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
本条目部分链接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链接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链接可能需要清理。(2015年12月13日) |
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Frank Johnson Goodnow, Ph.D., LL.B.,1859年1月18日-1939年11月15日),美国教育家及法学家。
目录
1 生平
2 著作
3 家庭
4 参考文献
生平
古德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自私立学校毕业后,他入安默斯特學院,于1879年从该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后来他入哥伦比亚法学院并于1882年毕业,获法学士。在哥伦比亚法学院,除了学习进入律师公会所需要的科目外,他还在刚刚成立的政治科学院(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学习了公法及法理学课程。1882年末,他在政治科学院获得了一个名额,准备在国外留学一年。此后他在巴黎的巴黎自由政治科学学校以及柏林大学学习。
1884年10月,古德诺在哥伦比亚政治科学院任教,教授历史及美国行政法。1887年,他成为兼任教授。1891年,他成为行政法教授。1903年,他成为行政法及市政学(Municipal Science)终身教授。
1903年他成为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的首任会长。纽约州州长西奥多·罗斯福任命他为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是为大纽约制定一部新规章而设立的。美國第27任總統塔夫脱任命他为经济和效率委员会委员。
1912年10月,他接受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推荐,任中华民国政府的宪法顾问。1913年3月,他到中国赴任。1913年至1914年,他作为袁世凯政府的法律顾问,和有贺长雄帮助起草中华民国新宪法。在中国,他因于1915年8月20日在《Peking Daily News》(北京每日新闻)发表了一篇英文文章而闻名,因为该文章后来被译成中文《共和与君主论》一文,并被支持袁世凯称帝者利用作为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依据。[1]
1914年,他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三任校长。在该大学,他因试图取消学士学位而闻名,他为此砍掉了本科生学程中的前两个学年。他被视为行政法和公共行政领域的早期重要研究者,也是治理专家。他坚持法律在公共行政中的中心地位。(其他公共行政理论家认为其他非法律价值应当引导公务员。)[2]
1929年,他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辞职,但此后仍时常在其专业领域内为研究生举办讲座。他曾是马里兰大学董事,巴尔的摩学校理事会(Board of School Commissioners of Baltimore)成员。
1939年11月15日,古德诺逝世。
著作
Comparative administrative Law (1893)
Municipal Problems (1897)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1900)
City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05)
Principl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05)
Social Reform and the Constitution (1911)
Principles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1916)
他是以下著作的编辑:
Selected Cases on the Law of Taxation (1905)
Selected Cases on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1906)
Social Reforms and the Constitution (1914)
家庭
1886年,他和Elizabeth Buchanan (Lyall) 结婚,育有三个孩子:
- Isabel C. (Mrs. E. Kendall Gillett)
- David F.
- Lois R. (Mrs. John V. A. MacMurray).
参考文献
^ Pugach, Noel. "Embarrassed Monarchist: Frank J. Goodnow and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913-1915."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42, no. 4 (1973): 499-517. Available via JSTOR.
^ Laurence E. Lynn, Restoring the Rule of Law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at Frank Goodnow Got Right and Leonard White Did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2009, pp. 803-812. Retrieved on 2009-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