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臺灣省
Taiwan Province(威妥瑪拼音+英語)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Taiwan Province Flag.svg

Taiwan Province Government emblem.svg
省政府旗[1]省政府徽
概況
行政區類別

省(已虛級化)
省政府主席

吳澤成
(臺灣省省政府主席列表)
簡稱
臺、台
設立始年
1945年
區劃
3市、11縣
行政機關網站

www.tpg.gov.tw (不再更新)
總面積
25,110.0037平方公里
總人口
7,095,464人(2018年10月31日止)
人口密度
282.58人/平方公里
方言

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
毗鄰省市

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福建省(隔海相望)
位置圖




臺灣省在台灣地區的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省範圍為臺灣本島(橘色)部分、澎湖群島,以及臺灣本島之附屬島嶼



臺灣省(臺灣話:Tâi-oân-síng),簡稱「」,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六都[a]以外的地區、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2]。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3]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




目录





  • 1 行政隸屬


  • 2 歷史

    • 2.1 早期歷史


    • 2.2 戰後時期



  • 3 行政區劃

    • 3.1 省虛級化前


    • 3.2 省虛級化後


    • 3.3 行政區劃年表



  • 4 政府體制

    • 4.1 省會


    • 4.2 最高首長


    • 4.3 現在的省政組織架構

      • 4.3.1 省政府


      • 4.3.2 省諮議會



    • 4.4 虛省前締結的姐妹州



  • 5 註釋


  • 6 参考文献


  • 7 外部連結


  • 8 延伸閱讀


  • 9 参见




行政隸屬




















自1945年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即開始管轄臺灣。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從中國大陸退至臺灣,臺灣海峽兩岸進入分立分治狀態。中華民國政府在1991年前將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叛亂團體;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從1949年成立至今對從未管轄過的臺灣宣稱擁有主權。


中華民國於行政院之下設立臺灣省政府,並指派其省主席。現已不屬臺灣省的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和高雄市則改制為直轄市[4][5],其首長均由市民直接選舉產生。



歷史









































History of Taiwan zh-hant.png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大肚王國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明鄭時期
1662-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Taiwan-icon.svg臺灣主題首頁












遠古時代,因地殼運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造生,出現臺灣島。


臺灣原住民族是已知最早居住於臺灣的現代人類,其各部族散居臺灣,並未建立統一的治理機構。1971年和1974年,在臺南縣左鎮鄉(今臺南市左鎮區)發現臺灣目前最早的人類化石,命名為「左鎮人」。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


有文字記載疑似臺灣的歷史可追溯到東吳黃龍2年(西元230年),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對臺灣最早的記述。三國東吳孫權派兵到「夷洲」[b]。隋唐時期(西元589年—907年)似稱臺灣為「流求」。隋朝大業六年(西元610年)隋煬帝派陳稜、張鄭州擊流求。宋元時期(西元960年—1368年),漢族於澎湖地區已開始有定居人口。西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6]。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朝的福建和鄭芝龍集團曾有組織地移民臺灣。廈門自古有“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人民密切關係與往來。臺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因此臺灣人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閩南語,閩西、粵東移民則多用客家語。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列強,開始把觸角伸向亞洲。



早期歷史


臺灣本島出現政權可追溯到17世紀。當時,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統治。1642年荷蘭人派艦攻佔雞籠,將西班牙人趕走,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南臺灣由鄭氏王朝统治,設置承天府,管轄天興縣與萬年縣。1662年,鄭經於明昭宗死後,改東都為東寧。1664年至1683年之間,鄭經將原屬承天府轄下的兩縣則升格為天興州與萬年州,並增設澎湖、南路與北路三個安撫司,形成「一府二州三司」六個層級平行的行政單位。


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次年,康熙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清光緒年間因英法列強先後覬覦臺灣,閩浙總督上書朝廷,要求福建與臺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於1885年慈禧太后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詔閩臺分治;9月5日,宣布臺灣建省,但建省行政工作至1887年才完成,正式名稱則為福建臺灣省[7],首任臺灣巡撫(西元1887年更名為福建臺灣巡撫[c])為劉銘傳。臺灣省下設三府(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以及1直隸州(臺東直隸州)。三府下總轄11縣(宜蘭縣、淡水縣、新竹縣、苗栗縣、臺中縣、彰化縣、雲林縣、諸羅縣、安平縣、鳳山縣、恆春縣),4廳(基隆廳、南雅廳、埔里社廳、澎湖廳)。


