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張士誠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原名張九四,泰州白駒場(今江蘇大豐)人,元朝末年的起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友諒最桀(殘暴),士誠最富」[1]之說。




目录





  • 1 生平


  • 2 轶事典故

    • 2.1 死不怨泰州張


    • 2.2 烧久思香


    • 2.3 都天元帥


    • 2.4 名號玄機


    • 2.5 罗贯中


    • 2.6 挂天灯


    • 2.7 讲张



  • 3 注释


  • 4 参考文献




生平










































Nanxun - Ancient water town - 0081.jpg


吴越地区历史











史前
时期

约前9000
|
约前1100


上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

崧澤文化

馬橋文化

勾吴
约前1100﹣前473

於越
约前1100﹣前306

東甌
前472﹣前138



前306﹣前222


前222﹣前209

西楚
前209﹣前201



前202﹣196

吴(劉濞)
前202﹣前153



孫吳
196﹣280


280﹣420

南朝
420
|
589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589﹣618

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624﹣907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吴越
907﹣978

杨吴
902﹣937

南唐
937﹣975


978﹣1276

方腊


1276﹣1355

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張士誠
1355﹣1367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叶宗留


1646﹣1911

张念一
钱宝通

太平天国
1853﹣1864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中華民國
1911﹣1949

日据
1937﹣1945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标注之年份为该政权统治吴越地区的时间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運鹽工出身,因不堪鹽官壓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與鹽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江北重鎮。


至正十四年正月(1354年),在高郵建國,號大周,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年號。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元朝太师兼右丞相脱脱率重兵南下攻高邮。十一月,于城外大败张士诚军,士诚退入城中固守。十二月,元军攻占外城。危急之时,元順帝听信谗言,解除脱脱兵权,临阵换将,元军军心涣散。張士誠部趁机反击,大败元军。


至正十六年(1355年),張士誠繼續向南發展,攻入平江路(今蘇州市)並改平江路為隆平府。


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朝江浙行省平章達識帖睦邇派杨完者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由於面臨被元軍與方國珍夾擊的情況便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至正十八年(1358年),採取分化策略,與達識帖睦邇聯合,起兵攻打杨完者,杨完者自殺。


張士誠乘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的機會,勢力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實力,擁兵數十萬;並且曾多次運糧十餘萬石至元大都(今北京)。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遣呂珍出擊紅巾軍劉福通部於安豐,迫使劉福通和韩林儿投靠朱元璋。九月,張士誠自稱「吳王」,以其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不再歸順元朝;次年,朱元璋也自稱「吳王」;著名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罗贯中也在張士誠處任職。


張士誠與朱元璋的勢力不斷交戰,張部以漁鹽近海交通便利,時有日本倭寇力量暗中支持,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實施「海禁政策」與忌憚此不無關係(包括後來大將軍藍玉謀叛案)。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2]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在朱元璋消滅陈友谅之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張士誠弟名將張士德尤重挫明軍(明軍大將徐達常言:「唯懼張士德」),惟惜士德之馬發狂,被徐達前鋒趙德勝擒,於金陵絕食而死,士誠力量大失[1];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包圍張士誠所居的平江;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張士誠被俘,後被押解至應天(今南京),自縊,被部將解救下來。在押往應天的船上,明史載其「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另說則是朱元璋審問張士誠,張士誠用斜眼看他,罵道:「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朱元璋將其賜自缢,以弓弦縊斃,又梟其首於城樓,以示官民。


目前苏州市斜塘鎮有張士誠墓。


张士诚有养子“五太子”,投降朱元璋。



轶事典故



死不怨泰州張


张士诚,人稱「泰州張」,盤踞苏十余年,保境安民,轻徭薄赋,與元朝籍貫寶慶府的將領楊完者相比,楊的部隊所到之處,屠殺擄掠,不得民心,江浙人稱「生不謝寶慶楊,死不怨泰州張」[3][4]



烧久思香


苏州市中心观前街南不远处,有一条叫王府基的小巷,本地人称作“皇废基”,这里曾是张士诚王宫所在地。苏州至今保留着一个奇怪的风俗,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晚,古城的大街小巷里就会有星星点点的香烛插在地上,俗称“烧久思香”,据说那天是地藏王菩薩生日,张士诚起兵时自称是地藏王转世,而“久思”正是其小名“九四”的谐音,这香便是苏州百姓在祭拜他,明祭“地藏王”,暗祭“地张王”(本地的「張王」)。是为报答张士诚的功德而设,此俗从明初延续。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因此生疑,命地方官查询,民间谓之为“祭地藏王」[5]



都天元帥


张士诚卒後,江南各地哀而祀之,稱之為「張王」、「張元帥」,尤其丹徒信仰最烈。卻遭到明太祖朱元璋派人查問,於是說奉祀的是「都天元帥」張巡,由於張巡是忠義殉國的唐朝名將,朱元璋就安下了心[6]



名號玄機


朱元璋原頗禮遇儒生,在儒學領袖李善長涉叛亂案時,如何發配李讓朱元璋頗猶豫,時人即以張士誠本無名,儒者獻名「士誠」,實語出孟子一書:「士,誠小人也。」暗譏張士誠不學無術,讒言儒生對君主之不敬,遂導致李善長遇害[7]



罗贯中


寫出不朽文學巨著《三國演義》的羅貫中,本是張士誠幕僚[8]



挂天灯


当年张士诚从常州败退,沿途百姓怕“子弟兵”迷路,便在路边树立起一根根木棒,挂上灯笼,形似现在的路灯,取名“天灯”。后来。“挂天灯”作为一种节庆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可见影响之久远[9]



讲张


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后,苏州百姓仍然思念张士诚的恩泽并私下讨论。吴语中用“讲张”一词表示谈论张士诚,后来逐渐变成讲话的意思并延续至今。



注释





参考文献






  1. ^ 1.01.1 明代史,傅樂成教授著,長橋出版社,1980年


  2. ^ 《明太祖實錄》卷十八


  3. ^ 《續資治通鑑》.畢沅


  4. ^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上)第四、朱元璋》楊發興.青苹果出版


  5. ^ 被抹黑为草包,却在最富庶地区称王,虽然没建国,但一直受到祭祀


  6. ^ 龍溪古縣城鸛林寺—都天元帥考證


  7. ^ 《明代人物與傳說》.陳學霖. 香港中文大學


  8. ^ 羅貫中簡介 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生平


  9. ^ 《青岛日报》2011.09.22,张士诚只是个传说.朱辉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倭马亚王朝

Gabbro

托萊多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