柔道、摔角、擊劍等體育活動。國民政府接收後曾一度改為行政大樓、圖書館,新圖書館於1976年建成後再改為美術館。
  • 舊輔導室(待考—待考)
現南樓北側草坪,總務處外。
  • 舊司令臺(1953—1998)

  • 舊工藝館(1957—1990)

  • 舊科學館(1962—1990)

  • 舊圖書館(1957—1987)

  • 警報臺(待考—1999年)

位於現今西樓與中正樓交接處北側草坪。
  • 紅土跑道(待考—1998)

  • 前操場(待考—1978)

現中正樓基地與南北兩側廣場,包含新民樓基地。
  • 幼稚園(待考—2009年)
位於操場東側,原為附設幼稚園,幼稚園關閉後成一度成為社團辦公室,後因安全顧慮而列為校園的禁地,但仍有許多學生於其中練習鋼琴(社團所留下)或做教官不允許之行為。現在已拆除。


現存建築


  • 西樓(1937年—)
位於校園西側,呈南北走向,連接南樓與中正樓。為校內僅存的日治時代古蹟,原本與舊南樓相連,合為一「L」形建築,舊南樓拆除後則成為單獨一棟。屋頂原為黑瓦,後翻修為橘紅色瓦片。一樓為合作社、文具部及軍械室所在地,二樓有校史室,另有各學科研究室。一到二樓階梯以及二樓北側有各部之歷史班號牌。一二樓北側均有一間特殊的圓形廁所,其中二樓廁所在2000年時,經過翻修,加上裝置藝術,命名為「良心紅茶館」。「西樓夕照」是附中四景之一。
  • 明德樓(2009年11月—)
國中部所在地,為目前學校最新建築。
  • 舊北樓(1949年10月—)

國民政府接收初期,為解決教室不足,在當時校地最北側興建,呈東西走向。由於校地擴大,目前舊北樓夾在新北樓與操場之間,約略是校地的中央位置。當年附中周圍是一片稻田,二樓高的舊北樓顯得氣勢恢弘。得到北邊的新校地後,舊北樓北面正好直接面對紅土操場,每當東北季風吹起,陣陣風沙直往樓面撲襲而來,成為附中四景之一——「北樓狂沙」。學校為解決風沙問題,在樓北面種植一排大葉桉。1998年後,紅土跑道走入歷史,狂沙之景也不復存在。現在舊北樓供作學生社團辦公室使用,一樓東側有理髮部「美麗光速」。
  • 東樓(1957年—)
位於校園東側,一樓有保健室,二樓為美術班用教室、教師準備室、家長會與教師會辦公室。「東樓晨曦」是附中四景之一。
  • 游泳池(1960年—)
位於校園西北,東面是籃球場與操場,西面是國中部。室外超級冰水游泳池,僅在夏天開放。長五十公尺,寬二十公尺,深度九點二米到九點四米。
  • 中興堂(1970年4月—)
位於校園東南角,有10多個位子的禮堂。除外借之外,學生社團的成果發表也多在此舉行。中興堂內亦有一些社團辦公室,現在搬至體育館地下室。目前因配合台北捷運信義線大安站出口設置,已將走道部分連同上方社辦拆除。
  • 圖書館(1976年12月—)
一樓為閱覽室,學生常在自習課或放學後在此自習,地下一樓另有獨立的K書中心,主要提供高三考生使用。二樓有雜誌,漫畫,及一般書刊。三樓則有各類書籍提供借閱,其中藏書又以語文類和自然科學類為豐富。開放時間:二、三樓為週一上午8點至下午5點,週二至週五至下午六點(不包含例假日及寒暑假、重要考試日);一樓閱覽室為週一至週日,上午8點至晚上9點30分,國定假日與寒暑假則視校內考試時程機動開放。
  • 中正樓(1979年2月—)
中正樓在南樓與新北樓之間,原本此處為前操場。中正樓呈「一」字形,東西走向,西接西樓,東至東樓。高二教室位於此處。一樓有學務處、輔導室、教官室、糾察隊會辦,二樓有辦公室,地下室也有一些社團辦公室。50週年校慶(1997年)時,中正樓的樓面上兩幅「火鳳凰」瓷磚畫,象徵著經歷中學生活,即將步入大學的附中學生。