1894年,大清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翌年大清戰敗,於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及澎湖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的「外地」[d]。初期,丘逢甲倡議的臺灣民主國曾短暫成立,以對抗日本統治,但不久後即宣告滅亡。從此,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日本統治早期承襲清朝區劃[e] ,中期後改劃為二十廳,後整併為十二廳,後期則將臺灣劃分為五州三廳(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花蓮港廳、臺東廳、澎湖廳)。先後採用特別統治主義、內地延長主義以及皇民化運動等政策統治臺灣[f]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展開八年抗戰,期間一些臺灣人加入日軍成為軍中雜役,極少數人則赴中國參加國民革命軍。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佈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係者,一律廢止」。



戰後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命令在中国、臺灣、澎湖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向同盟國之代表人蔣中正投降。8月3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頒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隔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重慶成立臨時辦公處;9月20日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10月2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開始在臺灣運作,
國民政府將臺灣設置為中華民國的一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臺灣劃分行政區為8縣(由日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制)、9個省轄市(由日治時期的州轄市改制)。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隨着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黨的失利,1949年,行政院決議將中央政府遷往臺灣本島,臺灣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1950年4月5日,「行政院核准臺灣省試辦地方自治」[8]。臺灣省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以行政命令方式,實施地方自治,調整行政區為5市16縣1管理局。1951年6月28日,本省成立省行政設計委員會。[8]1956年,臺灣省政府原位於臺北市,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而中央政府於1949年12月遷往臺北後,為防範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轟炸臺北而癱瘓行政中樞,臺灣省政府於1956年遷至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9]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轄區減為4市16縣1管理局。1968年7月1日,原臺北縣景美鎮、南港鎮、木柵鄉、內湖鄉及陽明山管理局之士林鎮、北投鎮併入臺北市,轄區減為4市16縣。1971年5月15日,臺灣省政府析臺中縣和平鄉的梨山、平等2村置梨山管理局(後改稱梨山建設管理局)。1973年7月1日正式升格,直轄於臺灣省政府。1981年3月1日,降編為梨山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改隸於臺灣省交通處之下,原轄區仍改為臺中縣和平鄉。1979年7月1日,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原高雄縣小港鄉併入高雄市,轄區減為3市16縣。1982年7月1日,新竹市、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行政區變更為5市16縣。1994年12月3日,臺灣省舉行民選省長選舉,由中國國民黨所提名的宋楚瑜當選。


1998年12月20日,依照第四次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三項規定,將臺灣省虛級化,移除省的地方自治法人地位,省政府改為行政院的官派機關,但省仍具有公法人資格(同福建省)。2010年12月25日,原臺北縣、臺中縣市及臺南縣市改制為直轄市,而原高雄縣則與現有直轄市高雄市改制合併為一新直轄市,轄區減為3市12縣[4]。2014年12月25日,原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轄區減為3市11縣[5]







臺灣省是中華民國35省之一。





1949年行政區劃重劃前,臺灣省行政區劃圖



行政區劃




省虛級化前


民國34年(1945年)10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開始在臺灣運作,初分為9市(基隆市、臺北市、新竹市、臺中市、彰化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市)、8縣(臺北縣、新竹縣、臺中縣、臺南縣、高雄縣、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民國38年(1949年)8月,析置1管理局(草山管理局)。民國39年(1950年)8月,全臺劃分為5市(基隆市、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16縣及1管理局。以後臺北、高雄2市改制;新置新竹、嘉義2市及梨山1管理局(1973年升格,1981年降級)。至民國87年(1998年)臺灣省虛級化前,全省轄有5市(基隆市、新竹市、臺中市、嘉義市、臺南市)、16縣(臺北縣、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臺中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臺南縣、高雄縣、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



省虛級化後


臺灣省為中華民國的一級行政區,實際管轄範圍包括臺灣的部分區域(不含臺北、新北、臺中、臺南、高雄與桃園六都)與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全省共劃分為11縣、3市(原依據省縣自治法稱「省轄市」,1999年地方制度法通過後,回歸憲法條文規定稱為市)。































































































