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企鵝
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南極企鵝 | ||||||||||||||
---|---|---|---|---|---|---|---|---|---|---|---|---|---|---|
保护状况 | ||||||||||||||
无危(IUCN 3.1)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Pygoscelis antarcticus (Forster, 1781) |
南極企鵝(學名:Pygoscelis antarcticus)是一種生活在南桑威奇群島、南極洲、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南設得蘭、南喬治亞島、布韋島、巴勒尼群島(Balleny Islands)和彼得一世島等地的企鵝。其頭部下面有一條黑色的紋帶,使牠們看上去好像在戴著盔帽一般,故又稱頰帶企鵝或帽帶企鵝,亦因為牠們有這些特徵,牠們成為了最容易被辨認的企鵝之一。牠們身長68公分,全球迄今為止共有7,500,000對有繁殖能力的南極企鵝。成年的南極企鵝平均重約4.5公斤[1]。牠們主要以磷蝦、蝦和魚類為食。
目录
1 分類學
2 行為
3 食物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
分類學
南極企鵝於1781年由德國自然學家福斯特首度被描述。其學名一直以「antarctica」見名,但至2002年,一份報告指出其屬於阿德利企鵝屬(Pygoscelis),故此後其正確的生物學名為「Pygoscelis antarcticus」。[2]
南極企鵝是阿德利企鵝屬的三個成員之一。粒線體及細胞核的脫氧核糖核酸證據顯示,阿德利企鵝屬約於3800萬年前從其他企鵝的物種中分裂出來,即其祖先王企鵝屬(Aptenodytes)分裂出來之後的約200萬年。阿德利企鵝在約1900萬年前從該屬分裂出來,而南極企鵝和巴布亞企鵝亦在約1400萬年前分裂出來。[3]
行為
在陸地上,南極企鵝會築起一個個由石頭組成圓形的巢,每次孵約兩隻蛋,而孵蛋的工序則會由雄性和雌性輪流進行,為期5至10天。牠們亦會在冰山上進行繁殖,但畢竟牠們是比較喜歡在沒有冰的環境下繁殖。幼企鵝會在約35天後孵出,初生時,其背部和腹部分別有灰色和白色的絨毛。幼企鵝在巢中多逗20至30天之後就會離巢。在出生後50至60天後,牠們會換毛,換為成體的毛之後就可以出海。
南極企鵝是最大膽和最具侵略性的企鵝之一。
食物
播放媒体
南極企鵝的食物包括小型的淺水生活動物、磷蝦、小型的魚類和其他水生的甲殼類動物。牠們是岸邊的掠食者,常會在浮冰上覓食,當然牠們亦偶爾會在遠岸的海洋出現。牠們喜歡在離自己繁殖地不遠的地方掠食。牠們主要集中在半夜或正午來潛水覓食,而每一次潛下去一直也不會維持多於一分鐘,也鮮少深逾200呎。跟大部分的企鵝一樣,南極企鵝用其鰭狀肢划水前進,時速可達32.5公里。在陸上,南極企鵝以腹著地滑動前進,以腳部和鰭狀肢作推進。在攀爬斜坡或離開水面時,牠們會用四肢來作推進。
參考資料
^ 南極企鵝重量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6-02.
^ David N, Gosselin M. The grammatical gender of avian genera.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2002, 122 (4): 257–82.
^ Baker AJ, Pereira SL, Haddrath OP, Edge KA. Multiple gene evidence for expansion of extant penguins out of Antarctica due to global cooling. Proc Biol Sci. 2006, 273 (1582): 11–17 [2008-03-21]. doi:10.1098/rspb.2005.3260.
Pygoscelis antarctic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6.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2004. Database entry includes justification for why this species is of least concern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南極企鵝 |
- 關於所有企鵝的資料
- 70south.com:關於南極企鵝的資料
- 南極企鵝的圖片
- 企鵝世界:南極企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