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 (香港)
大埔是香港新界東北部,面臨吐露港的一個地方,是香港十八區——大埔區的主要部分,大埔新市鎮座落其中。大埔位於吐露港西北面,距離沙田約11公里,粉嶺約8公里。大埔三面環山,分別為九龍坑山、北大刀屻、大刀屻、大帽山和草山。
目录
1 歷史
2 城市景觀
3 參考文獻
4 參見
5 外部連結
歷史
大埔一帶早於三億年前的古生代已有大量動物活動,使當地擁有不少化石。到了前3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當地亦開始有人類活動,留下了陶器及石器的碎片。
大埔古稱大步,因為當時大埔為大森林,路過者因恐懼有猛獸出現,紛紛大步而過,所以該地被稱為大步。直至近代,該地才雅稱為大埔。963年,南漢在大埔置媚川都,在大埔海(即今吐露港)採集珍珠,多聚集於今元洲仔一帶,到了宋朝時為巔峰,與廣東合浦(即今日廣西北海市合浦縣)齊名,政府官員招募了數千名鄉民在此採珠,也派駐士兵駐守於此[1]。由於採珠業發達,亦稱「媚川都」或「媚珠池」,而當地漁民則稱呼它為「珍珠江」,當時的採珠業遠近馳名[2]。大埔的採珠事業一直持續至明朝中葉才日漸式微,可能是因為珠蚌已在前代採盡[1]。明朝洪武七年,曾因為採珠五個月僅得半斤,官方認為產珠已盡,決定放棄,並遷往合浦。此外,宋明期間,大埔碗窰亦成為陶瓷工業的中心。
到了清朝初期,大埔開始有大規模的發展。1672年,鄧氏族人建立大步墟(即今大埔舊墟)。大埔亦成為區內水上交通樞紐,有客船來往多個地點,甚至遠至潮州及汕頭。
1898年,清政府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新界地區租借給英國99年。1899年,英國在大埔舉行接管新界升旗儀式時,大埔居民激烈反抗。最後香港總督卜力要動用戰艦炮轟,才成功鎮壓居民。香港政府首先改善新界的陸路交通,連接大埔和九龍的大埔公路於1902年通車。1910年,九廣鐵路(今東鐵綫)通車,設大埔站(後來的大埔滘站)和大埔墟站(即今日的香港鐵路博物館,鄰近太和站,位置與現時的大埔墟站不同)。另一方面,大埔亦發展成為新界地區的行政中心,政務司官邸及北區理民府分別於1905年及1907年落成。
大埔到1960年代才展開大型的擴展活動,1972年10月當時的總督會同行政局通過了一項大型房屋計劃,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為180萬人提供足夠居所。當時計劃於大埔興建的公共房屋,預計只會容納約33,000人。而在1974年,當局決定在大埔興建全港第一個工業邨。大埔工業邨的填海工程於1976年展開,同時展開大埔第一個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1977年在魚角興建一個大型臨時房屋區,以收容受發展大埔區的清拆行動影響而須遷置的居民。鄰近元洲仔的「元洲仔寮屋區」居民是首批入住這個臨時房屋區的居民。
由於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訂,大埔發展區的目標人口總數為22萬。1979年1月大埔的地位獲提升為新市鎮。到了1990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頃的土地已經由填海闢拓而成。這些土地會用作發展一個基本上自給自足的社區,具備完善的工商業和社區設施,為約30萬人服務。
城市景觀
參考文獻
^ 1.01.1 爾東. 周海燕, 编.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頁77. ISBN 978-962-973-634-7.
^ 經濟日報文化生活. 香港故事:《珍珠盛產地——古大埔》. 2013-03-04.
參見
- 大埔墟
- 大埔新市鎮
大埔區,除主要區域大埔外,還包括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及部份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地區
外部連結
- 大埔簡史
- 大埔樟樹灘村
地區摘要 - 大埔區議會
(英文) 張國雄 (Stephen Cheung, Kwok-hung). "Traditional folksongs in an urban setting: a study of Hakka Shange in Tai Po, Hong Kong" (Archive). 香港大學, 2004年. - Information
| |||||
---|---|---|---|---|---|
| |||||
北區 | |||||
元朗區 | 本區主要地方 | 廣東省深圳市大鹏新区、 西貢區 | |||
大埔墟 - 大埔市中心 - 太和 - 林村 - 大埔工業邨 - 大埔滘 - | |||||
區內其他地方 | |||||
元洲仔 - 運頭塘 - 碗窰 - 泰亨 - 九龍坑 - 康樂園 - 鳳園 - 洞梓 - 汀角 | |||||
荃灣區、沙田區、 西貢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