臺灣省行政區劃圖No.區劃名稱轄屬區域政府所在面積(km²)
人口

Political divisions of Taiwan Province.svg


1基隆市7區中正區132.7589370,269
2新竹市3區北區104.1526444,775
3嘉義市2區東區60.0256268,741


4新竹縣1市3鎮9鄉竹北市1427.5369556,307
5苗栗縣2市5鎮11鄉苗栗市1820.3149549,798
6彰化縣2市6鎮18鄉彰化市1074.39601,278,437
7南投縣1市4鎮8鄉南投市4106.4360497,876
8雲林縣1市5鎮14鄉斗六市1290.8326687,195
9嘉義縣2市2鎮14鄉太保市1903.6367507,780
10屏東縣1市3鎮29鄉屏東市2775.6003826,779
11宜蘭縣1市3鎮8鄉宜蘭市2143.6251455,508
12花蓮縣1市2鎮10鄉花蓮市4628.5714328,831
13臺東縣1市2鎮13鄉臺東市3515.2526219,342
14澎湖縣1市5鄉馬公市126.8641104,400

注:基隆市與臺灣省中間隔著直轄市新北市,不與省相鄰,故為臺灣省的飛地。
































































































































臺灣省
代碼縣/市/局治所日治時期州域沿革
10002宜蘭縣今宜蘭縣宜蘭市
臺北州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臺北縣宜蘭、羅東、蘇澳3區及北峰區南澳、太平2鄉置縣。因清代設宜蘭縣於此,故名。
10004新竹縣新竹市(今新竹市東區原新竹市役所),民國78年(1989年)5月遷竹北鄉(今新竹縣竹北市)新竹州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新竹縣新竹、竹東2區及新峰區尖石、五峰2鄉,與新竹市合併改制,仍稱新竹縣。
10005苗栗縣苗栗鎮(今苗栗縣苗栗市)新竹州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新竹縣苗栗、竹南、大湖3區及新峰區大安鄉置縣。因清代設苗栗縣於此,故名。
10007彰化縣今彰化縣彰化市
臺中州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臺中縣彰化、員林、北斗3區,與彰化市合併置彰化縣。因清代設彰化縣於此,故名。
10008南投縣南投鎮(今南投縣南投市)臺中州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臺中縣南投、竹山、能高、玉山4區及中峰區信義、仁愛2鄉置縣。因縣治設南投鎮而得名。
10009雲林縣斗六鎮(今雲林縣斗六市)臺南州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臺南縣斗六、虎尾、北港3區置縣。因清代設雲林縣於此,故名。
10010嘉義縣嘉義市(今嘉義市東區原嘉義郡役所),民國80年(1991年)11月遷治今嘉義縣太保市
臺南州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臺南縣嘉義、東石2區,與嘉義市合併置嘉義縣。因清代設嘉義縣於此,故名。
10013屏東縣今屏東縣屏東市
高雄州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高雄縣屏東、潮州、東港、恆春、高峰5區及雄峰區霧台、瑪家、三地3鄉,與屏東市合併置屏東縣。因縣治設屏東市而得名。
10014臺東縣臺東鎮(今臺東縣臺東市)臺東廳日治時期為臺東廳,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臺東縣
10015花蓮縣今花蓮縣花蓮市
花蓮港廳日治時期為花蓮港廳,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花蓮縣
10016澎湖縣馬公鎮(今澎湖縣馬公市)澎湖廳日治時期為澎湖廳,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澎湖縣
10017基隆市今基隆市中正區
臺北州日治時期為台北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
10018新竹市民國39年(1950年)前治今新竹市東區原新竹市役所;民國71年(1982年)後治今新竹市北區
新竹州日治時期為新竹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39年(1950年)8月降為新竹縣轄市。民國71年(1982年)7月1日再升格為省轄市。
10020嘉義市今嘉義市東區
臺南州日治時期為台南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39年(1950年)8月撤銷設新東、新西、新南、新北4鎮。民國40年(1951年)11月合併4鎮為嘉義縣轄市。民國71年(1982年)7月1日再升格為省轄市。

