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杜牧

Du Mu.jpg
杜牧・『晩笑堂竹荘畫傳』

出生
803年
长安
逝世
852年(48-49歲)
长安
職業
诗人,古文家
體裁
长篇五古,古文
配偶
裴氏(父裴偃)
兒女
子 杜晦辭(母裴氏。字行正,小名曹師)
子 杜德祥(母裴氏,字應之,小名祝柅)
子 杜蘭、杜興
女 杜真
受影響於
韩愈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发俊爽,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目录





  • 1 家世


  • 2 生平

    • 2.1 少年科第


    • 2.2 十年幕府吏


    • 2.3 迁官外放


    • 2.4 晚年



  • 3 文坛交往


  • 4 成就


  • 5 政治抱负


  • 6 作品


  • 7 参考資料


  • 8 外部链接




家世


杜牧出身于唐中古名族京兆杜氏,为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十六世孙。祖父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杜佑,他受到祖父的影响非常大[1]。其父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


杜牧的姐姐嫁給裴儔,見於其詩《奉送中丞姊夫俦自大理卿出镇江西叙事书怀因》。生子裴延翰為其舅杜牧的《樊川文集》整理並作序。


杜牧之弟杜顗(807年至851年),其生平見於《唐故淮南支使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杜君墓誌銘》。


杜牧比较自豪于自己的家世,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杜牧的从兄杜悰因尚岐阳公主(宪宗嫡长女)而得以入相,杜牧对他的敌忾心比较强。



生平



少年科第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月日无考[1]。其祖父杜佑正于该年开始任宰相。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2]


虽然杜牧是宰相之孙,但是由于10岁左右父亲就去世,家中并不宽裕,杜牧自己曾说“某幼孤贫”[1][3]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曾注解《孙子兵法》十三篇[1]


少年时期的杜牧已经开始展现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唐敬宗时写下了著名的讽刺时事的作品《阿房宫赋》。而在写给幽州节度使刘悟的《上昭义刘司徒书》中更是劝刘悟讨伐河朔三镇,以效忠朝廷,而不要居功自傲。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参加了进士考试。由于他出身名门,是宰相子弟,因此朝廷中不下二十人推举他。其中吴武陵尤其出力。结果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绩考取进士举[4]。依据唐朝制度,考取进士后,还要到吏部去应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杜牧到长安后,又赶上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杜牧应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结果被录取[5]



十年幕府吏


杜牧制策登科后,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半年后,随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根据唐朝惯例,带京衔大理评事任团练巡官。令人不解的是,唐朝士大夫喜作京官,不愿外放,杜牧去江西做幕僚的原因不明。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家族关系密切[6],沈传师又欣赏杜牧的才华,杜牧盛情难却,只好答应。[1]


在洪州江西观察使府任职两年左右后,大和四年(830年)九月,杜牧随调任的沈传师到宣州,直到大和七年四月沈传师回京任职后,才离开宣州,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所辟到扬州任职。


在任沈传师幕僚期间,初次做官的杜牧得到了江西团练副使卢弘止的帮助。日常除了处理公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参加宴会等交际活动。杜牧后来追忆此时生活,曾说:“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薄书宴游间。”[7]


杜牧到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在扬州,杜牧公事之餘,常常流连青樓,牛僧孺派三十個兵卒換上便衣,暗中跟隨、保護。后来杜牧追忆这段时期的生活,写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贏得青樓薄倖名”。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徵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牛僧孺告訴他生活要檢點,並出示大量杜牧流連青樓的紀錄:“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8]杜牧大慚,終身感念牛僧孺。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舊相好名妓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7年),由于弟弟在扬州病重,于是请假去看弟弟。由于弟弟眼疾沉重,为了照顾弟弟,杜牧辞去了官职。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他投书宣歙观察使崔郸,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京衔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在宣州,杜牧交友论诗,直到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才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迁官外放


开成四年春,杜牧将弟弟安顿在江州堂兄处后,赴长安就任新职。至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会昌元年(841年)调任比部员外郎,二年春天,外放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9]。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1]


在黄州任上,杜牧除去了当地的一些苛捐杂税。但是黄州是一个小州,杜牧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自觉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心情比较郁闷。但是在诗歌创作上反而颇有收获。内容上既有感慨国事,又有借景抒情;既有思念亲人,又有吊古揽胜。体裁则包括了长篇五古、绝句以及律体。这个时期也是他一生中诗歌创作较多的时期。


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迁池州刺史。在唐武宗灭佛时他表示赞同,认为有权势的檀越舍财,供奉伽藍,以求减轻罪恶,得以“买福卖罪”[10]。在池州任上,杜牧与从未见面的张祜因同感怀才不遇,成为知己。二人做了一些互相赠答酬和的诗,成为晚唐诗坛的一段佳话。当时诗人郑谷作诗说:“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11]


