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關於
冰川 的其他含义,請見「
冰川 (消歧义) 」。
冰河 ,或稱冰河 (拉丁语:glaciarium ;英语:glacier ;德語:Gletscher ),是指大量冰塊堆積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觀。是一巨大的流動固體,是在高寒地區由層層積雪堆疊而成的巨大冰川冰。在終年冰封的高山或兩極地區,多年的積雪經重力或冰河之間的壓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動的冰河稱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間的壓力作用而移動的則稱為大陸冰河或冰帽。兩極地區的冰川又名大陸冰川,覆蓋範圍較廣,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上繼海洋以後最大的天然水庫。七大洲都有冰川。(大洋洲的冰川都在島嶼上,不在澳洲大陸上。)
由于冰川形成于长年封冻地区,所以对冰川的研究,可以帮我们找到远古时代的地质信息。由於溫室效應在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地區格外明顯,地球上的冰川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對於直接流入大海的冰川來說,這意味着巨型冰山的增多、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沿海地區可能遭受到的氾濫;對於高山上的冰川來說,這意味着山腳下河流水流量的不穩定,即在大量融雪時造成水災、其餘時間则造成旱災。
冰川前進時會切割山谷两侧的岩石,將它們帶往下游非常遠的地方。在冰河退縮時,這些巨大的石块就被留在原來冰河的河道上,包括兩旁山坡上。冰河流經的山谷會由原來的V字型橫切面变成U字型橫切面,千萬年期間其粗糙的山谷岩層表面更能給冰川移動時磨擦至平滑。
目录 1 分布 2 对于冰川的认识 3 冰川的分類 4 冰川構造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链接 7 参见 分布 世界冰川数量与分布 地区 冰川面积(KM2 ) 南极洲 13 980 000 格陵兰岛 1 802 400 北极岛屿 226 090 欧洲 21 415 亚洲 109 085 北美洲 67 522 南美洲 25 500
總面積約達1622,7500平方公里,即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11%,約佔地球上淡水總量的69%。現代冰川面積的97%、冰量的99%為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兩大冰蓋所佔有,特別是南極大陸冰蓋面積達到1398萬平方公里(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過4000米,冰從冰蓋中央向四周流動,最後流到海洋中崩解。
对于冰川的认识 人类很早就對于冰川有所认识。中国唐朝的玄奘师徒西行時曾把天山木札尔特冰川描写为:「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大意就是说冰雪堆积形成了冰凌,不論春夏都不融化。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是现代冰川的研究的起源地。人类首次系统研究阿尔卑斯山的冰川19世纪30、40年代阿加西,J.L.R.(Jean Louis Rodolphe Agassiz)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冰川研究站开始,奠定冰川学的基础。1911年J.P.科赫和韦格纳开创了对大陆冰盖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次大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70年代以来氧同位素、雷达测量、卫星遥感和遥测技术的应用,都有效促进对冰川的认识和研究。[1]