己裁撤、
或改制

臺北縣臺北市城中區樺山(今臺北市中正區),民國35年(1946年)底遷板橋鎮(板橋市,今新北市板橋區)臺北州日治時期為臺北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臺北縣。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
桃園縣桃園鎮(今桃園市桃園區)新竹州日治時期為新竹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新竹縣,民國39年(1950年)8月改名桃園縣。因縣駐地而得名。民國103年(2014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
臺中縣縣治員林鎮(今彰化縣員林市);民國39年(1950年)遷治豐原鎮(豐原市,今臺中市豐原區)臺中州日治時期為臺中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臺中縣。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與臺中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臺南縣新營鎮(新營市,今臺南市新營區)臺南州日治時期為台南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臺南縣。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與臺南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高雄縣初治今高雄市三民區高雄中學,民國35年(1946年)4月1日遷治鳳山鎮(鳳山市,今高雄市鳳山區)高雄州日治時期為高雄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高雄縣。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與高雄直轄市合併改制為新直轄市。
臺北市建成區(今臺北市大同區臺北市政府舊廈)臺北州日治時期為台北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56年(1967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
臺中市今臺中市西區原臺中州廳
臺中州日治時期為台中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與臺中縣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彰化市彰南區(今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政府大樓)臺中州日治時期為台中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39年(1950年)8月降格為彰化縣轄市。
臺南市中區(今臺南市中西區原臺南州廳),民國86年(1997年)10月1日遷今臺南市安平區
臺南州日治時期為台南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與臺南縣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高雄市治今高雄市鹽埕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州日治時期為高雄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68年(1979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與高雄縣合併改制為新直轄市。
屏東市中區(今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縣政府大樓)高雄州日治時期為高雄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39年(1950年)8月降格為屏東縣轄市。
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建國街)臺北州民國38年(1949年)8月劃台北縣北投、士林二鎮獨立直屬於草山管理局,民國39年(1950年)4月26日改名陽明山管理局。民國57年(1968年)7月1日起劃入臺北市。
梨山建設管理局和平鄉梨山村(今臺中市和平區梨山里梨山賓館)臺中州民國60年(1971年)5月15日,臺灣省政府析臺中縣和平鄉的梨山、平等2村置梨山管理局(後改稱梨山建設管理局)。民國62年(1973年)2月19日,臺灣省政府向行政院正式發出改制公文,行政院於2月22日正式核准。7月1日正式升格,直轄於臺灣省政府。民國70年(1981年)3月1日降編為梨山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改隸於臺灣省交通處之下。


行政區劃年表
















































































































































































































































































































































































































































































































































臺灣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西元民國紀元其他行政區劃變更
1945年民國34年89
  • 改臺北州為臺北縣(10月)

  • 改新竹州為新竹縣(10月)

  • 改臺中州為臺中縣(10月)

  • 改臺南州為臺南縣(10月)

  • 改高雄州為高雄縣(10月)

  • 改臺東廳為臺東縣(10月)

  • 改花蓮港廳為花蓮縣(10月)

  • 改澎湖廳為澎湖縣(10月)

  • 原臺北州轄市基隆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 原臺北州轄市臺北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 原新竹州轄市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 原臺中州轄市臺中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 原臺中州轄市彰化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 原臺南州轄市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 原臺南州轄市臺南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 原高雄州轄市高雄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 原高雄州轄市屏東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1946年民國35年89
1947年民國36年89
1948年民國37年89
1949年民國38年891
  • 析臺北縣置草山管理局(8月)
1950年民國39年1651
  • 草山管理局改名陽明山管理局(4月)

  • 析臺北縣置宜蘭縣(8月)

  • 析新竹縣置桃園縣、苗栗縣(8月)

  • 析臺中縣置彰化縣、南投縣(8月)

  • 析臺南縣置雲林縣、嘉義縣(8月)

  • 析高雄縣置屏東縣(8月)

  • 新竹市降格為新竹縣轄市(8月)

  • 彰化市降格為彰化縣轄市(8月)

  • 嘉義市降格為嘉義縣轄市(8月)

  • 屏東市降格為屏東縣轄市(8月)