南樓


  • 南樓(至善樓)(1981年6月—)
位於校園最南側,正門入口處。南樓呈「一」字形,東西走向,西接西樓,東至東樓。高一教室位於此處。此外,一樓有校長室、教務處、總務處等,三樓有辦公室,五樓有物理、化學與地球科學實驗室,地下室有飲料部、點心部、麵包部與麵食部,是許多學生解決午餐的地方。此外至善樓的穿堂俗稱「南川」,放學後常有吉他社及舞蹈社在此訓練,「留南川」也是此兩社津津樂道之傳統。
  • 新北摟(新民樓)(1986年11月—)
位於校園約中間位置,中正樓北方,全高三、高二實驗班、高二音樂班、高二美術班都在此樓。新北樓呈「一」字形,北臨舊北樓,南面中正樓,東西末端有通道連接東西樓。新民樓五樓的圍牆特別加高,是曾有學生因感情因素跳樓而增高。新北樓南面草坪上挖有三池塘,最靠近樓中線,也是最大者稱為新北池,另兩池為生態教學用的生物池,種有睡蓮及其他水生植物。每年春夏之交,校園內有為數眾多的蟾蜍會群集至此處交配產卵,池中每每可見成群的蝌蚪。近年來逐漸發展出「丟新北」的文化,即是生日的時候要將壽星丟進新北池的傳統。921大地震後新北池底漏水,於是新北池改建,長寬、深度都縮減,校方以安全因素禁止學生丟人入池的活動(大過乙支)。一樓有生物實驗室、美術教室,二樓有視聽教室、會議室、語言實驗室,三樓有辦公室,底下室只剩難ㄘ紅番茄,在新民樓的角落另有一地塹(俗稱新北地塹),常用來展覽美術班同學的作品。樓頂有天文台,現為天文社使用。新民樓還有一間多媒體教室,約100多人座位,作為開會與教學使用,常外借舉行研討會議,學生會與學生議會也固定在此舉行內閣會議與班代會議。
  • 樂教館(1988年9月—)
校園最北端,旁邊即是後門,出後門就是仁愛路。一樓有音樂教室1~4及演奏廳,二樓以上為音樂班專用區。二樓為音樂班辦公室及視聽教室,三樓為國樂合奏及管絃樂合奏使用之合奏教室[1]、[2],及音樂班專用之音樂教室[1]~[3]。四樓、五樓為個別琴房,供音樂班學生練習及個別指導課上課使用,每間皆由高一、二音樂班同學數位分別認領,負責維持整潔及佈置。
  • 技藝館(1991年1月—)
校園最東方,有資訊教室、生活科技教室、縫紉及烹飪教室。地下室的空間有時也會借給學生社團使用。
  • 體育館(1994年—)
校園西南角,分為兩棟。靠南邊的一樓有室內籃球場,二樓是觀眾席,三樓為羽球、桌球場,四樓是觀眾席。靠北邊的一樓有體育組辦公室,往上有韻律教室及健身房,地下室則有部分社團的辦公室。然而由於社團辦公室為停車場改建,屬違章建築,預計將在106年七月拆除。
  • 司令臺(1998年—)
舊司令台在2011年7月拆除開始整修,於2013年4月完工,66屆校慶時(2013)正式啟用。新司令台配有無障礙設施,後方有風雨球場,地下室附有部份音樂性社團之社辦。
  • PU跑道(1998年—)

  • 校門(1947年—)


預計興建


  • 科學館(規劃中)

  • 新游泳池(預計2018年興建)地點:東側停車場、臨時籃球場。規模:地上2層,地下2層。

  • 新校門(預計2019年興建)地點:原址改建。配合東側門新建游泳池,入校動線以大門為主,使校門能通行大型遊覽車、消防車,並增加大門會客室空間。

  • 新中興堂(預計2021年興建)地點:原址重建。規模:地上14層,地下5層。空間配置:整合教育部所屬辦公空間需求及本校改建需求。地下五層之機車、汽車停車空間、演藝廳。地面1、2層之中興堂作為共同使用空間,3至4層規劃為展演空間、5層為專科教室、6層為資訊中心、7層為行政辦公空間


校友與校友會



師大附中擁有許多在社會上活躍的各界知名傑出校友,詳見條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校友會