冰川的分類 冰川依照在地球上分布的位置分为兩種,之所以分類是因為許多地理學者認為,這兩類的冰川地形其作用力、塑造的地形、成因皆有顯著差別。儘管習慣上冰河、冰川為同義詞,但是以下兩種分類慣用上並沒有冰川的同義詞,也就是說山岳冰河、大陸冰河相比於山岳冰川、大陸冰川而言,是較罕用或是地理研究上並不使用的專有名詞。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呈舌形,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如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是世界最大的山岳冰川。範圍通常較大陸冰河小。按其形态、发育和地形特点的差别,山岳冰川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大陸冰川 是冰川中最大的一种,呈盾形,这种冰川覆盖着庞大的地面,在许多情况下,并且其厚度足以把全部山系--除最高的山峰外--都埋起来。面积超过14,000,000平方公里的南极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个平均接近1,980米厚的冰川覆盖着,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米。格陵兰冰盖覆盖的面积超过1,800,000平方公里,实测最大厚度约3,350米。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
冰川構造 冰磧物 冰川產生多種岩屑稱為冰積物。冰水冰積物是由稱為冰川融水的融冰中沉積下來的岩屑。有些冰積物含石塊和巨礫類似扁礫。冰積物也可能由冰川融水混入稱為冰礫泥的细礫沉積物。堆積冰磧土 是融化時冰川頂部落下的岩屑。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绿色和平:全球变暖,北极冰川消融加速 《世界水量平衡和全球水资源》(1978)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冰川
参见 地球科学主题
冰
水的固体状态
冰晶型 冰Ih 冰Ic 冰II 冰III 冰IV 冰V 冰VI 冰VII 冰VIII 冰IX 冰X 冰XI 冰XII 冰XIII 冰XIV 冰XV 冰衍 非晶態冰 錨冰 黑冰 鑽塵 漂移冰 粒雪 片冰 霜 霜花 海霜花 冰河 霧凇 冰山(冰崩 )冰錐 冰帽 冰洞 冰圈 冰晶 冰堤 冰堤 (屋頂) 冰丘 冰原 冰霧 冰核 冰蓋 冰壅 冰釘 冰鐘乳石 冰針 海冰 冰泥 冰河期
冰川
冰川种类 積冰 · 冰帽 · 冰原 · 冰盖 · 冰架 · 冰川 · 山谷冰川
结构 消融区 · 堆積區 · 冰暴区 · 藍冰 · 冰隙 · 岩屑锥 · 粒雪 · 分冰岭 · 冰瀑布 · 冰舌 · 冰碛 · 冰塔 · 冰川鍋穴
冰川地貌
侵蚀地貌
刃脊 · 冰斗 · 峡湾 · 角峰 · 冰川擦痕 · 悬谷 · 带状湖 · 羊背石 · 隧道谷 · 冰川谷 · 冰原岛峰
堆积地貌
鼓丘 · 鼓丘地 · 漂砾 · 冰碛 · 终碛 · 冰碛丘陵
冰水堆积地貌
蛇形丘 · 冰砾阜 · 冰礫阜三角洲 · 锅穴 · 外洗扇 · 外洗平原 · 冰水湖
冰川地貌形体 第四纪冰期,冰碛地貌,冰蚀地貌
冰川学 · 冰川分类 · 冰川列表
地貌学
学科与分类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 的主导营力
气候地貌学 ,构造地貌学
根据研究对象 及其应用范围
动力地貌学 ,应用地貌学
历史与发展 古代(《梦溪笔谈》) · 近代(板块构造论 ) · 现代(板块构造论 )
主体
地貌体
地貌形体(地形)
/
地貌形体空间单元
星形地貌形体 · 巨地貌形体 · 大地貌形体 · 中地貌形体 · 小地貌形体 · 微地貌形体
地貌形体要素
地貌面 ,地貌线 ,地貌点
地貌形体表述
文学表述,数字参数表述
地貌形体的地图表示
地形图 表示,专门地貌图 的地貌表示
类型与结构
地貌类型 ,地貌结构
研究对象与内容
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的形体特征,形成这些形体的内外动力作用及过程,组成这些形体的物质的理化性质及其与动力的协作关系,地貌 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规律,地貌内部结构和地貌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发育
内动力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地球自转(地球公转)产生的作用力
外动力作用
风化 (物理•化学•生物),剥蚀,沉积
人类行为与活动影响(第三地貌动力)
作用方式 · 干预方式
内外地貌动力动力相互作用之情况
/
影响因素
气候 · 构造运动 · 物质影响
外动力地貌
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
侵蚀 · 运移 · 沉积
地貌类型
沟谷流水地貌 ,河谷流水地貌 ,河口地区地貌 (三角洲 ),河(谷)系的发育 (水系)
坡地重力地貌
坡地系统
坡地
地貌类型
崩塌,滑坡(山崩),错落,坡地蠕动
冰川地貌
基本
冰川和冰川作用 ,第四纪冰期