1951年民國40年1651
1952年民國41年1651
1953年民國42年1651
1954年民國43年1651
1955年民國44年1651
1956年民國45年1651
1957年民國46年1651
1958年民國47年1651
1959年民國48年1651
1960年民國49年1651
1961年民國50年1651
1962年民國51年1651
1963年民國52年1651
1964年民國53年1651
1965年民國54年1651
1966年民國55年1651
1967年民國56年1641
  • 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直隸於行政院(7月)
1968年民國57年164
  • 陽明山管理局改隸臺北市(7月)
1969年民國58年164
1970年民國59年164
1971年民國60年164
1972年民國61年164
1973年民國62年1641
  • 析臺中縣置梨山建設管理局(7月)
1974年民國63年1641
  • 臺北市政府去除陽明山管理局的地方行政權,只負責風景區維護與管理(1月)。
1975年民國64年1641
1976年民國65年1641
1977年民國66年1641
  • 陽明山管理局降格為管理處(1月)
1978年民國67年1641
1979年民國68年1631
  • 高雄市改制為直轄市,直隸於行政院(7月)
1980年民國69年1631
1981年民國70年163
  • 梨山建設管理局降格為管理所(3月)
1982年民國71年165
  • 析新竹縣置新竹市(7月),再度成為省轄市

  • 析嘉義縣置嘉義市(7月),再度成為省轄市

1983年民國72年165
1984年民國73年165
1985年民國74年165
1986年民國75年165
1987年民國76年165
1988年民國77年165
1989年民國78年165
1990年民國79年165
1991年民國80年165
1992年民國81年165
1993年民國82年165
1994年民國83年165
1995年民國84年165
1996年民國85年165
1997年民國86年165
1998年民國87年165
  • 臺灣省虛級化,移除「自治法人」地位,臺灣省政府簡併改組為中央之派出機關(12月21日)
1999年民國88年165
2000年民國89年165
2001年民國90年165
2002年民國91年165
2003年民國92年165
2004年民國93年165
2005年民國94年165
2006年民國95年165
2007年民國96年165
2008年民國97年165
2009年民國98年165
2010年民國99年123
  • 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改名新北市(12月)

  • 臺中縣、臺中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仍名臺中市(12月)

  • 臺南縣、臺南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仍名臺南市(12月)

  • 高雄縣與高雄市(直轄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仍名高雄市(12月)

2011年民國100年123
2012年民國101年123
2013年民國102年123
2014年民國103年113
  • 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改名桃園市(12月)
2015年民國104年113
2016年民國105年113
2017年民國106年113
2018年民國107年113


政府體制



省會


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38年(1949年)底遷臺後,中央政府所在地及臺灣省省會都設在臺北市。為防範中共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轟炸臺北而直接癱瘓行政中樞,中央政府於民國45年(1956年)著手疏遷計畫,規劃將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議會與故宮遷移至臺中縣霧峰鄉坑口村(今臺中市霧峰區坑口里),興建辦公及宿舍群,作為戰時指揮中樞,並命名為光復新村。


因土地徵收作業未趕上中央疏遷的期限,政府改在南投縣南投市虎山山麓營盤口庄建設,民國46年(1957年)建造完成,占地約200公頃,命名為中興新村,6月30日,省府正式遷南投縣中興新村;在臺中市亦有黎明辦公區(精省後,改為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園區)。



最高首長



1945年10月25日,在臺日軍向同盟國的代表人蔣中正投降,臺灣納入中華民國管轄。不同於中華民國其他省份,國民政府當時以「臺灣省行政長官」作為臺灣省的最高行政首長,由前福建省主席陳儀出任。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民不聊生之下[10],於1947年2月底發生二二八事件,民怨至此總爆發,各地發生軍民衝突,政府增援國軍抵臺鎮壓屠殺與清鄉[11]:8318。3月23日,國民黨三中全會通過將陳儀撤職查辦。4月22日,鑒於行政長官公署治臺失敗,行政院會議通過撤銷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5月16日,臺灣省政府正式成立,臺灣省政府主席(簡稱省主席)取代臺灣省行政長官成為臺灣省的最高行政首長,由魏道明出任首任主席[11]:8305[12]


臺灣省政府主席在1991年以前一直負責臺灣省內事務,由中央政府任命省府委員,並舉派其中一員任職主席。1994年,首次舉行臺灣省省長直接民選,由宋楚瑜當選。1997年中華民國憲法修正後,臺灣省政府進行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通稱「精省」或「凍省」),省長職務再度改為省主席,由總統指派。因《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精簡臺灣省的行政組織與功能。