國立臺灣師大附中校友會於1950年3月成立台灣總會,後於美國(南加州師大附中校友會、大華府師大附中校友會、休士頓師大附中校友會、大拉斯維加斯師大附中校友會、大紐約師大附中校友聯誼會、北加州師大附中校友聯誼會)、中國(華北師大附中校友會、華東師大附中校友會、華南師大附中校友會、華西師大附中校友會)、日本(早稻田師大附中校友會)等海外地區皆設有分會,並與各友校聯合舉辦聯誼活動。


另外除了以師大附中校友為主的專屬校友會外,許多臺灣知名大學都有成立與中山女高畢業生合組的「附中山校友會」,並曾與北一女中畢業生合組「清大北附校友會」。



附中山校友會


由師大附中、中山女高所組成的聯合校友會。全國多所大學均有附中山校友會及合辦活動,例示如下:


  • 師大附中與中山女高在臺灣大學與政治大學合辦年度附中山迎新宿營[9][10][11]、聯合傳情[12]、聯合迎新、參觀營、舞會、晚會、出遊、聚餐、巧克力會鍋等各項活動。


  • 國立臺灣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清華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交通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成功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中央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中興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中山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中正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長庚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台北醫學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中山醫學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防醫學院附中山校友會


合作關係/姊妹學校



日本


  • 麻布高等學校

  • 山形県立米沢興譲館高等学校

  • 明法中学・高等学校

  • 宮城県仙台第三高等学校

  • 関西大学高等部

  • 秋田県立角館高等学校



  • 九州大學


中國


  •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大學系統


  • 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臺灣


  • 與科園實中、臺中女中共同受鴻海科技集團資助,建構互聯智慧教室

  • 與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中山女高、成功高中成立臺北市頂尖高中五校聯盟

  • 與大安高工、金甌女中合作,開放高中職特色課程跨校選修。

  • 與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簽訂交流意向協議書。

  • 與台北醫學大學簽訂合作意向書,進行策略聯盟

  • 與科學教育館、國家高速電腦中心、鴻海亞太電訊、三菱電機、微軟公司、IBM...等研究單位及產業合作。


其他



蛋餅伯


蛋餅伯本名黃建成(1935年 - 2005年),是最多附中學生認識與懷念的榮譽校友。自空軍退役的他自1964年起就在附中後門旁擺攤賣蛋餅,歷時38年直到2002年時才因健康因素「退休」,2005年6月12日因中風逝世於嘉義大林,生前名言是「人生不要太享受,吃個蛋餅就飽了」。由於蛋餅伯的蛋餅份量大、味美又便宜(民國六十五年前後,一個蔥油餅新台幣兩元,一份蛋餅五元。後來漸漸漲到一份蛋餅10元,2001年時最後一次漲價為新台幣15元,約是台北地區同類產品市價的1/3至1/2),因此廣受歷屆附中學生歡迎。2003年4月10日校慶期間,校方特別頒發榮譽附友給蛋餅伯,感念他長久以來對附中學生的關心。[13][14]



藍色大門



《藍色大門》是一部以師大附中為主要人物及故事場景所拍攝的電影,描寫高中生青澀又帶點淡淡憂愁的青春歲月。影片中的最後一段台詞,頗令人回味:「於是,我似乎看到多年後你站在一扇藍色大門前。下午三點的陽光,你仍有幾顆青春痘。你笑著,我跑向你問你好不好,你點點頭。三年、五年、甚至更久以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影片的男女主角陳柏霖和桂綸鎂當時都是18歲的新人,因為表現亮眼而受到矚目,後來也都各自成為影視界的偶像明星。本片友情製片徐小明是305班校友,2002年9月間首映,曾參與東京影展、亞太影展、坎城影展、多倫多影展、溫哥華影展、西雅圖影展等。


  • 導演:易智言

  • 演員:桂綸鎂、陳柏霖、梁又琳


附友樂團


或許是因為附中開放的環境與完善的社團,近幾年台灣樂壇興起許多「附友樂團」,包括五月天、阿霈樂團、蘇打綠等等,甚至校方將在60周年校慶邀請這些樂團舉行募款演唱會[15],五月天也表示:「附中是學生樂團搖籃」[16]。這些校內同學也為知名的校友感到驕傲。