冰川的分类与类型
山岳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大陆冰川
冰川作用与地貌形体
冰蚀作用,冰蚀地貌(冰斗、角峰和刃脊、冰川谷),冰碛地貌
冻土地貌
冻土和冻融作用(均参见“冻土”),冻土地貌形体 (石海与石河、构造土、冰核丘和冰丘、热融地貌)
风沙地貌
风蚀地貌形体(风蚀洼地、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谷与风蚀丘、风蚀雅丹),风积地貌形体(沙丘地貌),风力作用(风蚀作用、风积作用),荒漠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堆积地貌)、海岸、沙洲、泻湖、红树林与珊瑚海岸
人工地貌
梯田,桑基鱼塘,填海(湖)造陆(填海),水库,黄土淤泥坝
岩石地貌
砂质岩石地貌
丹霞地貌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玄武岩与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花岗岩丘陵),玄武岩地貌[ 玄武岩石柱林(如:巨人之路,南定岛),玄武岩台地 ]
可溶性岩石地貌 (岩溶地貌 )
石芽与溶沟,落水洞,盲谷与干谷,溶斗、岩溶洼地、岩溶盆地,峰丛、峰林与孤峰,岩溶丘陵;洞穴地貌 ;钙华地貌 碳酸盐岩景观(迪纳瑞克山区),岩溶洞穴通道系统(如:猛犸洞、尼亚加拉瀑布)
黄土地貌
(如:黄土高原)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坪;地貌形体 :切沟,冲沟,干沟,河沟,黄土墹;空间组合 类型 :黄土山地、丘陵与宽谷、丘陵与谷中谷、丘陵与沟谷、黄土塬与沟谷
生物岩地貌
岸礁,堡礁、环礁(珊瑚礁 )
内动力地貌
大陆裂谷 与构造山系
全球构造山系,大陆裂谷
水平构造地貌 与单斜构造地貌
水平:方山,桌状台地,平顶高地;单斜:岩层三角面(另有:岩层梯形面、三角面)与V字形陡崖,单面山地貌(另有:构造台地、猪背岭、顺向坡、单斜谷、逆向坡);格状河系(谷地系统)(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褶皱构造地貌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长轴褶皱平行岭谷;倒置地貌(向斜谷、背斜谷、次成山)],短轴褶曲构造地貌形体 倾伏背斜山(如 庐山北部的大月山),倾伏褶曲山岭,倒置地貌[ 船形山(类似方山)],等轴(穹窿)褶曲构造地貌 (结晶盐山丛、单斜环形山岭和谷地)
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崖地貌 ,断层谷地貌 (如:地堑谷),断块山地地貌 (如:庐山局部)
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火山活动构造地貌形体(火山锥、火山口)
活动构造地貌
新构造运动;
地外动力地貌
隕石地貌
隕石坑 ,隕石平原 ,隕石山
電離地貌
引力地貌
射線地貌
区域地貌
山地与丘陵地貌
山地 :单元(山峰、山岭、山脉、山原、山系、山地地区) · 结构 (山顶、山坡、山麓) · 要素 · 特征 · 形成与发展 · 分类[按高度和形态 :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按成因 :构造山地、岩浆活动山地、侵蚀切割山地(剥蚀山地);按组成物质 :岩浆岩山地、沉积岩山地、变质岩山地)/丘陵
平原地貌
形态分类:(据高度和形态指标 分类)高平原、低平原、洼地平原,(据表面起伏形态 分类)平坦平原、波状平原、倾斜平原、凸状平原;成因分类:(按照内动力对地壳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及外营力相应作用效果和持久时间 划分)构造面平原、缓慢上升剥蚀型平原、缓慢下沉补偿型平原、不等量上升与下沉共建的平原;外动力作用分类:冲积平原、湖成平原、海成平原、冰川及冰水作用形成的平原、沙丘覆盖的平原
高原地貌
据地貌形体;据空间位置:山间高原、山边高原、桌状高原;据内外力和岩性:隆起高原、熔岩高原、黄土高原、冰雪高原
盆地地貌
塔里木盆地地貌、刚果盆地地貌等
大陆边缘地貌
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岛(冲蚀岛、构造岛),大陆基
洋底地貌
形体:海沟地貌,岛孤地貌,海盆,中央海岭,平顶山峰;各大洋底地貌
分支学科 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规范控制 GND: 4137668-7 HDS: 7772 NDL: 0056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