2006年1月24日,因立法院未批准臺灣省主席、副主席、及省府委員的預算,行政院長蘇貞昌據此宣佈停止任命臺灣省相關公職,持續向精省、政府架構精簡化的方向努力。1月25日由鄭培富以臺灣省政府秘書長兼任代理臺灣省政府主席。2007年12月7日發布總統令任命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錫耀兼任臺灣省主席。2008年5月20日發布總統令任命政務委員蔡勳雄兼任臺灣省主席,政務委員兼任省主席漸成慣例,從此維持至今。



現在的省政組織架構





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諮議會議事堂



省政府



  • 首長:主席、秘書長、副秘書長(二人)

  • 省府委員:無

  • 行政組室:人事室、主計室、政風室

  • 業務組室:民政衛環組、教文及資料組、財經教法組、行政組


省諮議會



  • 設諮議長一人、諮議會議員二十一人至二十九人(含諮議長)

  • 業務編組:議事組、研究組

  • 行政編組:行政組、人事室、會計室


虛省前締結的姐妹州


臺灣省和以下美國42個州是姐妹州[13]


美國







  •  美國佛羅里達州


  •  美國德克薩斯州


  •  美國印地安那州


  •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


  •  美國阿肯色州


  •  美國加里福尼亞州


  •  美國猶他州


  •  美國亞利桑那州


  •  美國密蘇里州


  •  美國田納西州



  •  美國西維吉尼亞州


  •  美國維吉尼亞州


  •  美國南卡羅萊納州


  •  美國肯塔基州


  •  美國科羅拉多州


  •  美國密西西比州


  •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


  •  美國阿拉巴馬州


  •  美國愛達荷州


  •  美國明尼蘇達州



  •  美國喬治亞州


  •  美國懷俄明州


  •  美國南達科他州


  •  美國路易西安那州


  •  美國俄亥俄州


  •  美國新墨西哥州


  •  美國蒙大拿州


  •  美國內華達州


  •  美國北達科他州


  •  美國威斯康辛州



  •  美國俄勒岡州


  •  美國阿拉斯加州


  •  美國新澤西州


  •  美國愛荷華州


  •  美國堪薩斯州


  •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


  •  美國麻薩諸塞州


  •  美國佛羅里達州


  •  美國伊利諾州


  •  美國夏威夷州



  •  美國康乃迪克州


  •  美國佛蒙特州


  •  美國德拉瓦州


註釋




  1. ^ 六都是指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


  2. ^ 日治時期學者伊能嘉矩在《臺灣文化誌》中,推斷其所描繪的「夷州」可能就是現今的臺灣。


  3. ^ 西元1887年更名為福建臺灣巡撫。


  4. ^ 外地乃有別於內地的稱呼,但仍屬於日本國土的一部分。


  5. ^ 三府改為三縣,11縣4廳改為縣下支廳。


  6. ^ 日本史載,古代日本人稱臺灣為高砂、高山國等。



参考文献




  1. ^ [1]


  2. ^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月報 2011.4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26.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


  3. ^ 民國106年7月全國各縣市人口統計, 內政部統計處


  4. ^ 4.04.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五都改制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5.05.1 桃園升格第6都 內政部審查通過.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3日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中文(台灣)‎). 


  6. ^ 諸蕃志


  7. ^ 厦门日报,闽臺密不可分:臺湾省由来,2005-10-11


  8. ^ 8.08.1 張之傑等《20世紀臺灣全紀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1年。


  9. ^ 李錫璋. 臺灣省會所在地 省府:中興新村. 中央社. 2010-03-08 [201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中文). 


  10. ^ 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


  11. ^ 11.011.1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12. ^ 責任歸屬研究報告,132-136、161-169、 214-220;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595-602


  13. ^ 臺灣省政資料館網頁



外部連結




  • 臺灣省政府

  • 臺灣省諮議會


延伸閱讀


  • 國史館地理志編纂委員 編:《中華民國史·地理志》,中華民國國史館。ISBN 957-9042-02-0


参见




  • 臺灣省政府
    • 臺灣省政府主席

  • 臺灣省諮議會

  •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 臺灣

  • 臺灣历史

  • 臺灣統治者

  • 臺灣行政區劃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臺灣族群


  • 大清帝國
    • 福建台湾省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用户:Ww71338ww/绘画

自由群

卑爾根