60周年校慶募款演唱會


因中華民國教育部自2007年1月1日起開始辦理國立高中試辦校務基金自籌方案[15],師大附中是全國被選定的七所學校之一,必須自籌校務基金維修或添購設備,支付其他的校務行政費用,並且因附中在演藝圈擁有許多傑出的知名校友,因而舉辦募款演唱會。


此次募款演唱會於2007年4月14日舉辦,是台灣高中校園難得一見的大型演唱會,共計1萬5000人以上參加。演出人員絕大多數皆為附中校友,包括五月天、輕鬆玩、強辯、蘇打綠、阿霈、蔡旻佑等,且演出皆不收取任何費用。上場順序為:蔡旻佑、阿霈、蘇打綠、強辯、輕鬆玩、五月天。最後並全體上台大合唱校歌。



萬人唱校歌


於2012年4月14日舉辦的「萬人唱校歌,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活動是由附中學生會19屆發起、以慶祝65周年校慶的活動,號召校友回到母校並同時挑戰金氏世界紀錄中由一群人同時演唱一首歌曲的紀錄(現有紀錄是由一家印度公司號召員工與鄰近社區居民共15,243人共同創下),雖然最後統計共10,235人參加、挑戰失敗,但是萬人擠滿附中大操場的盛況,成為近年來繼搖滾教室之後難得一見的大型慶祝活動。參與此活動的校友包括時任行政院長的陳冲、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中選會主委張博雅、前新聞局長蘇俊賓、台北市議員林奕華等知名政治人物,與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體育主播傅達仁、卡通達人張哲生等名人。同樣也是校友的藝人劉真與納豆義務擔任活動主持人,而包括附中管樂、附中吉他、附中樂研、附中熱音等校內音樂性社團,也輪流帶唱不同版本的校歌,並在管樂搖滾版與彩帶氣球中收場。[17][18][19][20]



相關條目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參考文獻


網站
  • 師大附中官方網站
書籍
  • 《杜撰的城堡——附中野史》,朱和之等編著,商周出版(台灣,台北),ISBN 9861200711


腳注




  1. ^ 1.01.1 附中變遷史(二). 師大附中官網. 


  2. ^ 試聽連結 90秒 CDnet 喜瑪拉雅音樂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9.


  3.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班級演變表. 師大附中. 2010-10-?? [2013-03-09].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4. ^ 高三最後升旗. 師大附中官網. 


  5. ^ 最後一次升旗 畢業生改頭換面. 台灣立報. 2001-05-09. [永久失效連結]


  6. ^ 附中畢業典禮. 師大附中官網. 


  7. ^ 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63年前遭退學 成功高中尋「她(楊世蘅)/建中女學生」"存档副本.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6). ,聯合報,2011/10/15.


  8. ^ 「附中人社」的沿革與現況


  9. ^ [1][永久失效連結]


  10. ^ [2]


  11. ^ [3]


  12. ^ [4]


  13. ^ 蛋餅伯走了 附中人唏噓. 自由電子報. 2005年6月18日 [2012年4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4月27日) (中文(台灣)‎). 


  14. ^ 師大附中的蛋餅伯 永別了!. 聯合新聞網. 2005年6月22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15. ^ 史上最大搖滾教室:師大附中60週年校慶「募款演唱會」[永久失效連結]


  16. ^ 中時電子報—五月天:附中是學生樂團搖籃[永久失效連結]


  17. ^ 挑戰萬人唱校歌 師大附中超嗨. 中央社.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18. ^ 萬人唱校歌 師大附中挑戰金氏紀錄. 聯合新聞網.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19. ^ 65歲生日 師大附中萬人唱校歌. 聯合新聞網.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20. ^ 陳院長出席師大附中65週年校慶萬人唱校歌活動. 中華民國行政院.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 師大附中官方網站(中文)(英文)

  • 師大附中BBS站

  • 師大附中班級演變表

  • 藍天之子部落格連線

  • 台灣深藍學生論壇師大附中版


  • 師大附中校友管樂團網站[永久失效連結]

  • 師大附中美術班網站

  • 附中人社

坐标:25°02′06.59″N 121°32′26.42″E / 25.0351639°N 121.5406722°E / 25.0351639; 121.5406722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倭马亚王朝

Gabbro

托萊多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