会昌六年(846年),杜牧迁睦州刺史。他每一次迁官,离家乡长安越来越远,让杜牧思乡情切。大中二年,吏部尚书高元裕写来一封书信慰问,令杜牧非常感激。但是高元裕不久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没有来得及援引杜牧。同年八月,杜牧终于接到新的任命,被升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杜牧以喜悦的心情赴长安就任。但经过多年官场历练,杜牧的刚阳之气已经消退。他动身时,写了一首《除官归京睦州雨霁》诗,篇末唱道: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姹女真虚语 饥儿欲一行
浅深须揭厉 休更学张纲



晚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1]。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文坛交往


杜牧生平很佩服韩愈、柳宗元,曾写诗“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12]”虽然不知道杜牧是否与他们有过交往,但是杜牧的古文和长篇五言古诗明显受韩愈的影响[1]


此外,杜牧对李贺的诗也非常赞赏。而白居易虽然诗名很盛,但是杜牧与他并无往来,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未受到白居易影响,而且还对他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见[1]


杜牧与李商隐虽然被后人称之为“小李杜”,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记载的只有一次。大中三年(849年),与杜牧同在长安做官的李商隐写过两首诗给杜牧,而且表达了对杜牧的赞赏之情,诗中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13]”但是杜牧回赠李商隐的诗却找不到,可能没有作,也可能已经亡佚[1]



成就




杜牧手迹《张好好诗》局部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诗、绝句,不擅长于长篇五言古诗;但这正是杜牧最擅长的,他的长篇五言古诗气骨遒劲。晚唐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序》中将杜牧的诗归为“高古奥逸”类。[14]杜牧自称作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15],他注重“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以激发人意”。杜牧也擅长七律,是晚唐时期最擅长七律的诗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笔,见之俊爽[1]


作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韩愈的古文影响,笔力健举,但不免强造文句[1],但是在晚唐时还是相当杰出的。他认为文章应当注重思想内容,文句词藻的华丽是次要的。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16]


杜牧诗文皆所擅长,在唐朝也不多见。洪亮吉称:“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17]


中晚唐之后,詩人开始采用民间曲子填词;杜牧曾作《八六子》,是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中长调的作词者,也是第一个作慢词的人[1]


此外,杜牧也是一位书法家。清朝叶奕苞评论其书法[18]:“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传于世的杜牧手迹《张好好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政治抱负


杜牧自小喜好论兵。做过多篇文章谈论军事。《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几篇阐述了藩镇问题和用兵方略,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多采录。[19]《阿房宮賦》千古絕響。


杜牧曾作《孙子注》十三篇。“因取孙武书,备其注,曹之所注,亦尽存之,分上中下三卷。”[20]他对这本书非常自负,“因注其书十三篇,乃曰:‘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后当有知之者。’”这本书在《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有著录。《郡斋读书志》称这本书“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知兵者将有取焉。”[21]宋吉天宝作《孙子十家会注》,亦收杜牧注。



作品


杜牧的诗文都收录在《樊川文集》。樊川是杜牧家族在长安南别墅旁小河的名字,杜牧一生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仅自己的诗文集叫做《樊川文集》,其号也是“樊川”。


杜牧逝世前,整理自己的诗文,烧掉了大半;但是他生前诗文大多会抄录给外甥裴延翰。杜牧死后,裴延翰将其诗文450首编为20卷的《樊川文集》。



参考資料




  1. ^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 缪越,《杜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2月


  2. ^ 李商隐作有赠杜牧的诗《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3. ^ 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


  4. ^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揚眉抵掌,共讀一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請第五人。更否,則請以賦見還!”辭容激厲。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唐才子传·杜牧》)


  5. ^ 《唐才子传·杜牧》


  6. ^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四《吏部侍郎沈公行状》有:“分实通家,义推先执”


  7. ^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刑部崔尚书状》


  8. ^ 《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史》


  9. ^ 杜牧,《祭周相公文》


  10. ^ 杜牧,《杭州新造南听子记》


  11. ^ 郑谷,《高蟾先辈以诗笔相示抒成寄酬》,《全唐诗》卷二十五


  12.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13. ^ 李商隐,《玉溪生诗笺注》卷三,《杜司勋》


  14. ^ 《全唐文》卷八一七


  15. ^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献诗启》


  16. ^ 杜牧,《樊传文集》卷十三,《答庄充书》


  17. ^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


  18. ^ 叶奕苞,《金石录补》卷二十二


  19. ^ 《资治通鉴》卷244唐文宗大和七年八月条:“杜牧愤河朔三镇之桀骜,而朝廷议者专事姑息,乃作书名曰《罪言》,大略以为:国家自天宝盗起河北,百余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无敢窥者。”


  20. ^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注孙子序》


  21. ^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杜牧注孙子”条



外部链接








  • 纪念杜牧诞辰一千二百周年诗文选录


  • 杜牧诗全集[永久失效連結] - 古诗库网站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用户:Ww71338ww/绘画

自由群

卑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