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1523年的伊拉斯谟,小汉斯·霍尔拜因的作品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鹿特丹姆斯(德語: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1466年10月27日-1536年7月12日),也译作伊拉斯姆斯埃拉斯默斯艾拉思姆斯伊拉斯默斯,史学界通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Erasmus von Rotterdam),是文藝復興時期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


伊拉斯谟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路德钦佩并渴望结交伊拉斯谟。可是後來馬丁·路德與伊拉斯谟交惡,馬丁·路德發表了《論意志之束縛英语On the Bondage of the Will》來反駁他,此後伊拉斯谟公開指責馬丁路德的文章為野蠻的書。


尽管伊拉斯谟终生都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他认为骄奢过度的罗马天主教会,甚至拒绝接受后者授予的枢机职位。


在《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声明了自己的观点——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他创作的作品有《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和《论儿童的教养》(On Civility in Children)等等。他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五,次於排名第四的雷文虎克。




目录





  • 1 生平介绍


  • 2 求學時期


  • 3 希腊语新约


  • 4 参考文献


  • 5 评论书籍


  • 6 外部链接

    • 6.1 电子图书



  • 7 参见




生平介绍


伊拉斯谟原名Gerrit Gerritszoon(荷兰语写成 Gerhard Gerhardson),一般认为生于鹿特丹,但最近有研究显示他出生地其实在今天荷兰的豪达(Gouda)。尽管他的名字已经和鹿特丹这座城市分不开,但他事实上只在那里生活了四年便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去过。后人只能从他著作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关于他家庭和早年岁月的信息。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父亲后来成为了牧师,易名Roger Gerard。关于他母亲的信息,人们除了知道她名叫Margaret,是位医生的女儿之外,便一无所知了。尽管是私生子,伊拉斯谟幼年仍然得到了父母的照料,直到他们在1483年暴发的鼠疫大流行中相继死去。少年时代的伊拉斯谟在修道院和半修道院式的学校里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有研究发现,伊拉斯谟曾在1487年深深迷上过一位被他称为“我灵魂之另一半”的男青年,名叫Servatius Rogerus。他曾对男青年写道:“我曾痛苦而不懈地追求过你。”[1]


伊拉斯谟于1492年他25岁时成为神父,并作修道院宣誓。但之后的日子里他不但从未认真投身神职工作,而且将僧院制度作为了他批判教会统治中的主要抨击目标。在他从事神职工作后不久,就得到了一个离开修道院的机会。基于他精湛的拉丁语水平和闻名的作家身分,他被邀请担任康布雷地区主教卑尔根亲王亨利(Henry of Bergen)的秘书。





小汉斯·霍尔拜因给伊拉斯谟所作的画像


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人道主義者之一,伊拉斯謨終其一生都在為保衛天主教的一種傳福音構思而奮鬥。他持續批評主教們及教廷的行為及生活方式是和傳福音相違背的。


他的許多著作裡,《愚人颂》是最受矚目的。伊拉斯謨長期在歐洲各地旅行,尤其是在英格蘭和在義大利期間,他發展了以基督為中心思想的人文主義思想。即使他的思想是十分接近路德,他卻從不願意成為新教徒或者是鼓勵教廷改革的,更別說是在教會裡分旁派系。自始至終,他都是十分忠誠於他心中所篤定的平靜和和諧。


當他在巴黎準備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時(1495-1499),他兼任孩童老師來赚取生活費。他用拉丁文寫了許多信件對話式的研究,在其中總是融合神學的思想,先是與義大利人文主義學家的思想融合,之後回述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思想發展,這升華發展成為一種信件對話藝術。



求學時期


雖然身為私生子,但這並未妨礙他父母在他們生前照料他。1483年,他們賦予他當時人眼中最好的教育,送他到修道院裡求學。在他二十四歲時,他被授予神父的職稱並且宣誓成為修士,但他並不像一位執行神職的神父,終其一生,他推崇教義的規則,然而這也是他批評教廷的準則。


他在巴黎大學的Montaigu中學繼續他的學業,這裡是傳授蘇格拉底思想學說的中心,但同時已被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思想所影響。他在求學時期選擇獨立生活,不讓國籍、學術、教會束縛他的思想自由及文學表達。拉丁文在當時是歐洲通用的語言,這也使得他無論到何地總是有故鄉的感受。他在巴黎與英格蘭非常活躍。他待在英格蘭的時期促使他發展了和當代亨利七世王朝時主要的英國思想家之間的友誼,這包括约翰·科利特(John Colet)、托馬斯·莫爾、托马斯·里纳克尔(Thomas Linacre)以及威廉·格罗森(William Grocyn)。他當時住在劍橋大學王后學院裡,很可能是以學生的身分入住的。



希腊语新约


伊拉斯谟的作品很多,而最重要的卻非其創作的作品,而是他編的希臘文新約聖經。由於他為了搶在西班牙主教之先,因此並沒有做詳細考據,只是把手上的希臘文手卷排出來,如有異文便選出最流暢的。而由於他找不到啟示錄的最後一部分,因此便用拉丁文武加大圣经倒譯出來。此聖經後來被馬丁·路德譯為德文,成為宗教改革时期基督新教世界的第一本聖經。[2]




霍尔拜因用银尖笔和粉笔对伊拉斯谟双手的写生,大约成画于1523年,(卢浮宫藏)



参考文献




  1. ^ Stevens, Forrest Tyler. Erasmus's "Tigress": The Language of Friendship, Pleasure, and the Renaissance Letter. Queering The Renaissance.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 《新約鑑証學》



评论书籍


  • Botley, Paul. Latin Translation in the Renaissanc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onardo Bruni, Giannozzo Manetti and Desiderius Erasmu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愚人颂》的拉丁文原版



  • Catholic Encyclopedia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In Defense of Erasmus and the Textus Receptus

  • La herencia Erasmus: Presente y futuro

  • The Erasmus Text Project


电子图书



  • 古騰堡計劃中Erasmus的作品


参见


  • 鹿特丹大学

  • 伊拉斯莫斯世界計劃

  • 伊拉斯谟奖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用户:Ww71338ww/绘画

自由群

卑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